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我来到了这个世界

1987年2月13日晚,伴随着冬季难耐的严寒,刺骨的寒风席卷着北方的每寸土地,河北省保安市梧桐县的家家户户的杨树枝秃了枝头,任凭寒风肆意地吹来吹去。那时候的空气异常清新,星星异常的明亮,月光甚是皎洁,村里没有太多的柏油马路,到处都是土路。农村大都是砖土砌成的平房,和大片大片整齐新绿又几近被冻蔫儿了的麦田。每到冬季,农村里的家家户户生炉取暖,条件好的是可以向外排煤气的圆筒状的铁炉子,家里贫穷条件差的人家,还延续着以前的地炉子,在地面大土炕正中间的地面下挖一个深深的圆洞,在这下面有类似栅栏一般的铁格固定在圆洞和炉坑的半空中,拖住圆洞里燃烧的煤块,煤块烧尽了,人们会用铁火烧将炉灰一下一下地戳到铁格下面的炉坑里,炉坑是专门用来接住煤被燃烧尽的炉灰的,也给了煤可以更好地燃烧的空间。今天,梧桐县山水镇向阳村的李奎,晚上早早地将地炉子用湿煤封住了,中间用铁火烧戳穿至炉子底部一个细小的圆洞,不至于火被憋灭。此时李奎躺在被炉火供暖了一天的大炕上,却整整一夜难以入睡,回想起这二三十年,看着村里的同龄人一个接一个地结婚、生子,而自己大半生已经过去了,还没有成家立业,人生路上,坎坷不平,或许有时代的原因,或许有家庭的因素,更是因为自己的年轻莽撞、不经世事,对过、错过、委屈过、难过过、后悔过、自责过,更是无奈过……如今47岁了,自己也逐渐在人生的坎坷崎岖、兜兜转转的麻木中清醒了。

在李奎14岁的时候,爷爷便去世了。两年后李奎去北京打工,承担起了养家的责任,他要挣钱养活奶奶和底下的一个弟弟和两个妹妹。李奎天生俊秀、皮肤白皙,文弱,有着掩饰不住的书生气,一双明亮有神的大眼睛,眼神里总是透露着清澈、善良与踏实,一米七多的个子,但是命运却经历了极为坎坷的兜兜转转。到了这个年纪,命运似乎已成定局,此时李奎对自己的未来不敢再抱有任何不切实际的理想与奢望了,只想实实在在地过个人生,成个家,如若再有个一儿半女,这辈子就算可以了。就在前不久,李奎遇到了他生命中那个愿意为之付出后半生的人。

1987年正月,李奎的缘分终于来了,一桩祈盼已久、意料之外的婚事定下来了。同村的乡亲,把自己亲戚家的女儿介绍给了李奎,她叫俊兰。俊兰有过一次婚史,在婚内受过强烈的刺激,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在娘家养了一段时间后好多了,近乎痊愈,看上去人很善良、本分,眉宇间也透着几分俊秀。让李奎想娶母亲的原因,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当我看到俊兰时,就觉着这个人看着不知道哪里让人很心疼,起心眼儿里就想照顾她。”

这个晚上,李奎脱下棉衣,躺在早已被地炉子烧热的大炕上,脑海中更多的是回味平生。此时的他喜极而泣,泪水浸湿了眼睛,正所谓百感交集。他既欣喜又不敢相信命运终于垂怜了自己,总算感受到了真真实实的人生的意义,终于可以成家了。李奎憧憬着未来的日子,娶了媳妇,心里盼着未来再有个一儿半女,将来靠自己和妻子的努力把日子过好,等自己老了,能老有所养,人生也就不过如此了。不过想到这儿,李奎不由自主地开始合计着自己的年龄,他已经47岁了,谁也不知道最后的人生会是什么样的风景,有希望,有未知。

1987年2月14日,天刚蒙蒙亮,向阳村的老家街道里响起了喜庆又热闹的一阵阵鞭炮声,一对新人喜结连理。院子里热闹一片,顺心胡同口的鞭炮声彻底打破了老李家院子里往日的宁静。李奎一大早没等天亮就骑着自行车,刚把新娘从十里外的西亮庄村接到老家村口。村里的乡亲们听闻父亲的喜事临近,不少乡亲们来到父亲的家里串门道喜,毕竟父亲单身这么多年了,大家伙都想看看父亲的新媳妇儿,到底长得什么样儿?虽然父亲已经四十多,但浓眉大眼,长相清秀,身材瘦高,书生气足,永远是一件白衬衣穿在最里面,干净爽朗,风度翩翩,戴着这个时代流行的男士蓝色遮檐儿帽,穿着蓝色底卡布中式棉服外套和新做的黑色棉布靴子;而俊兰耐看的五官,黄色皮肤,深邃漂亮的双眼皮,匀称有形苗条的身材,中等偏高的个子,一头乌黑的头发,编成辫子,长发及腰,穿着一件红色的绣花棉袄,黑色的裤子,红色的棉鞋,眉清目秀,举手投足间透着善良、老实与倔强,还透着聪慧和能干。

