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和家人们用打来的水洗脸洗手,但不会刷牙,只在起床时和餐后漱口。
现存最古老的牙刷来自唐代。几乎同一时期,古印度人从早上开始就反复咀嚼木片,以木片代替牙刷。
这类东西被称为“齿木”或“杨枝”,但在古代中国并不存在。也有人用小木片剔除牙齿间的脏东西,但这一现象绝非普遍。那么,仅凭漱口就能保持口腔卫生吗?
汉代人在日常生活中最恐惧的可能就是虫牙。就算不是名流要人,也会视牙如命。虫牙一旦出现便难以消除,它的魔爪一点点侵蚀牙齿,严重的还会波及旁边的牙。人们不得不日日忍受疼痛,直到超过临界点。
想要消除痛苦,我们现代人会服用止痛药,或是拔牙、补牙。但是在那个时候,补牙的技术尚未出现,麻药也没有现在这么强劲。不过东汉末年神医华佗的全身麻醉术确实得到了传承,
使用大麻进行麻醉也存在一定的可能性。
[2]
吸入大麻的做法由来已久,可追溯至公元前1000年之前,吐鲁番洋海墓地和加依墓地出土了大麻的种子和叶片粉末,应该是用于仪式和医疗。
[3]
可以想象这一技术在汉代已经流入中原地区,只是相关史料太少,我们至今仍然不知道当时的民间医疗对这一技术的应用究竟到了什么程度。
汉代的医书《神农本草经》列举了缓解牙疼的方法,其他中国古代医书还列举了漱口液、按摩、草药、泻药和针灸等方法。暂且不论实效如何,这毫无疑问是当时的人们在乎牙疼的证明。因此,牙齿的日常护理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当时的人们并不刷牙,只会在起床时和每餐后漱口。东汉时期也有“杨枝”一词,
但如前所述,这恐怕是指古印度的齿木,与我们现代人的认知截然不同,而且在中国国内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常用。这样一来,一定程度的虫牙就无法避免了。其实,表示虫牙的“龋”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殷商,
虫牙从很久以前就开始折磨人们。
例如汉元帝,才四十岁不到就开始掉牙脱发。
前几年发现的汉末曹操墓出土了约六十岁男性的头盖骨,虫牙非常严重。据文献记载,曹操长期被头痛困扰,原因可能就在于虫牙。近年挖掘的隋炀帝墓也出土了两颗牙齿,皆是虫牙。唐代的白居易和韩愈等文人甚至专门写诗描述牙疼。
一旦掉了牙,能吃的东西也会受到限制。有的无牙老人会雇用女性当乳母,依靠母乳生存。
能用舌头舔食的糖也是无牙老人的选择。
古代中国人就这样为虫牙烦恼。不过,汇总至今发掘出的尸骸牙齿状况,就会发现古人虫牙的数量虽多于现代人,但也没有多到夸张的地步。
例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干尸是长沙国丞相的妻子,身高154厘米,重34.3公斤。她五十岁时患有冠状动脉疾病、动脉硬化和多发性胆结石,又感染了血吸虫病,在蛲虫和鞭虫的侵袭中死亡。观察她的口腔情况就会发现,恒牙(除智齿外有二十八颗)还剩下十六颗。
现代日本六十多岁女性的平均牙齿数量为二十一颗,两者相比,还是马王堆的干尸更少一些,但所剩牙齿并非全是虫牙。
从牙科角度分析,虫牙发生的原因之一是淀粉物质。现代日本人通过食用颗粒状大米和粉末状小麦(面粉)来摄取高黏性淀粉,其中隐藏着虫牙发生的风险(后文会对食用颗粒状和粉末状食物进行详述)。但是唐代以前的饮食生活与此不同。正如下文所述,汉代人主要食用颗粒状的小米,黏性并不强。同时,他们也不常食用粉末状的小麦。这或许就是他们能够抑制虫牙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