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初喜欢节气,是从背诵歌谣谚语,然后渐渐地品味这些歌谣谚语开始的。我小时候朗读节气歌谣时,一下子就对“立夏鹅毛住,小满鸟来全”着迷了,觉得立夏、小满是最好的节气。后来我才知道,节气歌谣谚语包含着更丰富的内容。
人们用歌谣谚语界定气候规律,例如“清明断雪,谷雨断霜”。人们也用歌谣谚语描述百姓的天气心愿,例如“清明宜晴,谷雨宜雨”。甚至有些气候现象就是以节气命名的,例如“小满寒”“寒露风”。人们甚至还可以界定节气时段的相关性,例如“立夏小满田水满,芒种夏至火烧天”(立夏、小满时段降水偏多,芒种、夏至时段就会气温偏高)。
人们用歌谣谚语界定物候规律,例如“棉到白露白如霜,谷到白露满地黄”。人们还用歌谣谚语刻画作息规律,例如“小满赶天,芒种赶刻”。
在北方,是小暑、大暑雨水最多,而“芒种夏至是水节”的江南却是“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种冬麦的地方,是“小满麦秋至”,种春麦的地方,却是“小暑收大麦,大暑收小麦”。
接下来,我们将以江南版本、东北版本的节气歌谣和华北版本、江南版本的数九歌谣为例,一起品味节气文化中的平民智慧。
立春阳气转,雨水落无断。惊蛰雷打声,春分雨水干。清明麦吐穗,谷雨浸种忙。
立夏鹅毛住,小满打麦子。芒种万物播,夏至做黄梅,小暑耘稻忙,大暑是伏天。
立秋收早秋,处暑雨如金。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寒露无青稻,霜降一齐倒。
立冬下麦子,小雪农家闲。大雪罱河泥,冬至河封严。小寒办年货,大寒过新年。
江南节气歌谣
清明节气图描绘了青团,亦称清明团,寒食遗存。“立夏鹅毛住”,是指风小了,鹅毛都可以安静地落在地上而不会被风吹走。“夏至做黄梅”,是指梅子黄时梅雨季进入盛期。
处暑节气图描绘了江南的“处暑十八盆”。此时暑热尚未消退,人们依然需要每天冲凉洗澡。清代顾禄《清嘉录》云:“土俗,以处暑后天气犹暄,约再历十八日而始凉,谚云‘处暑十八盆’,谓沐浴十八日也。”白露、秋分、霜降、小寒节气图中的花,分别为茉莉、桂花、野菊、水仙。“大雪罱河泥”,是指在大雪时节人们对河道进行清淤。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粟,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鸟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甸,处暑动刀镰。白露快割地,秋分无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河封上,冬至不行船。小寒近腊月,大寒整一年。
东北节气歌谣
“清明忙种粟”,是指种麦。东北冬季过于寒冷,人们种的不是秋种夏收的宿麦(冬小麦),而是春种秋收的春小麦。“夏至不拿棉”,不是不再穿棉衣了,而是晚上不需要盖棉被了。
“立秋忙打甸”,是指开始打牲畜越冬的饲草或人们御寒的柴草。立秋节气图中的蚂蚱,在气候寒凉的东北,才真正是“(立)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寒露节气图中的果子,叫作菇娘儿、毛酸浆。菇娘儿,是东北秋天里酸酸甜甜的味道。
北京1981—2010年冬至到春分各时段平均气温(℃)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八九雁来”经常被误写为“八九燕来”。真实的情况是,小燕比大雁至少晚来一个月的时间。在节气候应中,是雨水二候“候雁北”,春分一候“玄鸟至”。
冬至是头九,两手藏袖口;二九一十八,口中似吃辣;三九二十七,见火亲如蜜。
四九三十六,关住门子把炉守;五九四十五,开门寻暖处;六九五十四,杨柳树上发青丝。
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袒;八九七十二,柳絮飞满地;九九八十一,蓑衣兼斗笠。
谚语有云:“百姓不念经,节气记得清。”节气体系的科学与文化,其平民化是通过歌谣与谚语来进行通俗表达和破圈传播的。
我觉得,节气歌谣谚语最伟大之处在于把节气科学与文化变成零门槛,让学问不像是学问。
节气歌谣谚语,使我们“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共雷”的气候差异有了细腻的地域界定,使我们面对气候变化,可以各村有各村的高招,各家有各家的秘籍,并且在世代传承的过程中,不断修订,不断“众筹”和共享,使节气体系可以实现本地化和当代化的活态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