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就让我们四下招呼,征集一同冒险的伙伴吧。古代中国的世界有何危险尚不得知,还是叫上两三人同行比较稳妥。
在招呼同伴时,有些事情是必须注意的。正如笔者在前文所述,多数古代中国人既有名又有字,但不能直接以名相称。除了皇帝称呼臣子、父母称呼孩子以外,关系亲密的官吏之间也有以名相称的情况出现,但这原则上是不允许的。
尤其是皇帝的真名,从口中说出的瞬间即是违规,使用相同汉字撰写文章也不行,这一原则被称为“避讳”。而且不仅是名,称呼皇帝的字有可能也是禁忌。
西汉宣帝名病已,一切公文都禁止使用“病”“已”二字。宣帝自觉实在不便,于是亲自改名为“询”,特意将“病”“已”二字的使用权限给予臣下。“闻古天子之名,难知而易讳也。今百姓多上书触讳以犯罪者,朕甚怜之。其更讳询。诸触讳在令前者,赦之。”
三国时期的皇帝曹奂也是如此,原本的名和字是当时的常用字,难以避开,于是在即位后亲自更改。如果臣子的名和字与皇帝重复,那么最好由臣子自行改动。例如孙吴的孟仁原本名孟宗,孙皓(字皓宗,后改为元宗)即位后,孟仁为了避开孙皓的字,将名改为仁。
正因如此,西汉的刘邦在打倒对手项羽(姓项,名籍,字羽)后,让项羽的旧臣们说出“籍”字,
如同日本江户时代禁教令强迫天主教徒踩踏圣像一般。对于现代人来说,古人对皇帝名字的敬畏恐怕让人费解。
那么,在称呼皇帝之外的其他人时,以字相称是否就完全妥当呢?事实未必如此。朋友之间尚且不论,人们在和地位身份更高的人打招呼时,也要尽量避开直呼其字。面对晚辈也是如此,若是工作上的伙伴,多少都要表达敬意。尤其是在皇帝面前,臣子之间也不能以字互称。
归顺刘备的马超以字称呼刘备,周围的人听见了,当即怒不可遏。
在南北朝时期,就连皇帝年幼时的小名都不能随便说出口,例如梁武帝的小名叫“阿练”,其后代在提到“练”(单字意为织物)时都用“绢”字来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