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佛道之争

云冈石窟现存主要洞窟45座,附属石窟209个,大小造像59000余尊,规制极为宏大,开一时风气之先。但关于云冈石窟,历代文献记载极为稀少,这是因为云冈本身的砂岩质地,导致石刻铭记不易保存。不得不承认,关于云冈石窟,我们所知甚少。

南北朝时期的郦道元(约470—527),任东荆州刺史,曾到平城(北魏中期都城,今山西大同东北)游历。在他的《水经注》中,留有对云冈石窟的描写:“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这成为历代云冈人常常挂在嘴边的名句。我们的故事就要从这里讲起。

公元4世纪,西晋覆灭,中原战乱频仍,生民流散严重,劳动力紧缺,因此,四分五裂的割据政权,把掳掠人口、财富、牲畜作为增强实力的重要手段。《魏书》里密密麻麻都是类似的数据。《魏书·太祖纪》中记载,仅天兴元年(398年),陆陆续续往京师迁徙的就有“山东六州民吏及徒何、高丽杂夷三十六万,百工伎巧十万余口”,“六州二十二郡守宰、豪杰、吏民二千家”。

对于这些向内迁徙的新移民,政策也给予支持。北魏道武帝拓跋珪(371—409)下令,分田发牛,既给劳动资料,又给劳动工具,“诏给内徙新民耕牛,计口受田”。

从这些措施中可以窥见新政权的决心。正是那一年的七月,北魏正式迁都平城,“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希望在这里建立永久性的都城。建立帝都这样的大型国家基建工程必然需要海量工匠,迁徙而来的数以万计的“百工伎巧”大有用武之地,而他们也成为未来平城石窟寺营建的劳动人才储备。

从天兴元年道武帝迁都平城,到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拓跋宏(467—499)迁都洛阳,平城作为北魏国都的时间长达九十六年。在这近一百年的时间里,平城既是中国北方的政治中心,也是中国北方的文化中心。历任北魏皇帝不但让大量的劳动技术人口迁移至平城,也致力于网罗才学之士。

道武帝之孙太武帝拓跋焘(408—452)对待佛教的态度颇为摇摆。《集古今佛道论衡》中描述,太武帝执政之初对佛教治国相当向往,“每引高德沙门,与谈玄理。于四月八日(佛诞日),舆诸佛像,行于广衢,帝亲御门楼,散花礼敬,笃敬兼至”。尚未攻下北凉的时候,太武帝就曾以兵力相威胁,希望能得到北凉的高僧昙无谶。但也正是这位太武帝,后来下令诛杀和尚,毁灭佛像,下诏在全国范围内发起灭佛运动。古代中国共有三次灭佛运动,史称“三武灭佛”,北魏太武帝就是其中一“武”。

拓跋焘身边有一位重要的智囊崔浩(381—450)—他辅佐北魏历经三帝,可称“三代国师”。崔浩出身北方大族清河崔氏,家中历代为官,崔浩本人才艺通博,智谋过人,时常自比为张良。道武帝、明元帝两朝,崔浩都受到重用。因他文辞和书法出众,道武帝时常命他跟随左右。

道武帝长年服用寒食散,晚年的他可能已出现神经中毒的症状,脾气暴躁,喜怒无常。左右官员常常因为微小的过失就被治罪乃至杀头。百官为了保命,对这个暴跳如雷的皇帝能躲则躲。崔浩当时年轻,只是个负责文书工作的著作郎,在官僚都懒政以避祸的情况下,“浩独恭勤不怠,或终日不归”。道武帝倒也有温情脉脉的时候,他甚至叫人给崔浩送粥,以示关怀。当时的满朝文武中,崔宏、崔浩父子以忠直著称,几乎唯有他俩没遭过皇帝的罪责。

这份专宠和倚重,到了明元帝拓跋嗣(392—423)执政期间更加突出。此时崔浩已经不仅仅是皇帝身边的文化官员,更是军情国事及重大政策的参与者和谋划者。加上崔浩精通天象和阴阳术数,为帝王预卜吉凶屡次应验,所以深受信任。作为皇帝的重要智囊,崔浩常为明元帝讲授经书。明元帝拜崔浩为博士祭酒,赐爵武城子。每次郊祀天地时,崔氏父子都可以乘坐轩轺车,规格待遇之高,令时人羡慕不已。太武帝拓跋焘当时是皇长子,他之所以能被立为储君,也是崔浩向明元帝进言献策的。

