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的君主和官员不仅试图把握季节,还试图在一定程度上把握时间,使用水钟(漏刻)将一日划分为一百份,形成百漏刻制(图1-4)。水钟的刻度为昼夜百刻,每一刻的时间相同。计算时间时以日出为基准,每个季节的昼夜长度皆会变化。
例如在西汉,冬至时昼漏四十刻、夜漏六十刻,夏至时昼漏六十刻、夜漏四十刻。昼夜长度每九天变化一次,每次变化一刻。此外中途还会进行微调,有时会将一日划分为一百二十刻。
当时,水钟是以最高技术制作的精密仪器,
城市或聚落最多有一台,绝非家家户户普及之物。地方上的县和乡都有专门负责检查时钟的人员,日出时击鼓报告天亮,日落时鸣钟以示夜晚来临。
《周礼》中可见相关官职,如随军掌管水钟的“挈壶氏”,以及在举行国家祭祀的早晨负责高声报时的“鸡人”。
《周礼》从西汉末年开始受到重视,从中可以看出早在西汉以前就出现了掌管时间的官吏。此外,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9年)的诗歌中可见“晓钟”(黎明的钟)一词,说明天亮时不仅要击鼓,有些地方还有鸣钟的规定。
从季节到月日,再到每一天的时间,秦汉时期的官员就是这样努力把握精确时间的。从这一视角来看,秦汉帝国中并非没有讲究月份、日期与时刻的人。但正如前文所述,平凡度日的民众不会经常关注这些方面,甚至多数民众都不会注意水钟的存在,而是将一天粗略分割,在其中自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