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它们没有特别的色彩与装饰,唯有至纯的形态、三两图案与朴素的手法。它们不夸耀学识,不谄媚风流,毫无奇异、威吓之类的企图。它们总是平和而安静,从不耀武扬威,有时甚至带些纯真的朴实,表露出内敛的一面。它们的美不会把任何东西强加于我们,尤其是在今天这个夸耀美的时代,那些低调内敛的作品才格外惹人喜爱。

它们大多成长在乡村,成长在无名的故乡,或是出自后街尘土飞扬的昏暗作坊。参与它们的是穷人的粗糙双手、糟糕的工具和粗糙的材料,售卖它们的地方往往是狭小的商店或街边的草席,使用它们的地方也都是杂乱无章的房间。但天意是不可思议的,正是这些元素保障了器物的美。信仰也是如此。宗教总是追求贫穷之德,劝诫那些以智慧为傲的人,不是吗?惊人的美就蕴藏在朴素的器物之中。

那都是无欲之作。制作它们的目的是服务民众,而非扬名立万。一如工人们不会在他们铺设的精美道路上刻下自己的名字,器物的作者们也从未试图在任何地方写下姓名。它们都是无名工匠的作品,无欲之心在极大程度上净化了器物之美。工匠大多没有学识,他们不知道为什么器物能这样做出来,也不知道是什么让器物如此之美。他们只是谨遵代代相传的手法,毫不犹豫地做了又做。何来理论?何来感伤?杂器之美就是无心之美。

因为它们是无名之作,我们也无法撰写出其作者的历史。它们的作者不是少数杰出的个人,而是被称为凡夫的众生。惊人的器物之美出自民众,这说明了什么?美曾是所有人共享的,而不是个人的所有物,我们必须以民族的名义、以时代的名义纪念他们的劳动。在知识层面逊色的民众到了作品层面就是优秀的。如今个人至上,时代沉沦,但过去是时代富有活力,个人则把自己隐藏起来。并不是寥寥无几的作者孕育了美,而是广大作者活跃在美之中。杂器即民艺。 8/LoPKEoHJaAg4frujggbx0V5CGQsxDRzhiLl4qxB42es+GK6A122/PcpG+zKx7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