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就要梳头了。在古代中国,男女都会将头发梳起。发型千变万化,但都会尽量将发梢隐藏起来。这一习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商朝人相信灵魂会从发梢飘走,若不藏起发梢,人就会死亡。
到了春秋时期,人们戴上象征身份的冠,显示自己的地位。上下关系由此变得清晰可见,社会秩序趋于安定。孔子就格外重视这一点。此外,男子的成人仪式之一就是冠礼,即在成年时戴冠,并接受父亲的训诫。后来,戴冠成了知识分子和官员的一种义务。不过在君主面前行礼时,如果没有发髻填充固定,冠就会啪嗒一下掉到地上,因此发髻愈发重要起来。另一方面,周围各民族多“被发”,也就是散乱披下不梳理的发型,与现代人的一般发型一致。中国南方的被发尤多,与中原相异。
为了梳头,人们使用竹子或玳瑁制成的梳子,细齿为“批”,粗齿为“梳”(图2-4)。将头发聚拢起来,用黑色薄绸布包好,再用笄卷成发髻,根部绑上绸布(总),多出的部分垂在后面。笄分为男女通用和男性专用,发髻的形状则多种多样(图2-5)。此外,不少文官用笔代替笄,或是将笔夹在耳后,束在紫色的头巾内。
对官员来说,头发与冠十分重要。头发必须留长,因此不会频繁地将头发解开,也没有专门的理发店。与此相对,朋友相聚时则会散发。上了年龄的男性会戴上假发(髢)。汉代壁画中可见官员之间往来交谈的画面,不少人都是秃子,不禁让人感叹这些不戴假发努力工作的官员有多么辛苦(图2-6)。与现代男性相同,脱发也困扰着当时的人们,战国时期甚至出现了“越洗越秃,不洗更秃”的说法。
◇图2-4 汉 玳瑁梳
(湖南博物院藏)
◇图2-5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型
(参见《秦始皇陵兵马俑》,平凡社,198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