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当时的女性,就会发现农妇是没有余力化妆的。到了农忙期,农妇们在暴晒下播种、收割,汗流浃背。偶尔看到流动商贩,她们也会用仅有的一点儿闲钱买些抹脸的白粉,却很难用在晒伤了的皮肤上。她们怀抱对都市时尚的憧憬,又不得不走向田间。这样的光景一直延续到了20世纪,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也描写了农妇们冲到主人公身边,只为看一眼从都市带回来的物件。
例外当然也是有的。传说中的美女罗敷以黄色绫绢做裙(裾),以紫色绫绢做背心(襦),采桑时也打扮得精致时尚。
但是普通的农妇究竟适不适合这样的装扮,今人仍有不同看法。毕竟每个人喜好不同,喜欢男装贵妇的君王也是存在的。
化妆是上流阶级大小姐们的日常。说到美女,就必须提到郑、卫两个地域,其次是燕和赵。若列举相关都市,则以颍川(位于今河南省禹州市)、新市(位于今湖北省京山市)、河间(位于今河北省沧州市)、观津(位于今河北省衡水市)最为人知。
简而言之,美女集中在黄河中下游流域。且不论实际情况如何,就像现代日本有“秋田美人”
的说法一样,上述地域的女性长时间以来都给人以美人的印象。
这些女性讲究时尚,对发型、化妆方法和身材维持十分敏感。让我们参考《琱玉集》《列女传》《玉台新咏》等史料,来考察一下当时美女与丑女的基准。尤其是《琱玉集》,清晰区分了“美人”与“丑人”。这里所说的“美女”与“丑女”相当于对《琱玉集》中“美人”和“丑人”的翻译,并无其他意图,特此申明。
形容美女,人们会用到明亮的眼睛(明眸)、洁白的牙齿(皓齿)、白皙的手臂(皓腕)、纤细的腰身(柳腰、纤腰、楚腰)、光滑的肌肤(玉体)、平滑的细眉(蛾眉)、红润的嘴唇(朱唇、丹唇)、细长的手指(细指)等描述,且这些要素最好搭配得恰到好处,“羞言赵飞燕,笑杀秦罗敷”
。那份美丽也被称为“容华若桃李”“朱颜”“妖且闲”。简而言之,苗条白皙、面颊带一抹绯色的美女最为动人。
与此相对,形容丑女会用到“木槌头”“一脸苦相”“皮肤粗糙”“皮肤黑”“O型腿”“细脖子”“凸额头”“没下巴”“鸡胸”“溜肩膀”“皮肤坑坑洼洼”“虫牙”“鼻梁太高”“头发太少”等描述。这么一看,与上述相反的“双腿笔直”“黑发浓密”等形容,应该也可以列入美女的必备条件中。与现代社会不同,当时的记录中并没有留下“双眼皮”这一点,不过查看汉代的《说文解字》就会发现,表现大眼睛的字有五个之多,关联字的数量也不少,人们并没有忽略眼睛的形状,而且对视力颇为重视。
富家大小姐们从不缺少努力。正如当时有言:“女为说己者容。”
她们会为了满足恋人或丈夫的要求而竭尽全力。如果男方仍然无动于衷,女方便会撒娇道:“膏沐为谁施?”
——我涂了发油,好好洗了头发,可都是为了你啊。在战国时期,“楚庄王好细腰,故朝有饿人”
,有的女性因为君王喜欢身材苗条的美女,甚至节食而死。当然,女性的价值不能仅凭外貌来决定
,但历史上确实有男性曾经大放厥词,说脸就是女人的命,魏晋时期一个名叫荀粲的人就“常以妇人才智不足论,自宜以色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