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十四节气只适用于其发源地吗?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二十四节气只适用于(发源地)黄河中下游地区。”

例如岭南的朋友说,什么小雪、大雪节气,他们那儿根本就不下雪。再如黑龙江的朋友说,什么立春节气,立春的时候他们那儿还零下三十多摄氏度呢!或是什么霜降节气,白露的时候他们那儿就开始下霜了。又如高原的朋友说,什么小暑、大暑节气,“暑”跟他们有什么关系?!

这涉及二十四节气的地域适用性问题。二十四节气体系中最初的四个节气(夏至、冬至、春分、秋分)表征白昼最长、最短日,以及昼夜平分日,是全球通用的四个节气,不存在地域限定。在中国文化中,春分、秋分除了表征昼夜平分,还表征寒暑平衡。

其实作为时间规则,二十四节气可以适用于任何地区,只是节气的部分称谓、初始的气候和物候标识源自黄河中下游地区。但在传承过程中,各地也在将节气逐渐本地化。于是,二十四节气才能够成为通用的知识和应用体系。

例如立春,并不是气候意义上的春(日平均气温跨越10℃的门槛),而是气温的拐点,是气温趋势性地进入上升通道的标志。在这一点上,各地具有共性。

再如雨水,如果以全面消融或降雨天气常态化诠释雨水节气,反倒是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与之契合。

雨水时节的全面消融

雨水时节的春雨连绵

平均气温最高在小暑

平均气温最高在大暑

平均气温最低在小寒

平均气温最低在大寒

又如小暑、大暑和小寒、大寒节气,其最深刻的内涵是一年之中气温最高和最低的时段。各地尽管在小暑、大暑和小寒、大寒时节的气温绝对值各不相同,但共性是:它们分别是各地一年之中气温的峰值和谷值时段。

与北方整体相比,长江流域的大暑才更像是大暑,反倒是南方沿海地区的大寒之寒甚于小寒。

小满江河满

例如小满,原来是小满“小暑至”,天气开始小热。后来改为小满三候“麦秋至”,麦子即将成熟。但在凉州,就变成了“小暑收大麦,大暑收小麦”。而在广东,小满物候则侧重华南前汛期的降水,“小满江河满”。因此小满之“满”,在北方冬麦区可以是籽粒之满,在南岭附近可以是水体之满。

再如立秋和处暑,北方是“立了秋,扇子丢”“处了暑,被子捂”。但在江南,人们将其修订为“立秋处暑正当暑”“立秋处暑,上蒸下煮”。

而且不同年代的气候也存在差异。原来华北播种冬小麦是在秋分,“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现在推迟到了寒露,“麦子点在寒露口,点一升,收三斗”。

气候四季与节气四季的离散度

二十四节气所划定的,是四季准等长的季节体系,每个季节都有六个节气。如果我们以气候意义上的四季对应节气意义上的四季,长江流域地区更契合四季准等长的季节体系。

二十四节气只是基于天文规则的一个个时段,每个时段内的气候和物候,没有放之各地而皆准的标准答案。在两千年的传承过程中,人们一直是依照所在地域、所处年代进行细化和修订,这是知识和应用体系的“众筹”。其适用性,是依托本地化和当代化来动态实现的。

即使在古代,《月令》也是动态的,《礼记·月令》中便有“(季冬之月)天子乃与公卿大夫共饬国典,论时令,以待来岁之宜”的修订环节。汉代《四民月令》中也有视该年具体情况灵活安排农事的“条款”:“九月藏茈姜、蘘荷,作葵菹、干葵。其岁若温,皆待十月。” 64dQvbKtHHEZ4gAo+JW2tNMXtyNelaI4ZmBVeERnOJQSBLfvslkumE28uOSTnJw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