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喜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这是一本根据作者真实经历改编而成的小说,悠悠岁月,几十载,人们大都是随波逐流地过着平淡又匆忙的日子。
据兰喜父亲和老一代的长辈们回忆,兰喜的太爷叫李宝书,出身书香门第,是清末公派的赴日留学生。太爷学成回国后,不愿意当官从政,数次推掉了北洋政府的聘任,专心研究打井技术和制造自行车,据说他那时造的自行车是用木料做轮子而成的。后来兰喜听父亲及长辈们说太爷还引进日本先进的织袜技术,在北京开办了织袜厂,走实业兴邦之路。这都是老人们口口相传,年代久远,无法考察是否有据可依,但是家人祖辈们就这样口口相传了几代人。
太爷有四个儿子。大儿子的后代在新中国成立前定居台湾,后来移居到美国旧金山;太爷的二儿子一直在北京经商,后代都在北京安家定居,直到现在;太爷的三儿子在抗日战争中,被日寇杀害,没有留下后代;太爷的四儿子,是兰喜的爷爷,新中国成立前参加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中共党员。
太爷的几个儿子都很优秀,当时在北京有一定的社会声望。但是太奶一直保持着年轻时艰苦朴素、自力更生的生活习惯,喜欢给人家洗衣服、缝衣服、打零工。不管几个儿子如何劝解太奶让其安享晚年,养尊处优,但是太奶就是听不进去,还是坚持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只是此时太奶的生活理念和习惯,与当时爷爷们在北京的家庭条件和家族声望很不符。加之太奶当时和自己的两个儿媳妇关系处得都不是很好,家里经常吵架。大爷爷和二爷爷家都有特别重要的事业,差点因为太奶对于家庭生活的介入而离婚。身心疲惫之际,不可能再有精力专心照顾太奶了。不管是出于家庭的原因,还是考虑事业的发展,爷爷们一起商议关于太奶养老的事宜。
兰喜的爷爷和奶奶,是在北京结的婚。当时兰喜的爷爷、奶奶在北京并没有自营事业,主要是给哥哥们帮忙,加之兰喜的奶奶为人朴实憨厚、平和善良,后来爷爷们决定,由兰喜的爷爷、奶奶将太奶接回梧桐县老家照顾,这样还可以暂时息事宁人。于是不久,兰喜的爷爷、奶奶将太奶接回到了老家。
新中国成立之际,爷爷当上了村里第一任党支部书记。
兰喜的爷爷有四个儿女,兰喜的父亲是老大。在这四个儿女里,兰喜父亲最爱读书,身上的书卷气也最浓。但父亲并不是个书呆子,他心灵手巧,心地善良智慧,擅长做手工,自制出不少家庭生活用具,比如扫地用的扫把、包饺子用的拍子、装菜用的花篮,还能做一些只有妇女才能做的缝缝补补的针线活儿。父亲为人处世善良厚道,讲究礼义廉耻,传统意识较为浓厚。
1988年农历正月,改革开放的第十年,那年父亲48岁,母亲34岁,兰喜出生了。母亲是二婚,她的第一次婚姻是父母包办的,在这次婚姻中过得不幸福,引发严重的精神分裂症,离婚后在娘家人的精心照顾下,母亲的病几近痊愈。在兰喜出生两年后,母亲因在家庭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又受刺激,精神分裂症第二次复发。很不幸,原本简单幸福的一家,开始步入了三十多年的漫长黑夜。
以往祖辈的那些事情,对于当今的兰喜来说,已经没什么重要的意义了。虽然祖上并非庸俗之辈,但自己是当下现实中的人,与众不同的家庭现实情况,常使儿时的兰喜闷闷不乐。只是祖辈们流传下来的一些事迹,对父亲和兰喜的精神世界有所影响。
很多人说原生家庭会影响一个人的命运,生而倔强坚强的兰喜在历经三十几年的人生旅途后,认为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确很多方面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与挑战,但在原生家庭很难改变的大背景下,兰喜也发挥了很大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兰喜发现通过学习中华文化中的义理,努力践行,知行合一,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命运是可以改变的。
父亲的内心世界很富有。他为人处世豁达明朗,原则性强,善解人意,慈悲善良。父亲虽然生活在穷困与泥淖中,但是一个人硬是把家撑起来了,独自承担起照顾兰喜的责任,在兰喜很小的时候便教育了她许多很智慧的人生哲理。父亲曾经说过:“真正的人活着是为大家而活,人生活得才会有价值,而只有自私的人活着,才是只为自己而活。”听到这些道理的时候,兰喜才六七岁。
