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津昼锦》是一部具有深厚历史背景的小说,它以1948年辽沈战役即将结束时的天津为背景,通过描绘学生地下党的英勇行动,展现了那个动荡年代的热血与牺牲,揭示了人性的光辉与阴暗。
第一次见宋歌,是我在天津的文学讲座上。当时的宋歌已有200万字的创作经历。尽管她并非文学专业的科班出身,但那份对文学的热情与坚持却令人惊叹。听说有金融文学讲座,她特意请假来听。作为宋歌在文学方面的伯乐,天津金融作家协会的尹金丹主席向我推荐了她。金丹主席敏锐地察觉到了宋歌对文学的狂热与执着,推荐她作为天津金融作协的副主席,并推荐她加入了天津市作家协会。
再一次见面已是4年后。在金融作协举办的新作家培训班上,宋歌告诉我,她的《平津昼锦》即将出版,想邀我为其作序,她的创作勤奋和丰硕,让我惊叹不已。
翻看她发给我的文稿,一幅宏大的历史背景与细腻的日常生活相结合的画面映入我的脑海。作者细腻地描写,让小说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张力。无论是紧张的政治斗争,还是家庭成员之间的温馨互动,都让人在阅读的同时不禁深思,如果自己身处那样的环境,又将如何生活?
为了进一步了解宋歌的创作初衷和经历,我多次跟她微信联系,逐渐了解到她创作这部长篇小说的缘由和传奇。
2019年宋歌的短篇小说《昼锦》荣获天津保险业“我爱我的祖国”文学作品“最具感染力奖”,原始稿通篇只有6175字。主角甚至没有名字,只有“小吴”和“小黄”。
2020年,她偶然得知第十五届“夏衍杯”电影剧本征集大赛,从未写过剧本,也不知道剧本长什么样的她,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将短篇小说拓展为电影剧本,共206场,4.2万字。参赛后,她又一鼓作气将《昼锦》改写成了15万字的长篇小说。写完了,却发现她走不出来了,自己早已成为剧中的人物,活在剧中的世界里。
2021年,宋歌的宝贝出生了,月子期间除了喂奶和康复之外,她又萌生了修改《昼锦》的想法。这次的修改之一,是将书名《昼锦》改为《平津昼锦》。一来,故事发生在天津,又在平津战役期间;二来,四个字的书名比两个字的更厚重。
同年,宋歌的小说《昼锦》在金融作协会刊《中国金融文学》刊出,更让宋歌的内心热浪翻滚,更加坚定了创作《平津昼锦》的信心。作者宋歌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到的历史洞察力,将那个年代的风云变幻、人民的生活百态以及人性的复杂多面展现得淋漓尽致。小说中的每一个场景、每一句对话都经过精心雕琢,仿佛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跃然纸上,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而又充满希望的时代……
《平津昼锦》中的人物塑造极为成功,每个人物都有着鲜明的性格特点和独特的人生轨迹。主人公从吴正修到他的家人,再到身边出生入死志同道合的师生,每个人物都栩栩如生,仿佛他们就在我们的身边。作者通过对这些人物的细致描绘,展现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故事,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共鸣。小说的主角吴正修是一位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形象,他身上集中体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特质。吴正修在家庭与国家之间寻找平衡,他的抉择与牺牲,无不透露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与对当下的责任担当。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吴正修和他的家人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不仅是对个人意志的考验,更是对人性极限的挑战。
《平津昼锦》是一段历史的再现,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那个特殊年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更能够在人物的故事中找到共鸣,感受到人性中最真挚的情感。
宋歌是一名优秀的作家,《平津昼锦》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小说。我相信宋歌能够再接再厉,为国家和民族再谱新时代的英雄“颂”歌!
是为序。
2024年9月9日
于北京金融大街
中国金融工会金融作协办公室
阎雪君,山西大同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金融作协主席、国家一级作家,兼任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协会宣传工作委员会副主任。1990年参加工作,先后在山西阳高县制药厂、中国农业银行阳高县支行、大同市分行、山西省分行、中国人民银行大同市分行、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华夏银行总行、中国金融工会金融文联任职。18岁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已在中央、省部级报刊发表作品430多万字,其中发表和出版长篇小说《今年村里唱大戏》《天是爹来地是娘》等6部;同时发表各种金融类调研等作品200多万字。主编《中国金融文学》《中国金融文学奖获奖作品集》《当代金融文学精选》丛书等,作品多次获得全国性奖项。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媒体称其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金融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