拓跋焘即位后,上层官员忌恨排挤崔浩,太武帝碍于众议,只好让崔浩赋闲回家,但每遇重大军情事务,还是向崔浩请教。崔浩也不含糊,屡次力排众议,精准判断时机,辅佐太武帝在战争中接连获得胜利。崔浩曾预言,太武帝能攻克胡夏、蠕蠕(柔然)这两支强敌,后来果然应验。战争除掉了太武帝的心腹大患,不但化解了来自北方和关中地区的军事威胁,也打开了通往西域的商道,北魏国力因此大大增强。

根据《魏书》记载,崔浩“织妍洁白,如美妇人”,容貌清俊,皮肤如女子般白皙纤细,是玉树临风的斯文美男子。但太武帝曾当着军队的面,大声称赞崔浩说:“汝曹视此人,尫纤懦弱,手不能弯弓持矛,其胸中所怀,乃逾于甲兵。朕始时虽有征讨之意,而虑不自决,前后克捷,皆此人导吾令至此也。”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你们这些当兵的瞧瞧,别看这人瘦了吧唧,拉不得弓,举不动矛,但他胸中见识胜过装甲雄兵。我起初有出征打仗的心思,左思右想就是下不了决心,后来能一路打胜仗,全靠这个人指导我,我才有了今天!

其时崔浩已经重新回到北魏的权力中心,进爵东郡公,拜太常卿。太延五年(439年),同样在崔浩的辅佐下,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了北凉,将北凉宗族和官吏民众三万户迁到平城,其中僧徒据说就有数千人。北凉以佛教治国,高僧众多,北凉僧团被延请到平城,成为权力的座上宾。高僧玄高成为北魏太子拓跋晃(428—451)的门师,高僧慧崇成为尚书韩万徳的门师,北凉太傅张潭的门师高僧昙曜也受到了太子晃的礼重。

崔浩本人亲近道教,研究过秦汉时期巫师方士的谶纬之术,擅长天文历算,也会扶乩,能以天道之名为帝王指点经纬。短暂居闲在家的日子里,崔浩一度打算修炼服食养性之术,便拜了天师道道人寇谦之为师。

北凉僧团到了平城之后,崔浩见太子等身居高位者都以僧人为师,太武帝也想效仿北凉以佛教治国,便多次上疏,向太武帝推荐道教,并举荐寇谦之。太武帝一开始没当回事,崔浩一再陈其利害,太武帝最终同意派人祭嵩岳,宣布崇拜天师道。

当时的北魏太子拓跋晃身任监国,每次父亲太武帝离开首都平城,便由他代为理政,可以说已是大权在握的“未来帝王实习生”。拓跋晃笃信佛教,抵达平城的北凉僧团争取到了高层的支持,开始在平城兴建佛寺。崔浩意识到,太子未来一旦即位,在僧人门师的影响下,一定会采用佛教治国。这不仅事关崔浩的切身利益和政治地位,也关乎他心心念念的文脉传承。崔氏是世家大族,本是北方的知识精英,崔浩虽在异族政权为官,对“改蛮夷入华夏”还是有执念的。他希望使鲜卑入汉礼,用儒家文化传统规范少数民族政权,以承圣人之业,而不是去营造一个犍陀罗式的、政教合一的佛礼国家。在崔浩心目中,佛教非我华夏,乃是外来宗教,佛陀系统里的各路神仙,也都属于“胡神”。

出于这种担忧,崔浩频频对太武帝施加影响,他和寇谦之力劝太武帝改年号为“太平真君”,一个典型的道教年号。寇谦之还上奏,请太武帝登道坛、受符箓,建静轮天宫,与天神交接。看在崔浩的分儿上,太武帝一一照办。

太子晃对此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建造静轮天宫旷日持久,劳民伤财,崔浩则反告太子晃谋反,有不臣之心。在崔浩的影响下,太武帝下诏令全国上下禁止私养僧人和金银工匠,否则满门抄斩。太平真君五年(444年),太子的门师玄高、尚书的门师慧崇都被抓捕并处死,太子都无法出手相救。几年后,年仅二十四岁的太子拓跋晃于东宫一命呜呼,有人说他死于忧虑,有人说他被暗杀,总之,都是非正常死亡。 F1XvDKVv8dFC1AnKyjGYKL2SX9/wF+j/Oxvd1UJeLMU7wCoo72Eo6T/2s7CpLZM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