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023年9月我在上海与凯文·凯利相识,我们一见如故,后来展开了多次对话。在第一次对话结束后,凯利就提议说,我们一起写一本书如何?不同文化、区域的作者通过对话思考未来,这种形式很有新意,也能碰撞出更多火花。

当时凯利的作品《5000天后的世界》中文版刚刚出版,凯利希望在我们合作撰写的新书中看得比5 000天更远,也希望引入中国语境去思考科技会带来哪些变革。

用什么样的框架可以写出新意?一个念头涌上我心头:以2024年作为起点,未来25年会不会是一个更好的时间框架?1/4个世纪的跨度提供了足够长的时间窗口,让我们可以充分调动想象力,畅想未来。过去25年中国经历了几乎称得上是沧海桑田的巨变,未来25年中国的变化只可能更多。当经济发展进入下半场、改革开放步入深水区,我们要展望未来,更需要发挥想象力。

25年的时间尺度能让我们有足够的思考空间。因为25年之前的1999年,似乎是年轻人可以追忆的时代上限,但我想大多数年轻人如果穿越回去,恐怕都会发现各种生活场景难以辨识,25年来社会风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换句话说,过去25年,中国比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跑得快,走得远,变得多。全球化、数字化、智能化,推动中国完成了一个又一个飞跃。

过去25年,我们习惯了加速的发展,习惯了巨大的变化。我们是极其幸运的:以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为首的中国第一批互联网公司就创建于1999年前后,在之后短短的10年里,互联网普及,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为随后的5 000天中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大爆炸奠定了基础。以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为代表的移动支付、以微信为代表的一站式超级应用、以美团为代表的外卖生态、以字节跳动为代表的AI媒体平台……在数字化服务领域,中国实现了发展、创新和赶超。当AI浪潮袭来的时候,在创新方面,全世界也只有中国可以与硅谷比肩。而地缘政治变局所带来的全球化转向,却让中国的高科技创新面临前所未有的外部限制。如何突围?这让畅想未来25年变得十分重要。

未来25年,变革不会停下脚步,但变革背后的引擎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在科技层面,AI会是最主要的推动力。AI是当前最重要的通用目的技术(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已经是大多数人的共识,它会像蒸汽动力和电力一样给所有行业带来改变。这也让我对有机会向未来学家凯利请教而激动不已。我并不想简单地预测AI能做什么,而是希望构建一个复杂的框架,去展望AI赋能的各种可能性,这也是我们需要做的事。

展望未来25年,我们有极大的紧迫感。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发展也需要新的模式驱动。电动汽车、光伏、锂电池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新三样”是中国制造在全球影响力的代表,想要在出海的路上走得更远,需要推动地缘政治回到过去25年持续开放的状态。AI、芯片、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以及未来涵盖医疗、教育各个方面的定制化服务,也需要更多、更深入的全球交流与协作,绝不是单个国家可以依赖自主创新独自完成的。

25年后也就是2049年,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年份。以终为始,凯利和我希望在本书中奠定一种乐观的基调,不仅仅因为我们都是科技乐观主义的拥趸,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描绘一个乐观的世界,一个和平共处的世界,一个高科技发展可以惠及所有人的世界,一个中美有可能更多地实现协作共赢的世界。

这本《2049》就是要立足中国视角,结合中外观点,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之上,展望未来25年的变化。

与凯利一起创作本书是我人生中最愉悦的一段经历。

本书以凯利的口吻著述,第1章至终章是在我与凯利的深度对话基础之上编辑而成的,结语部分则是我从另一视角对全书观点的总结。希望我与凯利的对话能开启一种全新的跨国与跨界的创作范式,让更多立足中国的思考可以加入全球重大议题的讨论。

吴晨
2024年12月 Y7qJoTm26IsbU/Z20K9n9R1OWUL0qerUTeMTzLBtjUMRHDzoGfq5ie1GEkI5tvA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