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3章
如何获取可靠的信息?

● 网络时代充斥的巨量信息让人真假难辨,如何避免掉入假消息的陷阱?

● 在研究一个问题时,从哪里可以检索、收集到可靠的资料?

这天,大牛正在吃饭,刷手机时看到家庭群里出现了这样一条信息:

速转!十万火急!!各群免踢!不管多忙,请转发到你的所有群。

各位朋友:××电视台已经播了,务必把这条信息发给你知道的群。

×××方便面含有禁用农药××灵,××灵可致脑麻痹、肝脏肿瘤等癌症。该企业正在销售的其他果汁、矿泉水、冰红茶、绿茶、碳酸饮料、啤酒等一系列产品,都含有××灵。官方正在了解此事件。

专家指出,××灵跟其他农药一样,对脑部影响很大,可引致局部麻痹,并会导致癌症。——请火速转给你在乎的朋友,不要给孩子吃×××方便面,不要给孩子喝该品牌的所有饮料。速转!十万火急!!

不管多忙,请转发到你的所有群。

大牛看得义愤填膺。放下碗,赶紧把消息转发到了同事群里,希望大家不要继续受到毒害。

几分钟以后,有同事在群里问:“真的假的啊?”

大牛觉得情况可能不妙。此时已经有人在群里转了辟谣信息。

大牛尴尬地想撤回信息,却发现已经超时……

又有一天,大牛在刷网页时,读到一位自称“××顾问”的人发出的信息:

HPV宫颈癌疫苗“临床试验”的死亡率竟然达到宫颈癌死亡率的37 倍!“临床试验”期间受孕儿童出生缺陷是对照组的 5 倍,流产率增加了 1 倍,接种HPV疫苗女孩的生殖问题是没有接种的 10 倍!

在这条信息下,“××顾问”贴出了长达 9页的翻译文章,并注明来自美国一家叫作“捍卫儿童健康”的机构。

大牛不由分说,立马将这篇文章转给了准备去接种HPV疫苗的女朋友。

过了一会儿,女朋友发来某一线城市权威医院发布的文章,题目叫《【辟谣】HPV疫苗不良反应多还致死?别信!》

大牛继续嘴硬回应:“它说是假的就是假的?谨慎点没错啊!”

女朋友回复道:“权威医院都发文辟谣了,总要仔细看看辟谣文章里的解释和证据吧?”

此时的大牛暗下决心,下次一定不轻易转发消息了……但他真的能做到吗?

本质洞察

一个严谨、可靠、富有洞见的人,通常会搜集翔实的数据和信息,用事实说话,让自己的观点言之有据。

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经常用“听说”的话——别人说的、网上说的、“专家”说的来作为自己的论据,而对这些论据本身的真伪缺乏筛选与考量。如果我们经常传播假信息,那我们自己的信誉度就会下降;即使我们没有主动转发信息,但如果相信了这些假消息,也会形成错误的判断,还可能在与人交流时,无意识地输出不可靠的信息,给人留下“不靠谱”的印象。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每个人每天都会接触海量的信息。这些信息鱼龙混杂,甚至有不少机构和个人专门通过制造假消息来获得流量。我们该如何有效地避开假信息、获取真信息呢?

人的大脑本质上是比较懒惰的,因为被动地接受信息,可以消耗较少的能量,尤其当某个信息能够调动我们的某些“负面”情绪——无论是唤醒内心的恐惧,还是点燃我们对某个人、某个族群的仇恨,就更容易将理性俘虏,让我们深信不疑地去传播一些并不可靠的消息。

想要应对这样的信息时代,我们需要培养自己质疑的精神和习惯,在看到信息的时候多问一问:“这是真的吗?”

而在质疑之后,我们又该如何判断真假对错呢?

