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新时代大学生必备的重要素养。2019年,我国颁布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新时代青年的道德养成指明了方向。具体来说,大学生要提升道德品质修养,要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个方面入手。
《纲要》明确指出,社会公德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文明礼貌、助人为乐;在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层面,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层面,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保护环境。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成员,应当遵守这些规范。
1.文明礼貌
文明礼貌是每个公民都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社会公德。古人云:“不知礼,无以立。”这是我国古代先贤的教导。在社会生活中要有起码的礼节,懂得最起码的礼仪,这是每一个普通的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2.助人为乐
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是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交往中用以调整相互关系的最一般的行为规范之一。在公共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敬信之。
3.爱护公物
爱护公共财物是社会公德极其重要的内容。人人有责、人人负责,才能营造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在公共场合更要注意这一点,要做到“爱管闲事”“多管闲事”“敢管闲事”,在面对破坏公物行为时大胆制止,并向有关部门举报。
4.保护环境
社会公共生活的环境整洁、舒适和干净,保障着社会成员的身体健康。每个公民都应当讲究公共卫生、保护生活环境,这是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们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也是人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
5.遵纪守法
法律是对公民行为的必要约束及规范,是对道德的补充。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自觉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纪观念,自觉用法纪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自觉履行法纪规定的义务,敢于并善于运用法律武器同各种违法乱纪现象作斗争,并能正确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真正做到知纪懂法、遵纪守法。
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特定的工作和劳动中所应遵循的特定的行为规范,是一般社会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特殊形式和重要补充。它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标准和要求,又是该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是整个社会道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庭美德是指人们在家庭生活中调整家庭成员间关系、处理家庭问题时所遵循的高尚的道德规范。家庭美德包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互助。
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调节家庭内部成员和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的人际交往关系的行为规范,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
个人生活的幸福与否,不仅与社会的文明进步相关,还与是否拥有一个和睦、温馨的家庭密切相关,家庭生活还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和发展家庭美德,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
个人品德又称个人私德,一般指个人私生活中的行为及个人的品德表现、生活习惯和作风等。个人品德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包括爱国奉献、明礼遵规、勤劳善良、宽厚正直、自强自律。
个人品德是个人实现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个人在行为过程中整合行为动机、确定行为目标、自觉调控行为过程等都是个人品德功能和作用的体现。个人品德对社会道德的发展变革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社会道德要求只有同个人品德相结合,才会转变为现实的道德力量。
当然,个人品德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实践活动的深入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个人品德提升的过程也是能动地作用于社会道德的过程,它能够为社会道德的发展进步创造条件、提供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