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蛇蝎美人”这一形象最早可追溯至母神崇拜时期,“大母神”原型中“恶”的面向体现了人类对于女性力量的多元认知和复杂情感,古希腊神话中女神(妖)们的“月之暗面”则映射了“蛇蝎美人”的奸诈、贪婪、虚荣等,而夏娃,西方基督教文化中所认为的第一位女性,她除了将亚当引向堕落之外,从某种程度上说也颇具冒险精神……19世纪末,形成了“蛇蝎美人”形象在文艺创作中的第一个繁荣期,她们开始大量出现并被热烈讨论。王尔德的《莎乐美》是这一阶段里程碑式的作品,也成为其后相似题材的文艺创作的重要参照。而俄国舞蹈、法国戏剧等艺术形式的相关表现,对于莎乐美在大众文化中的形象均有所发展和再创造,颠覆了古典绘画中娴雅温顺的女性样貌,展示出具有现代意味的女性形象,这些视觉表达形式最终直接影响了“蛇蝎美人”在银幕上的呈现——早期电影中那些穿着黑衣,涂着黑眼圈的妖妇造型对上述形象有着明显的传承。

20世纪初,妖妇和恶女们的形象开始在北美大陆崭露头角,随着好莱坞的日益兴盛和类型片的逐渐成形,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影坛中引人注目的“易装荡妇”形象由玛琳·黛德丽、葛丽泰·嘉宝等女明星在银幕内外创造,她们时髦迷人、亦正亦邪。从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中后期,这些妖姬在美国黑色电影中基本完成了类型化的过程,逐渐定型为符合如今类型电影中的“蛇蝎美人”概念。

可以说,经由前黑色电影时期的铺垫,“蛇蝎美人”形象通过“黑色空间”很快便完成了类型化,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图像志——一套经典的造型编码。而对其进行的布光与设色、妆发、动作和空间修辞等造型策略,与19、20世纪之交的现代艺术流派之间形成互动,同时这些视觉形式展示出该形象在叙事中的复杂和含混——她始终混淆着传统和现代、男性与女性、中心与边缘的分界。

由于黑色电影在20世纪50年代的落寞,“蛇蝎美人”的形象沉寂了十余年之久,而随着新好莱坞的崛起以及新黑色电影的出现,这一形象随即迎来了第二个春天,新的“蛇蝎美人”造型延续了经典时期的“筋骨”,但同时也带有鲜明的后现代烙印,呈现出彩色、露骨、戏仿、商业等多元的变异趋势。

纵观电影中的“蛇蝎美人”形象的发展史,学术界关于她是“先锋”还是“堕落”始终存在争论,本书从性别研究的视角重点解析和探讨“蛇蝎美人”在电影中的“看与被看”之间的位置以及形象塑造上对于传统女性气质的取舍,从而论证这一形象对女性客体位置的逾越、对传统女性气质的突破,以及对于女性主义运动发展的呼应。

本书以好莱坞电影中的“蛇蝎美人”为研究对象,重点针对其影像造型展开讨论,运用形式分析和场面调度分析的方法,结合原型、视知觉、图像学、符号学理论对“蛇蝎美人”的银幕形象的建构进行梳理、分析和归纳,考察该形象在类型电影中的经典视觉图像志的形成、编码特点以及发展变化,说明该形象造型的艺术规律,以及对于外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折射,阐释该形象在哲学、美学层面的生成动力,并且尝试推演了这一形象由形而上的内在冲动向形而下的现代设计形式转化的具体过程。本书尝试回应以下问题:

电影中“蛇蝎美人”的定义和范围具体是什么?

作为故事中的一类人物,“蛇蝎美人”形象从何而来?叙事特点是什么?是否存在视觉原型?

在好莱坞黑色电影之前,“蛇蝎美人”形象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黑色电影时期,作为一套类型化的符码和惯例,“蛇蝎美人”形象经典图像志是怎样的?随着类型电影的发展,这套编码有何延续和变化?

为什么“蛇蝎美人”形象经久不衰?其哲学、美学动力机制为何?她是如何从一种感性创作冲动逐渐“物化”成大众流行形式的?

由此,在本书的绪论中,首先对研究对象加以厘定。对“蛇蝎美人”的定义和本书的讨论范围进行了说明,继而简要介绍了本书的写作目的、意义和基本方法。

在此基础上,本书的第一章对“蛇蝎美人”形象的起源和发展进行简要梳理。第二章开始,以具体的电影文本为依托,运用符号学、图像学和后形式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该形象的视觉造型展开分析和讨论,以求对其编码和惯例进行归纳。第三章延续第二章的研究路径,重点讨论了“蛇蝎美人”造型的延续和变异,着重从性别研究的视角探讨“蛇蝎美人”的银幕形象塑造。第四章节则尝试探究,作为“恶”与“美”的结合,“蛇蝎美人”形象在文艺创作中经久不衰的深层原因,并推演该形象逐渐趋于现代风格的过程。

最后进行简要总结之余,提出了与之相关的一些有趣问题,如“蛇蝎美人”的东方影像形态有何特色,黑色电影中的男性气质表达上的变化等。总而言之,希望本书可以为类型研究探索新的可能,对电影创作和实践有所助益。 hLrF2Qca3Oms8JM9o2hJehWrsDiM1f8pHJRkD3ImHLxclpWbN5FM3YI7Qf5XzP0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