兰喜从一个襁褓中的婴儿早已长成亭亭玉立、风姿绰约的大人。但是兰喜和家人在这二三十年中走过的艰辛与挫折也可想而知,经历了家庭一场又一场的变故和每况愈下的家庭状况。兰喜在前二十年励志求学,希冀改变命运。那时候大人们都说知识改变命运,兰喜也对此说法深信不疑。在这个过程里,她没有放弃求学之路,最终坚持完成了大学学业,这也是父母的梦想。兰喜也长长舒了一口气,和同学们一样幻想前程似锦的未来。但是大学毕业后,兰喜并没有因此踏上改变家庭命运的康庄大道,意想不到的苦难随之来临,挣扎、彷徨和不知所措一直伴随着她。
二十几岁的兰喜,在外打拼了近七年的时间,面临着工作不稳定、经济拮据、感情失败等多重压力,慢慢地内心终于承受不住这么多的重负,逐渐有些消极了,心神不宁了,脾气也大了,开始不断地失眠,连续五六年几乎很难睡上一个好觉,甚至数度抑郁,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回忆往事,当时兰喜真是太难承受如此之多的压力。当时兰喜认为,一个人不管怎么努力,面对困境怎么奋发图强,最终却无力跳出命运的旋涡,甚至经常会被家庭环境影响自己的情绪,一影响就好几天无法舒展心神。几年的奋斗,让兰喜感受不到自己的价值,赚来的钱刚够维持基本的生计,经济上没有任何积累,心里也没有任何安稳可言。
在外摸爬滚打几年,兰喜慢慢感到,用一颗美好的真心和努力,未必可以换来如期的美好,她心底里惶恐无助,重压几乎突破她在世上存活下去的底线。
兰喜知道自己的处境异常艰难,自己能在社会上立足的资本只有自己的真诚与努力,而且可能自己要加倍真诚努力才可以。可即使这样,也不能得到自己该有的平等与尊重以及宽裕的生活,到底该如何是好呢?人在很弱小的时候,即使再善良和厚道也没有人会珍惜,只有当自己足够强大的时候才可以。可如何才能变得很强大?又谈何容易!兰喜内心着实有些抑郁了,但是表面还要装作坚强地去支撑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解决自己和一个家庭的生存问题。
幸亏赶上了好时代,国家有扶贫政策,也给兰喜减轻了一定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兰喜的家庭当时是低保户,每个月都会给父母一些基本的生活保障,可是想要活得好,就没这么简单了。兰喜每个月固定给自己的父母额外一笔生活费,希望父母能够过得宽裕一些。兰喜在外打工的日子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在一个偌大的城市里有时候竟然不知道该何去何从,就像一叶浮萍漂来漂去,没有根,找不到灵魂该有的归宿。
也许是命运的垂怜。2016年的一天,兰喜偶然接触到了中华传统文化,从最简单的经典开始学起:《弟子规》《了凡四训》,开始真正地慢慢改变自己的心态、价值观,也让兰喜脚踏实地慢慢站了起来。这个时候,兰喜才意识到,虽然自己善良努力,也很想孝顺自己的父母,但这个时候,兰喜发现自己太缺乏人生真正需要的智慧。原来自己一直没有特别坚定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没有正确的择偶标准,不会选择人生的另一半;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处世原则,和大部分年轻人一样随波逐流;自己也更容易跟错人、走错路。
2017年6月初,父亲因一场意外导致臀部骨折,兰喜回到家乡照顾父亲。6月下旬在朋友强烈的建议下,去北京参加了山东电视台《孝行天下》栏目开播八周年庆典,经历了无数挫折与坎坷的兰喜无意间在这次大会上遇到了一位在传统文化领域工作了很多年的老师,从事传统文化书籍的出版工作。兰喜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也是改变很大,内心已经清澈宁静了很多。兰喜有着清秀可人的外表和真实洒脱的性格。这位老师在初次见面的时候就对兰喜的印象很深刻,后来两个人竟然阴差阳错地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兰喜如愿以偿地实现了心中的愿望,组成了令自己满意的家庭,并和自己的先生一道为了他们共同的理想而努力。然而成家后的兰喜遇到了更大的令自己无法想象的心灵挑战、人生波折。本书内容会跟大家详述,当兰喜在婚姻中面对自己从未遇见过的人生挑战与挫折时,又是如何应对和走出阴霾的呢?
兰喜悟出,每个女孩子最好的归宿不是依赖别人,而是坚定内心光明的方向和坚定的圣贤信仰,让其陪伴自己一生,护佑自己一生。随着兰喜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实践,加之婚后经历的波折,她认识到原来最无私的幸福在自己的原生家庭里,自己费尽心思寻找的最值得珍惜的幸福,是在原生父母这里。当兰喜养育自己的儿子时,才能够真正沉下心来,体会到自己父亲的不易与伟大,她最终认识到一直患有精神疾患的母亲在自己生命中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