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钟鼓的地方,人们伴随鸡鸣陆续起床,开始一天的准备。从春到秋,农家必须在城外从事农业,农忙时节的男男女女几乎每天都生活在田边的小屋中。
父母在城外耕作,老人和孩子则同住在城内的家中。“××(孙辈的小名),天亮啦,快起床。”“奶奶,再让我睡会儿。”这是现代社会随处可见的情景。
根据儒家礼法,孩子应该闻鸡而起,照顾祖父母的生活。这样的实例也确实存在。例如东汉的薛包孟被父亲和继母嫌弃,他在自家旁边另建小屋而居,旦(清晨五点到六点)时就起来打扫家门口的卫生,却仍然遭到父亲责骂。
西晋的夏统更甚,从“鼓四”(凌晨一点到三点)就开始门前清扫。
但是此类实例并不常见,能留存至今不过是史书彰显。而且无论古今东西,老人似乎都喜欢早睡早起。
同时,每个人都会受到遗传基因的影响,或是习惯早起,或是爱当夜猫子。
[1]
起大早的孩子不一定认真勤奋,睡懒觉的孩子也不一定懒惰懈怠。因此即使在汉代,也一定存在苦于早起的孩子,以及因为熬夜而迟迟无法起床的孩子,
这与现代社会并无不同。况且如前所述,平民未必有义务去遵守儒家礼法。这样的事情让我们可以推测,早上睡懒觉的孩子还是为数不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