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部分供职于官府的人,其他人此时都还睡眼蒙眬。于是公鸡耐不住了,开始打鸣嘲笑起这些人来。
鸡原本是遵从自己体内的生物钟来行动的,一般会在太阳升起前两个小时打鸣。
[1]
以现在的洛阳为例,每年四月的太阳大约会在清晨五点十五分越出地平线,因此鸡会从凌晨三点十五分左右开始鸣叫。但是,在扬州停留的圆仁法师曾在开成三年(838年)七月十九日的卯时(早晨六点左右)听到鸡鸣。
这么一看,鸡鸣的时间可谓相当不定,只能说大致在凌晨三点到早上六点之间。根据汉代的时刻名称,这一时间段恰好被称为“鸡未鸣”“鸡鸣”“鸡后鸣”。鸡是一种会交互鸣叫的禽类。所谓交互鸣叫,就是领头的公鸡一打鸣,附近的公鸡也会随之发出齐鸣。这样的鸣叫即刻就会打破黑夜的宁静。
伴随着鸡鸣,许多人都会醒来。尤其是为了方便农耕而在农田旁边建小屋而居的民众,钟鼓声无法传入他们耳中,只能依靠朝阳和鸡鸣起床。《韩非子》中有“使鸡司夜”,《淮南子》中有“令鸡司夜”,
都在描述同样的场景。
在一个家庭中,率先起来的会是谁呢?对于那时的人们来说,儒学是生活中的重要行动指南。众所周知,儒学来自春秋时期的孔子,后由他的弟子们传承发展。到了西汉后期,儒家思想成为官学的中心,
并化作上流阶级的生活指南。
根据儒家思想,子女必须对父母和祖父母尽孝。孝不仅限于传续香火,还包括尊敬、侍奉、体贴父母和祖父母,闻鸡而起,照料长辈们的起居。因此,在鸡鸣声阵阵传来的时候,遵循孝道的人们便会快速起床,开始晨间的准备。
不过,在儒家经典中,也有“礼不下庶人”
的说法,大量民众并不会被礼仪束缚。况且并非所有子女都会孝敬父母。有位父亲就为自己的混账儿子所苦,甚至到官衙请求官员将儿子杀掉。
各家有各家的过法,既有家中奴隶早起忙碌,也有母亲为了做早饭先起床的情况。
朝阳终于洒向洛阳城东侧的城墙,笼罩在附近村落上空的晨雾也渐渐散去。阳光射入四周的森林中,动物们陆续醒来。宫殿内,宫女和宦官们已经开始忙里忙外。
站在聚落里竖起耳朵,便会发现早晨真是安静得不可思议。聚落和市场的入口仍然关闭,无法运输商品。侧耳一听,马匹的嘶鸣声隐约传来,随之还有猪和牛的叫声。边境地区也寂静无声,若是一大早就弄得叮当作响,在烽火台通宵值班的士兵怕是不会有好脸色。排水沟流水潺潺,
但影响微不足道。
继续倾听,耳边接连传来蛾子和苍蝇嗡嗡振翅的声音。
蚊子和牛虻会在某些季节或地区出现,扰得人整夜难眠,最好备上蚊帐,否则“蚊虻噆肤,则通昔不寐矣”,“蚊虻甚多,其大如蝇,入夜恼人,辛苦无极”。
有的家中还会传来幼儿的哭声。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幼儿一旦午睡过多,夜里就难以入眠,哭闹不止。
[2]
这在古代中国的幼儿身上也属理所当然。另外到了这个时间段,肯定还会有尿湿了尿布而大哭的幼儿。彼时尿布名为襁褓,可以做幼儿时期的代名词。《列女传》中有“妾幸得离襁褓,受严命而事夫”
,可见襁褓一词所指。关于孩子的生活,我们下文再述。
哭声之外还有梦话。例如战国时期的韩昭公,梦话句句清晰真实,因此为了避免把国家机密泄露给妻妾,他一直独自就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