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牙齿并不是孤零零地待在嘴巴里,每一颗牙都需要有包围、支撑它的“土壤”,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牙周组织。牙周组织包括牙龈、牙槽骨和牙周膜。
牙槽骨是上下颌骨包围和支持牙根的部分,容纳牙根的窝称为牙槽窝,牙槽窝的内壁称为固有牙槽骨,牙槽窝在冠方的游离端称为牙槽嵴,牙齿与牙齿之间的牙槽骨称为牙槽嵴间隔。固有牙槽骨在X线片上呈围绕牙根的一条连续的致密白线。当牙槽骨因为炎症或创伤等原因发生吸收时,在X线片上固有牙槽骨将会模糊、中断,甚至消失。牙槽骨是全身骨骼系统中改建和代谢最活跃的部分。牙槽骨具高度可塑性,受压力时可发生骨质吸收,受牵引力时则发生骨质增生。
根据骨内骨皮质和骨松质的分布,可将骨质分为四类:Ⅰ类,颌骨大部分由骨皮质组成;Ⅱ类颌骨中央为高密度骨松质,周围由厚的皮质骨包绕;Ⅲ类,颌骨中央为具有一定强度的低密度骨松质,周围为薄的骨皮质包绕;Ⅳ类,颌骨中央为低密度骨松质,周围为薄的骨皮质包绕。
下颌骨Ⅰ类和Ⅱ类多见,上颌骨磨牙区Ⅲ类和Ⅳ类多见,机械强度较差。Ⅱ类和Ⅲ类骨质是种植治疗最理想的颌骨骨质。
牙龈是覆盖在牙槽突表面和牙颈部周围的咀嚼黏膜。由上皮和其下方的结缔组织组成,包括游离龈、附着龈和龈乳头三部分。
游离龈又称边缘龈,呈圈领状包绕牙颈部,宽度1 mm。正常呈粉红色,菲薄且紧贴牙面。游离龈与牙面之间的间隙称为龈沟,龈沟的底部称为结合上皮。龈沟的深度可以作为临床检查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健康牙龈的龈沟平均深度约为1.8 mm。正常牙周探针深度不超过3 mm。
附着龈与游离龈连续,表面均为角化上皮。其下方富含胶原纤维,血管较少,所以附着龈呈现粉红色坚韧的状态。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起到抵御外部刺激、稳定龈缘、支持义齿等作用。
龈乳头呈锥形,充满于两颗相邻牙齿接触区靠近牙根方向的楔状隙中。龈乳头具有重要的美学作用,当牙龈出现萎缩时,龈乳头缩短变小,无法将楔状间隙填满,就会形成“黑色三角区”,影响美观。每个牙齿颊侧和舌侧的龈乳头在牙齿邻面接触区下方汇合处略凹向下,称为龈谷。由于该处上皮较薄弱,而且容易堆积菌斑不易清理,该处常为牙周病的始发部位。
生物学宽度指龈沟底部与牙槽嵴顶之间,约2 mm的恒定距离,它由结合上皮全层和结合上皮底部与牙槽嵴顶之间的结缔组织组成。无论是牙齿萌出、人工牵引、牙齿外伤等情况,牙槽骨都会通过自身的沉积和吸收,去努力维持这一恒定宽度。
牙周膜,又称牙周韧带,是围绕牙根并且连接牙根和牙槽骨的一层致密结缔组织。牙周膜内有四种类型的细胞:结缔组织细胞、Malassez上皮剩余细胞、防御细胞和神经、血管相关细胞。牙周膜内最重要的成分是由胶原构成的主纤维。主纤维束呈束状排列,一端埋入牙骨质内,另一端埋入牙槽骨内,从而将牙齿悬吊稳定在牙槽窝内。根据牙周膜主纤维束的位置和排列方向分为:牙槽嵴纤维、横纤维、斜纤维、根尖纤维和根间纤维。虽然不同纤维束在不同的位置和不同的排列方向,但是它们之间可以互相协调,支持和稳固牙齿。在咀嚼食物的过程中,牙周膜能够吸收和分散咀嚼力,减少对牙齿和牙槽骨的压力,起到缓冲的作用。牙周膜内也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可以为牙齿提供必要的营养和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