李奎看着当街两旁看热闹的乡亲们,甭提心里有多高兴了,骑着自行车驮着新娘就往家奔去。李奎的老母亲高氏,穿上儿子为自己专门准备的新棉衣准备迎接新娘的到来,花白的头发,剪到齐耳,用卡棍儿别在双耳后的头发,整齐干净,如今也是年近七旬了,她欣喜之余眼眶泛着蕴含已久的热泪,比自己的儿子还要高兴,心里乐开了花。

热热闹闹地拜完天地,新人喜从心出,挨桌给亲戚朋友敬酒,亲戚朋友均以吉言相赠。就这样,新娘俊兰嫁给了比自己大14岁的李奎。

那时候村里的生活还不是很富裕,吃的宴席都很简单,一桌四个素菜、四个肉菜。俊兰的嫁妆就是两身新衣,那时李奎的屋里没有任何电器,有的只是三间砖土房、两米宽三米长的大炕、一个储存粮食用的大墙柜,以及大墙柜东西两侧各一个木质小座柜。屋里的墙上、大墙柜和小座柜上贴着红纸黑色的喜字,是李奎亲手书写的,李奎写的一手好字,就这样,这个离婚已有一年多的俊兰,与李奎组成了一个新家庭。村民都说他们虽然都是晚婚,但是郎才女貌,真是好饭不怕晚啊。

一个月后,俊兰怀孕了。李奎是个善良细心的男人,平日里很关心俊兰的身体,俊兰怀孕后,他每周骑着家里唯一一辆“二八”自行车,让俊兰坐在自行车后面的车座上,去十几里外的高培店市的一个普通村落郝大夫诊所,带着俊兰做定期的孕期体检,及时了解胎儿发育情况。大夫每次诊完脉都爽快地告诉这对恩爱的夫妻:“放心吧,胎儿一切正常,安心等着孩子出生吧。”俩人听到大夫的回应,开心得很,李奎骑着自行车带着俊兰就回家了,一路上有说有笑,期待着小生命的到来。今年李奎已经47岁了,如今眼看有了媳妇,还要有自己的孩子了,他这开心劲儿就甭提了,李奎终于慢慢地在内心萌生并体会到了幸福、希望还有家的意义。

转眼,第二年初春的一天凌晨,大肚子的俊兰把李奎拍醒:“李奎,我肚子疼得不行,一阵儿一阵儿疼得越来越厉害,估计是要生了,你赶紧去邻村叫接生婆吧!”李奎一听媳妇这话,说:“是啊,这几天本来也临近预产期了。”于是李奎赶紧起床,衣服都没来得及穿好,就隔墙大声叫东院儿的李大娘:“大嫂子、大嫂子……您赶紧过来,俊兰要生了。”说着李奎马不停蹄地去找接生婆,让李大娘帮忙看着俊兰,以防有个万一。万一他在请接生婆的路上还没赶回来,孩子就生出来,家里没有人能照顾俊兰,可怎么办?李奎不放心又叫隔着院门口前东西胡同南面院儿的侄媳妇儿,一起来照看俊兰。李奎安排好家里后,赶紧骑自行车去了邻村,去请接生婆。

果然在李奎还没有把接生婆请回家的时候,孩子生出来了。孩子生得特别顺利,李奎离开家后不到半个小时就生出来了。俊兰看着刚出世的这个孩子,打心眼儿里高兴,心里盼着自己的丈夫赶紧回家,也看看自己刚生下来的宝宝。

孩子生下来没有一会儿,李奎就回来了。

东院儿大娘等李奎回家一开门,便幽默地开着玩笑说:“生了啊,李奎!你回来晚了一步,哈哈。”

李奎一边儿激动一边儿笑着赶紧问:“是吗?闺女还是小子啊?”

侄媳妇儿这时候幽默又卖关子地说:“半吨。”

李奎奇怪地问:“半吨是什么呀?”

大娘说:“千金呗,哈哈哈……”

于是,屋里算是热闹了半天,嘻嘻哈哈的,李奎喜出望外,抱着刚生出来的孩子爱不释手,48岁的他终于有属于自己的孩子了。

等早晨村里合作社开门了,李奎买了一大堆的饭菜和有营养的补品,给俊兰和前来帮忙的街坊们慰劳。亲戚朋友们也都前来看望并带着各自的心意,大多是补身体的红糖、鸡蛋……大家有说有笑地前来祝贺看望李奎家新生命的到来。

没几天李奎给孩子起名:李兰喜。就这样,小家庭多了一口人,加上李奎的母亲,一共四口人,开始了简单而幸福的四口之家。

没错,这个刚刚出生的宝宝,就是我。李奎就是我的父亲,俊兰就是我的母亲,父亲因为对母亲的爱还有对自己的喜爱与祝福,给我取名兰喜。

据奶奶回忆,我出生后不久,还是娃娃的时候长相甜美,肤色白净,两只大眼睛,眼里有神,樱桃小嘴儿,每每抱出去,大人们会逗着玩儿好一会儿,乡亲们都夸家里竟然添了个这么漂亮的丫头,真好啊。 ejANv5YM4rHSVi2mNBY2GQT9c5RFHPmJqB7HbJomODSaUuVN/ZA8B857L1MP2Y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