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时刻的名称

话说回来,如今的我们将一天分为二十四小时,这在古代中国是没有的。在中国的历史上,人们大致以晚十一点到凌晨一点为“子”,以凌晨一点到凌晨三点为“丑”,以凌晨三点到凌晨五点为“寅”,按照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顺序,将一天进行十二等分,是为十二时辰制。但这一划分方式的历史并不悠久,先在南北朝时期制度化,后在唐宋时期普及开来。也就是说,汉代别说二十四小时制了,就连将一天利落地进行十二等分这一行为都尚未确立。 虽然存在不同观点,但笔者在此并不打算就十二时辰制的确立时期进行更多的讨论。

比起这点,笔者更想关注的是汉代人因地制宜划分时刻并命名的行为。时刻名称种类繁多,留存的史料中既有将一天划为十六份的,也有划为二十八份的。究竟哪种方式才是正式制度,如今仍然无法判明,地域和时代的不同也可能是造成方式不同的原因所在。

让我们来确认一下文献和简牍中的时刻数量,分别如下:战国时期的睡虎地秦简中有十二个,放马滩秦简中有十六个,秦朝的周家台秦简中有二十八个,西汉前期的孔家坡汉简中有十个,《淮南子》中有十三个,西汉后期到东汉前期的悬泉汉简中有三十二个,居延旧简中有二十七个,东汉的《论衡》中有十二个(表1-1)。

此外,这些简牍的名字均由现代研究者命名,古人并不这么称呼。命名规则非常简单,大致为“出土地的地名+朝代+简”,例如“从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简牍”就被命名为“睡虎地秦简”。居延地区多次出土简牍,因此出现了特例,将20世纪30年代出土的简牍称为“居延旧简”,将70年代出土的称为“居延新简”,加以区别(最近又有新发现,已无法再用新和旧来区别,让研究者颇为苦恼)。此外,作为研究机构的岳麓书院在古董市场购买的秦代简牍被称为“岳麓书院藏秦简”。

正如表1-1所示,诸史料中的时刻名称多有相似之处,但并非完全一致。不过在这些名称中,确实包含着诸如“黎明”“黄昏”等界限相对模糊的划分方式。

根据这些史料,一天之内的时刻名称至多有三十多种,排列规律也相对明显。其中“平旦”象征太阳悬在地平线上(象形字“旦”生动地表现了这个画面),“日出”意为太阳升起,“日中”意为正午,“日入”“黄昏”(天空变黄变暗)意为日落,“夜中”意为深夜。这些名称从字面就能确认含义,并帮助我们将当时的制度与现今的二十四小时制大致对应。

例如洛阳的日出一般在清晨五点到七点间,因此“平旦”和“日出”可归为这一时段。若以此为基准,那么“鸡鸣”为清晨四点左右,“食时”为包含上午九点在内的时间段。当然,如上所示,将汉代和现代的时刻逐一对应是不可能的,只能进行相关推测。各时刻名称正如表1-1显示,是反映人们各个时间段生活状态的重要史料。

表1-1 诸史料中的秦汉时期时刻名称 A/+rNcnUnm+g2y8KpDVa+WIyv0L8cemhfXHNLf0m/eFLxaoWKf1aCWo4T2D5RKE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