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确定“姓”与“名”

在踏入古代中国的世界前,让我们重新确定一下主人公的姓名。如果继续使用“柿沼阳平”这个名字,恐怕任何人都无法共情,也无法融入秦汉时期的民众之中。因此,笔者将遵循当时的规则,为主人公取个合适的名字。秦汉时,人们的名字一般由“姓”“名”“字”三者组成。

所谓“姓”,是从上古时代就存在的种族称呼,其中一部分源于种族的居住地名。数百年后,一个个“姓”的集团逐渐扩大,为了加以细分,人们创造出新的族名,即后来的“氏”。

公元前10世纪,推翻殷商的西周王朝将土地分封给家臣,给予他们一定的自治权,同时又重新将“姓”赋予他们,强化了君臣之间的关系。得到封地的一方也可以根据政治因素或个人喜好,自己选择青睐的“姓”。但是没过多久,这一稍显烦琐的过程就被遗忘得一干二净,人们默认同姓人群拥有共同的祖先。

另一方面,“氏”也为统治阶级所有,与“姓”相同,是以分封为契机从统治者手中获得的。例如曾经的周朝王族姓姬,王族成员被分封至各地后,就会得到周王赐予的“氏”。其他方式同样可行,但不同的“氏”确实达到了区分不同姬姓的目的。在这一层面上,“氏”的存在是便利的。

然而,从战国时期起,“氏”的使用开始蔓延到统治阶级之外,人们开始自称“姓××”或“××氏”。氏的由来变得难以说清,姓与氏开始混用。

到了汉代,姓氏已经不再平衡,张和王数量很多,李和赵也不少。有观点指出,这些姓氏是在战国时期出现户籍之际由国家统一赋予的,但也有说法认为大多数平民开始有“氏”是在两汉交替期,也就是公元元年前后。 总而言之,在之后的一段时期中,姓氏一般是指单一的家族名。人们可以中途改变姓氏。西汉初期的仓库管理员就曾把姓改为“仓”氏或“库”氏,并让子孙后代继承。 不过,奴隶并没有姓氏,只能依靠论功行赏的机会获得皇帝或主君的赐姓,从而取得户籍。

在姓氏之外,人们还有“名”,例如刘邦的“邦”和刘备的“备”。逝者的名又称“讳”。在当时的社会常识中,父母可以直呼子女的“名”,君主也可以直呼部下的“名”,但普通民众之间互相直呼“名”是有失礼貌的。因此,能将三国时期的英雄刘备直呼为“刘备”或“备”的,只有当时的皇帝和刘备的父母,以及刘备本人。 tuKGlS+jd75AspFp0cBfD/iAx43wBu7oJRwifGpTb0ffxoLwuxwBWqwnEg3iKVN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