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现代科技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数字法学(含人工智能法学、数据法学、个人信息保护法学等)新型法学领域迅速崛起,传统医事法学、知识产权法学等领域也需迭代更新。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顺势推出“法学新锐论丛”,既是对学术前沿的敏锐回应,亦是旨在为致力于科技法学变革的青年学者搭建一座连接学术理想与现实关切的平台。
信息技术的迭代重塑了法学认知范式。数字孪生技术将物理世界映射为可计算的代码,量子计算正在突破传统密码学的安全边界,神经接口技术模糊了人类意识与机器智能的界限……这些技术突破不仅挑战着既有法律体系的解释力,而且从根本上动摇了权利主体、法律关系、责任归属等基础法理范畴。数据流动的全球化与隐蔽性使得个人权利、商业利益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张力日益凸显。当自动驾驶系统需要作出“电车难题”式的伦理抉择,当深度伪造技术能够完美复现任何人的生物特征,传统法学构建的“主体-行为-责任”逻辑链已出现结构性断裂。从欧盟《一般数据保护条例》到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法律体系的革新始终追赶着技术的脚步,而理论的深度与广度则决定了制度设计的生命力。这些变革要求法学研究者突破学科思维疆界,洞察各领域的复杂互动,数字法学正在从自我封闭的概念体系走向开放的知识网络。
青年学者是法学革新的天然破壁者。他们较少被既有学科藩篱所禁锢,也不会因路径依赖而缺乏创新,其更多地以“数字原住民”的视角洞察数字社会的肌理。上海交通大学在博士生培养中也尤为注重“学科交叉能力”与“技术穿透思维”的锻造。青年学者学术嗅觉的敏锐性,使其可能率先捕捉到数字化、自动驾驶、元宇宙等新兴场景中的权利冲突与困境,为数字法学发展注入预见性思考。本丛书以“新锐”为名,正是要放大这种“边缘突破”的力量——让青年学者的实验性探索成为推动学科范式转型的催化剂。“法学新锐论丛”将凝聚兼具理论纵深与技术前沿性的选题,融合规范分析与实证调研研究方法的青年学者的学术成果,充分展现其学术品格:既仰望星空追问法理本质,又脚踏实地破解现实难题。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充分发挥双重优势:一方面,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工科见长、交叉创新”的学科优势,另一方面,深耕出版领域,致力于“知识聚合、思想传播”,在学术出版与知识传播方面形成独特优势。我们以“法学新锐论丛”为窗口,不仅致力于展示优秀的学术成果,更着力将其打造成为学术共同体成长的孵化器,以践行知识生产的代际传承使命:为尚未被主流话语充分关注的青年声音提供扩音器,让博士论文这一“学术成人礼”突破学位论文库的物理局限,进入更广阔的思辨空间。本论丛秉持构建开放包容的学术生态,既鼓励对数字人权、算法规制等前沿问题的理论深耕,亦倡导对智慧司法、监管科技等实践命题的实证研究;推动学术代际传承,促进学术成果的社会转化,让学术研究始终服务于国家“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战略,在回应社会关切中彰显法学研究的公共价值。
“法学新锐论丛”的价值不仅在于结论的创新,而且在于提出真问题的勇气,带着青年学者解决“卡脖子”问题的社会责任与使命。当技术变革的速度持续超越法律修订的周期,法学研究必须学会与不确定性共处。青年学者以其对数字原生态社会的深刻体验,正在重新定义“法律滞后性”的应对策略——从被动规制转向主动形塑,从解释规则转向创造规则。这种学术姿态恰是本丛书倡导的“新锐精神”的内核,即鼓励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学术勇气——既有勇气挑战“数据产权”“算法人格”等未竟之题,亦有智慧在技术乐观主义与保守主义之间开辟第三条道路。我相信,当更多青年学者敢于在无人区插上思想的旗帜、勇于思考与解决社会现实难题,法学必将焕发新的生命力,为数字文明时代的制度建构提供东方智慧。
博士生是最具创造力、思维活跃与求真求实的学术研究新生力量。本辑聚焦个人信息保护为核心议题的博士论文,其研究既回应了时代的紧迫需求,亦彰显了青年学者在学术探索中的锐气与担当。付梓之际,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邀请我作总序,我欣然应允。
彭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