解决方案

在网络时代想要不被欺骗或蒙蔽,需要牢记一个关键词—— 信息源

信息源,就是信息的来源。

围绕信息源,有两条路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判断、使用信息。

路径一:追溯信息源

当我们得到一条信息时,首先应该看这条信息是谁说的。对于出处不明的信息,不应该轻易转发。

如果该信息有明确出处,则应尽量追溯原始出处,使用原始信息源提供的一手信息。

然而,即使有明确出处,也不一定都是真实的、高质量的信息。如果我们缺乏更多的证据或能力来辨别信息的真伪,那么,评估信息源的信誉度、专业性和中立性,将有助于我们判断信息的可信度。

1.谁说的?

一条信息如果没有信息源,不知道是谁说的,就不能轻信。

例如,大牛转发的某方便面有毒的消息,我们并不清楚是谁发布的。虽然我们能找到具体转发的人,比如亲戚、朋友,但他们不是信息的真正源头,而亲友关系本身也不足以证明信息的可靠性。关于这一消息,我们可以做如下分析:

还有一些转发的消息,常以“我的朋友患了白血病,需要救助……”“我的邻居有小狗送出……”开头,当人们直接转发时,接收者往往会认为“我”就是转发者本人,容易对信息产生误判。究其根源也是没有追问真正的信息源是谁。

此外,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总有“知情人士”在网络上披露所谓的“内部消息”。这些信息充满细节,看起来像是外人无法获取的独家信息。他们可能声称自己是当事人、目击者,或者“我姑姑认识他”“他是我老师之前的学生”。但除了自我声称,没有任何其他证据能证实爆料人的身份。换句话说,这些真假难辨的小道消息根本没有明确来源。

面对这些信息源不明的信息,我们并不能断言它们 100%是假的,但在我们有效地核验之前,不应该轻易地相信、转发。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很多信息,不太可能事事去核验真假。但我们能做到的是,哪怕一些消息引起了我们的恐慌或负面情绪,也不要被它控制,盲目地转发和扩散信息。这样,我们不仅可以避免因为传播假消息让个人信誉受到损害,还能共同创造一个更理性的公共讨论环境,对处于舆论中心的当事人也更公平。毕竟,如果我们传播的假消息伤害了当事人,即使随后辟谣,他们在经济、精神或声誉上的损失也很难完全挽回。

你或许会说,万一这些小道消息是真的呢?那也建议你等一等,等到更为权威的信息源——警方或政府的通报、具有公信力的媒体的采访报道,再做出自己的判断:信或不信,转或不转。

2.这些信息是原话吗?

没有确切信息源的消息可信度很低,造谣者也深知这一点。于是,当下的造谣者通常会虚构一个看上去权威的信息源,或基于一个真实存在的人、媒体、机构——通常是名人或者具有公信力、美誉度的媒体和机构,以此虚构、捏造信息,以提高信息的传播度。

例如,虽然大牛转发的某方便面有毒的消息没有确切信息源,但信息的制造者却故意写上“××电视台已经播了”“专家指出”,以增强其可信度。如果我们到该电视台官网上去搜索,就会发现根本没有这样一期节目。

又如,在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后,网络上曾流传过她的“获奖演讲”:“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去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就会有一批骏马来任你挑选;不要刻意巴结一个人,用暂时没有朋友的时间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待到时机成熟时,就会有一批朋友与你同行。用人情做出来的朋友是暂时的,用人格吸引来的朋友才是长久的。所以,丰富自己比取悦他人更有力量!”

