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心灵工坊出版《荣格心理治疗》一书,由于全书前2/5几乎都在谈人格类型与劣势功能,一些对心灵探索有兴趣的朋友开始找我讨论人格类型理论。这让我发现了一个极大的问题:大多数人分不清荣格的人格类型和其他衍生自荣格观念的人格类型学派(最主要的就是MBTI的16种人格类型)到底有什么不同!
每当有人说自己是某种类型时,我都会问对方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答案几乎都是“做人格测验的结果”。但荣格讨论的人格类型是无法用测验来判断的,它需要深入的探讨与分析。MBTI及类似的人格类型测验与量表固然有其特点与用处,也确实引用了一些荣格的观念,但与荣格的人格类型理论有非常根本且重要的不同,不能混为一谈。本书第四章对此做了详细讨论。
另一方面,我认识的一些对荣格学派有兴趣的朋友中,许多人并不重视荣格理论中人格类型的部分;也有一些人告诉我不知该从何入手,因为《荣格全集》第六卷《心理类型》( Psychological Types )是如此庞大、浩瀚,不易阅读……
回顾荣格著述的历史,20卷《荣格全集》的前四卷大多是他早期的著作,包括精神医学的研究、字词联想实验、精神疾病的心理起源的研究,以及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的介绍与批判。第五卷《转化的象征》( Symbols of Transformation )出版于他与弗洛伊德决裂之前,开始呈现出他独树一帜、更为开阔的思想风貌。
第六卷《心理类型》是他与弗洛伊德决裂后最早结集出版的书。著述的时间大约与第七卷《分析心理学两论》( Two Essays on Analytical Psychology )、第八卷《心灵的结构与动力学》( 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the Psyche )差不多,这三部可说是荣格思想的奠基之作,但后两卷是在较后期才结集成册的。
《心理类型》的成书时间,荣格对类型学纵横古今、详细广泛的探索,以及其对8种心理类型的细腻介绍中多方着墨于潜意识的部分,让我深深相信,人格类型理论是我们进入荣格的思想殿堂,从意识跨入潜意识非常重要的一环。若只是着迷于奇妙的象征、原型、炼金术观念,恐怕会少了落实、根基的部分。
于是,我找到这本忠于荣格原意、仔细介绍荣格人格类型精义的小书。
本书第一章简介荣格类型学的架构,包括两种倾向(内倾、外倾)与四种意识功能(思维、情感、直觉、感觉),并论及劣势功能与潜意识的角色,也对读者提出研究类型时必须注意的危险。
第二章详谈外倾特质分别与4种意识功能结合时的类型特征。第三章则是内倾特质分别与4种功能结合时的类型特征。这两章也强调各种类型的潜意识表现,以及失能时可能呈现的特征。
第四章是结论,探讨一些研究人格类型时必须思考的事,包括为什么要研究人格类型、类型测验的问题、人格类型与阴影的关系,文末再三强调人格类型对个人自我探索的重要性与实用性。
书的最后有两篇附录,第一篇试图探讨外倾与内倾两种倾向在精神医学临床实践中的意义,虽然不见得适用于现代的医学观点,但其观察、思索、应用的精神,仍值得我们学习。第二篇是模拟8种典型类型的人聚在一起晚宴时所发生的情形,非常有趣。
希望此书可以成为那些有兴趣学习荣格的人适当的入门书,也希望那些有意愿深入认识自己与人性的人,可以借此得到美好的探索工具。
荣格,1959年,时年8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