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的创作者、更容易的创作、更丰富的内容,是镜像世界最重要的特点。未来每个人都会写书、出播客、拍视频。
在镜像世界,传统的内容载体会发生变化。我们通常说形式决定内容。书籍是前数字时代最重要的知识载体,书籍作为一种内容载体也长期固定下来。我们经常会看到一本书的源起是一篇重要的报告或者一篇有意思的报道,但为什么要写到一本书的篇幅——一个比较直观的衡量标准大约是10万字,就是因为这是出版商最熟悉的产品形式。
AI将直接影响出版行业。现在这个行业的问题是书太多了。一本好书,真正有效的信息大约只有一个章节的长度(小说除外);一篇文章,真正核心的内容可能就几段话。书为什么越写越长,其背后少不了出版商等各方的利益驱使。随着功能强大的AI助理的普及,人们可以让AI助理阅读所有的书籍,因为它对用户非常了解,所以可以在与用户互动的过程中找到每本书对用户来说最新颖的那部分内容,并将其推荐给用户。
在严肃内容领域,打破形式——固定篇幅的书——而获取本质的内容,变得至关重要。当AI助理成为书的第一读者的时候,书的形式也将发生巨变。
未来的书将是一个人类知识的大合集,书与书之间可以互相连接,每本书都带有各式各样的超链接,把所有知识都串联起来,形成一个Meta(元)文本/Mega(超大)文本,就像一本“总书”,一本汇集了人类智慧的书。
如果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重新审视版权。生成式AI的出现引发了许多关于版权的争议。之前就有人专门讨论到底是应该保留版权,还是应该实现版权开放,这可以说是隐私(对作者创作的保护)与透明(公众利益与互联互通的最大化)之间矛盾的一种翻版。如果我们坚持透明是未来,那么打破过时的版权制度也将成为未来25年需要完成的事情。
对创作者权益的保护有许多种,为创作者提供益处的方式也有很多种。利润和名气这两点其实同样重要,或许后者能够构建成更为重要的收入来源。一本可以连接所有书的书,其背后依托的基础是对所有人开放,所以作者需要用其他形式来获取收益,而不是版税。
一种方式是可以通过被引用的次数收费,被引用越多的书,其创作者可以获得的收入越高。这一方式其实已经体现在科学文献中,不过它是以另一种形式,也就是名气的形式给创作者带来好处。
电视剧也是形式塑造内容的一种体现。美国公共电视台黄金档以半小时或一小时为限制,所以情景喜剧的单集时长不会超过25分钟,而正剧单集时长通常在一小时以内,但为了插播广告的方便,一集剧集又会被分割成更小的单元。当然,为了引起用户的兴趣,每一集的结尾还会留下悬念。这些都是形式对内容的塑造。
镜像世界的内容会如何被塑造?需要我们去思考当外部的框架(无论是书、电视剧或者电影的形式)都被打破,AI助理可以更直观地帮助我们达成自己的目的,参与、互动和沉浸式的体验日益流行时,会涌现出什么样的全新的表现形式?
因为镜像世界的出现,我们阅读小说的方式可能发生巨变。对于一本喜欢的小说,我们不仅可以读,还可以体验,让AI助理帮助我们再现小说所描绘的虚拟场景,甚至我们自己可以化身小说中喜欢的人物,在以小说为蓝本构建的虚拟世界中体验小说的情节。当然,顺着这个脑洞进一步向前走,小说、电视剧、电影、游戏的边界可能会被打破。
把小说改编成电影,由电影衍生出游戏,甚至围绕着诸如“星球大战”或者“漫威宇宙”这样的大IP来打造多维度的内容,这种模式由来已久。镜像世界带来的改变体现在两点:个性化定制和去中心化/众包形式的情节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