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 中国领事馆

1938年早春的一天上午,维也纳气温一反常态,像是刻意为这个气氛诡异的上午增添几分热烈。城市公园的斜对面,一座精雕细刻的巴洛克式楼宇下,中国驻奥地利领事馆的宁静,被一阵喧嚣惊扰。站在落地窗前的何凤山先生,身着浅灰色西服套装,雪白的衣领上打着蓝色条纹领带,正冷冷注视着窗外的人群。

对面的香樟树下,几个臂缠纳粹徽章的奥地利青年,正戏谑着拦住一名犹太老人,勒令他当众剥掉自己的衣装,直到剩下一条内裤。何先生神情凝重地摇了摇头,愤然拉上窗帘,满腹心事地踱回办公桌前。一种潜在的担忧袭上心头。

与此同时,林荫夹道的维也纳环城大路上,一个庞大的车队在40辆坦克的簇拥下,正浩浩荡荡地驶过市政厅、城堡剧院和霍夫堡皇宫,继而驶向英雄广场。敞篷车上的阿道夫·希特勒一身戎装,杀气腾腾,向狂热的维也纳市民挥手致意。民众像中了魔一样发出阵阵欢呼,齐刷刷高举的右臂丛林一般。台上这个气势如虹的人,俨然被当成了救世主,人们心甘情愿地为他发疯,为他献身,为他效忠。当德国纳粹的党旗在英雄广场上空冉冉升起时,整个欧洲都为这个日益膨胀的第三帝国心惊胆战。

何凤山以审慎的目光,打量着这股可怕而高涨的势力。

几天前,德国兵不血刃地侵入奥地利,风卷残云般吞并了这个辉煌一时的前奥匈帝国。当德意志的战车一路跨过莱茵河,碾过德奥边境的崇山峻岭时,士兵们遭遇的不是仇恨,而是盛装欢迎。眉目传情的萨尔茨堡姑娘,雨点般向车里投掷鲜红的玫瑰。维也纳俨然德国的一座后花园,供莱茵健儿们休养生息,赏玩、践踏。姑娘们陶醉于日耳曼青年那琥珀色的肌肤和灼人的蓝眼睛,花前月下,陪伴左右。

德奥合并的现实,随即打破了中国驻奥地利公使馆的格局。原本作为公使馆一等秘书的何凤山,顺理成章地升任为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就个人而言,何先生官晋一级,但他对欧洲时局的担忧却与日俱增。因为种种迹象表明,希特勒大规模迫害犹太人的行动正在步步升级。

周末,何凤山和妻女用完了早餐,换上正装。妻子为他抚弄了一下脖颈上的衣领,提醒道:别再忘了,上周答应女儿的事!

何先生会意,轻声道:我先到那边待会儿,很快就回来,你们等着我。

妻子含笑点头。何先生习惯性抿了抿前额,在女儿期待的目光里,走下公寓楼。

花草蔓延的贝多芬广场上,出来遛狗的老年夫妇,一面留心小狗的去向,一面不急不慢地聊着当日新闻。何先生从他们身边经过时,望了一眼神情凝重的贝多芬雕像,而后沿着柏油小马路,径直朝马路尽头的红色尖顶小教堂走去。

幽暗而肃穆的教堂内,几名肤色黝黑的外族妇女正掩面诵经;后排座位上的白发老人,目光低垂,无声地祈祷。没有黑衣神父的布道,没有管风琴伴奏下的圣歌,唯有堂前神情悲戚的耶稣和圣母玛利亚。何先生掏出一枚硬币,丢进樟木箱里,而后燃起一根蜡烛,小心翼翼地插在铁铸的古铜色烛台里。他坐下来,面对圣像,闭上了双目。一阵风从背后吹过来,连绵的往事如同摇曳的烛光,在冷冽的空气里闪闪烁烁。

当年,父亲作为一介儒生,在湖南省城积极参与创办新学的运动,并将求学机会延伸到家乡的贫苦子弟。何父志向远大,身体力行,却在一次深入村舍的摸底考察中,意外染上了不治之症,猝然仙逝。何父壮志未酬身先死,留下孤苦伶仃的孤儿寡母相依为命。那一年,何凤山七岁。接下来的一场滔天水患,更是雪上加霜,将母子二人捉襟见肘的生活再次逼向绝境。

即便生活窘迫无比,母亲也不忘以身垂范,鼓励凤山勤勉读书,将来做国家的栋梁之材。天资聪慧的何凤山,日夜苦读,以优异成绩读完了小学,而后考入当地最好的中学。那个冬天格外冷,何母积劳成疾,身体每况愈下。意识到自己将不久于世,何母拉住凤山的手说:儿子,你要记住,是善良之人挽救了咱娘俩,你将来若能出人头地,定要做知恩图报的善人啊!

母亲去世后,信义学校的外籍牧师大胡子理查德收留了何凤山。牧师的善良与赤诚点点滴滴融入凤山的血液。知识的洞开与滋养不仅塑造了他的人生观,还将人道主义的根深植于他的心底。理查德告诉凤山: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爸爸,爸爸,你不是说,要带我去普拉特公园玩吗?女儿幽怨的问话,一下子将何凤山从遥远的回忆中拽回到现实。他恍然睁开眼,妻女正用嗔怪的眼神盯着他。何先生歉意地笑了笑,拉起女儿的手走出教堂,而后拐向普拉特公园的一条主街。 9K+QzhKsABXunProWhTwYAGPsuDzhW0iM/hzgEwdkbkQc8tS5XlMBKuGe7VE0Yt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