看到这样的句子,从常识出发,你可能会怀疑一个 80多岁的科学家怎么可能在这种场合讲出这种鸡汤。但你也会想,万一屠呦呦真的是一位喜欢励志鸡汤的老奶奶呢?对我们来说,最可靠的做法,是在转发或使用这段话前,到诺贝尔奖官网上看一下屠呦呦的演讲实录,听听她的原话到底是怎样说的。

追溯信息源、使用原始信息非常重要,背后的道理不难理解。信息转手越多,失真的可能性就越高。在转手的过程中,消息每被转手一次,传播的人都有可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断章取义、添油加醋,对原始信息进行编辑加工、评价、诠释。如果涉及语言的转换——从外文平台转译到中文平台,那翻译过程中的原意流失,在很多时候更是难以避免。

因此, 要使用的信息越重要,就越要尽可能地使用原始材料和一手信 息。 例如:

需要援引某个专家的观点、某一项研究的数据,就要尽可能地找到这个专家刊发这一观点、数据的原文;

想了解政府的报告,听听解读,要有意识地去找政府文件的原文,先看官方的解释、解读;

发生某一新闻事件,需要看看当事人有没有发布什么声明、公告,了解当事人自己到底怎么说。

3.说话的人是可靠的信息来源吗?

在有意识地使用一手信息时,通常还需要再问一个问题:说话的人是可靠的信息来源吗?

尤其是当我们缺乏更多的证据或能力来辨别信息真伪时,说话人的背景会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判断信息的可靠程度。

例如,一个频繁说谎的人和一个有口皆碑的意见领袖,我们更倾向于相信后者提供的信息。当我们讨论一个专业问题时,相关领域的科学家通常会比从未接受过专业学术训练的门外汉更有发言权。比起在某一事件中有利益冲突的人,我们更倾向于相信中立者的陈述和判断。

让我们回到大牛转发给女朋友的有关HPV疫苗的信息,看到这条信息,我们的第一反应依然是——谁说的?转发信息的人声明,他转发的文章翻译自一家叫作“捍卫儿童健康”(The Children's Health Defense)的美国民间组织。

第二个问题——这些信息是原话吗?当我们来到这个组织的网站,确实能找到这篇文章。

紧接着是第三个问题——说话的人是可靠的信息来源吗?我们会发现,在这个网站上充斥着各类反对疫苗接种的信息,其反疫苗倾向非常明显。 (需 要注意的是,并不是说一家网站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它所提供的信息就都不可 信。更为关键的问题是,这种倾向性是它在审视了充分的证据、研究后得出的 结论,还是预设的偏见和立场。) 浏览“捍卫儿童健康”的网站,我们就会发现它所有的信息都是经过挑选的。这个网站仅仅筛选、呈现了反疫苗的数据,而对那些不利于其立场的数据、研究没有做出系统的评估和审视。显然,如果盲目相信这家网站提供的信息,读者将被严重误导。而在中文平台传播这一信息的网络用户,其身份背景也与医学健康、疫苗无任何关系。

相比一个非专业人士或一个极端反疫苗的民间组织所提供的信息,专业人士和监管机构提供的信息通常更值得我们信任。

当然,我们还可以继续审视这篇来自极端反疫苗组织的文章,它的研究数据究竟从何而来(进一步审视信息源及信息源的可靠程度),甚至可以查阅该研究论文原文(如果有的话),评估其研究方法、阅读同行评议等。这就对信息接收者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可以做如下分析:

有时,我们会面对一些更棘手的情况,一方面对信息源的可信度持怀疑态度,但另一方面又没有更多的信息可以证实或证伪,但我们依然希望推动事件获得更多的关注。比如,曾有新闻曝出河南省某优秀考生的高考答题卡被调包,导致这位考生名落孙山。该消息的信息源主要是考生的父亲——这是一个明显的“利益相关方”,我们不应该只相信一方的说法,至少应等待另一方的声音或调查结果。但是又会担心万一新闻内容是真的,不转发就无法帮到受冤屈的当事人。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在转发的过程中,写上对这个事件的真实性的疑虑,呼吁有关部门加以调查,还公众真相。这样,既可以避免以讹传讹,又可以推动公共事件的进展。

