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能用尽用

“无名百姓”一词说出来简单,但其中的个体千差万别,难以精确定义。现代社会也是如此。请诸位读者环顾四周,学生环顾所在班级,公司职员环顾所在部门。即使在有限的空间中,也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百姓”,他们不会在历史上留名,因此“无名”,同时又被国家统治,因此是国家的“百姓”。在“无名百姓”这个定义上,他们平等共生,但各自的出身和性格又截然不同。古代中国的“无名百姓”也是如此。

古代中国的“无名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千差万别,很难事无巨细地描述他们的实际状态。此前也有欧美和中国的学者尝试进行日常史研究, [1] 但目前还停留在浅层描摹的阶段。正如昔日的民俗学家和民众史学者苦恼于“庶民”“常民”等词语的定义一样,我们很难将千差万别的民众纳入同一个括号之中。秦汉时期版图辽阔,各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多种多样。就算仅用饮食习惯或兴趣爱好举例,男性与女性,富人与穷人,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也是十分显著的。齐人平和,秦人稳重,楚人性急,燕人憨直。 地域不同,人们的气质也不尽相同。

但是,不知该说是幸运还是不幸,中国古代的相关史料并没有那么丰富,主要史料至多也就只有一千五百万字左右。如果印刷成与本书薄厚相当的书,那么一百本左右即可容下全部内容,专业研究者十年便能通读完毕。

因此,在过去的十年间,笔者每日都坚持阅读史料,发现与日常史有关的记述便摘抄下来。民众日常生活的相关记载七零八落,而且不存在常见的特定用语,因此无法使用最近流行的用数据库检索关键词的方法。笔者只能从头阅读史料,将日常史相关的部分网罗起来进行分析,并尽可能关注到最新学说。

一切材料,能用尽用。近年来,中国接连发掘若干遗迹,出土了建筑构件、遗体(白骨和干尸)、石器、陶器、石像等文物,还有木简、竹简、帛书等文字资料。古代墓室墙壁上的壁画以及画像石和画像砖,均呈现了当时的生活场景。此外,明器也是值得关注的对象。

明器是一种随葬品。中国的古人们相信死后的世界与生前世界相似,可以带着随葬品前往。曾有君主在临终前杀死奴隶和马匹,并将身边物品悉数放入墓中,但这种情况在普通人中并不常见。于是秦汉时期的人们将人、动植物、房屋和日用品做成像乐高积木那样的迷你物件随葬墓中,这就是明器。在重现当时日常生活场景的过程中,这些明器也是极其重要的史料。

如此一来,这些长期以来只会引起文人雅士注意的博物馆陈列品就成了历史学的资料,即“资料的史料化”。重视这一过程,也许就会让接下来将要描绘的日常史更加丰满真实。

多种方法齐头并进,但是仍然难以全面勾勒出民众的日常史。不过,在经历了收集史料的执着过程后,笔者最近终于大致摸清了古代中国二十四小时的生活风貌。本书希望将其中的有趣之处传递给诸位读者。在这一过程中,本书将不仅单纯地罗列详细史料,更会假设诸位读者穿越到秦汉时期后将要面临的问题,在尽量保持角色扮演这一形式的前提下,向诸位展现当时的日常生活。但愿笔者的讲述,能引发现代人的战栗。


[1] Michael Loewe, Everyday Life in Early Imperial China , Batsford: B.T.Batsford Ltd, 1968;林巳奈夫,《中国古代生活史》,吉川弘文馆,1992年;王力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年;Mu-chou Poo, Daily Life in Ancient China ,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8. tuV/9Th52OyT7obN6IqkYswjrTLu78ihLIOnP0CsunTtTzISRQC+zs3GHZZ6qtA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