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各国围绕科技制高点和高端人才的竞争空前激烈。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占主动权和制高点,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关键在于自主培养大量优秀人才。
我国是一个大国,对人才数量、质量、结构的需求是全方位的,满足这样庞大的人才需求必须主要依靠自己培养,提高人才供给自主可控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重要论断,充分彰显了党对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服务支撑国家战略的坚定决心和坚强信心。
从我国一流大学的培养目标上来看,我国对高质量人才的现实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我国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中,国家性和社会性是受到较多重视的维度。我国不仅明确高等学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还强调人才自身应该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如中央财经大学提出“培养适应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提出“培养承担社会责任的合格人才”,东南大学提出“致力于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对高等教育社会化功能的重视和强调,也反映了我国对本土高等教育人才价值的认识,即希望人才能够主动服务国家,贡献社会。
所谓高等教育观或人才观,其实是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应该具备何种特征的一种回应。从现阶段来看,我国高等教育观或人才观更为注重人才具有更强的创新性与更广阔的视野性。这种观念的出现与时代背景相契合,也与我国当前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密不可分。尽管大部分高校对于创新要求的表述各不相同,但都反映了高校对人才具备创新能力的重视与要求。在视野方面,大多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都着重强调视野开阔,以及国际化、全球化的视野。例如,东北师范大学提出了培养“有见识”的人的人才培养目标。
素质是一个明显带有中国特色的概念,既不等同于能力,也不等同于知识,而具有更为复杂深刻的内涵。我国大学在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中侧重于对“素质”一词的使用,但不同学校注重不同维度素质的养成,更多学校关注的是人才综合素质的养成。总的来说,相比于能力的提升与知识的积累,我国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关注素质的养成;而相比于素质的高低好坏,我国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则更关注人才的综合素质与全面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