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还没有格林尼治标准时间,人们无法像现在这样严格按照时钟生活。在万里长城以北,即使到了公元1000年前后,人们对月份和日期的认识仍然淡薄。
生活在帝国一隅的人们究竟会在多大程度上执着于月份、日期和时刻,目前仍存在疑问,而且应该没有人会在乎到分和秒的程度。接下来,笔者将对此进行说明。
首先,为了理解古代人的季节感,让我们来看看当时使用的汉字。原本“日”意为太阳,“月”“夕”意为月亮,“朝”是月光照耀下太阳从草丛中升起的模样,“年”则是表现人背谷物的会意字。此外,“春”字象征草木发芽,“秋”字可联想到蟋蟀等昆虫。也就是说,上古的人们是从天文、谷物和生物的样子中感受时刻和季节的。
从事农业和商业的人对季节尤其敏感,否则将会影响到自己的生计。对他们来说,“历”非常重要。各个时期的君主为了保证这些子民的生活,更为了把握天意、完成祭祀,都十分重视在天体观测的基础上制定历法,即观象授时。
◇图1-4 汉 青铜漏壶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一年分为四季。“夏”字与“冬”字在商代(约公元前1600年~约前1046年)尚不存在,但是对冬至、春分、夏至、秋分的认识,以及观测日出和日落的系统,早在商代之前就已完备。
对于古代中国人来说,大致掌握季节和历法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