在现实生活中,追溯原始信息源并审查发言人的背景,通常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因此,我们不得不依赖一些专业媒体——由专业的记者去调查信息源的背景,从中筛选出可靠的信息源来获取信息,再由专业的编辑处理、把关信息质量。这时, 我们需要关注那些为我们筛选、处理信息的媒体的背 景,将那些具有信誉度、中立性和专业性的媒体作为我们的信息源, 而不是随便相信那些不明来历的自媒体所提供的信息。

机构媒体与自媒体

在网络时代,任何一个人、一家机构,都可以在不同的网络平台上注册账户,以发布、传播信息。社交网站或短视频应用上的账号、实时通信软件上的公众号、个人网站或博客等,都可以被称作自媒体。而机构媒体,即我们常说的传统媒体、专业媒体,它们既可能是提供公共信息的新闻媒体,也可能是专注于某个领域、提供专业内或行业内资讯的垂直类媒体。简单来说,机构媒体有专门从事信息采集、编辑工作的记者,编辑部内部有严格的信息审核流程,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公信力。

机构媒体与自媒体,并非绝对严谨的学术概念。机构媒体也会在社交网络上注册账号,开设自己的“自媒体”。一些自媒体随着自身影响力和规模的扩大,也可能机构化、专业化。

自媒体的出现,其意义不言而喻。它们打破了信息的垄断,激活了公众创作与表达的空间,每每遇到公共事件,我们甚至可以直接从当事人的账号里获得最快速、最直接的信息。

然而,当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在公共舆论场上相对自由地发布信息时,我们如何确定他们发布的信息是不是真实、准确的?当海量信息汹涌而来时,如何判断哪些才是最重要的,并确保自己不遗漏?

这正是机构媒体中经过专业训练的记者、编辑要做的事。他们会搜集信息、核实信息、筛选信息、整合信息、解释信息,帮助读者更全面、更准确地了解这个世界究竟在发生些什么。机构媒体内部的编辑流程则会进一步对信息质量进行把关。但是, 机构媒体核查后提供的信息更可靠——这也是一个概率。 一方面,我们同样需要关注那些为我们筛选、处理信息的媒体的背景,将那些具有信誉度、中立性和专业性的媒体作为我们的信息源;另一方面,我们依然需要关注这些信息本身的质量。例如,在冲突事件中,记者有没有采访多方信息源平衡报道,被采访者的背景、立场是否存在瑕疵,记者在呈现某个事实时是否采集了相应的证据等。

通常来说,官方媒体在发布官方信息、传递官方态度时,提供的报道更可信;具有较高市场信誉度的媒体,在提供一些专业的调查报道时,也具有更高的可信度。

我们可以更多地关注较有质量的大机构媒体,包括使用邮箱订阅新闻机构的通讯(newsletter)、在社交网络上关注它们的官方账号、下载官方新闻应用并打开重要信息推送,这些方法会让我们直接获取更可靠的信息,降低接触假新闻、低质量信息的概率,也减少了核验的工作量。我们也可以帮助家人改善信息食谱,比如建议老人多关注由知名医院、科研机构、专业媒体开的科普号,取消关注一些不科学的养生大号、营销大号等。

需要强调的是, 我们更相信那些守信、专业、中立的人和媒体,但并不 是说,这样的人和媒体提供的信息就绝对可靠。 这种基于背景的信任,一旦被滥用,便会让我们陷入“诉诸人身”的思维谬误中。关于这一点,我们在第6章还会详细分享。

路径二:交叉验证

要判断某条信息的真伪,除了追溯信息源外,还有一条路径,就是寻找其他权威可靠的信息渠道,以获得更多的信息,进行交叉验证。

核心问题在于: 谁是知道可靠消息的人?

以“毒方便面”事件为例。

如果某个大品牌的方便面真的有问题,什么部门会发布相关信息?答案是当地或国家的市场监督管理局。因此,我们可以到当地或者国家的市场监督管理局的网站上查阅,看有没有相关的通知或者处罚决定。

除了官方消息,也可以查看媒体报道。如果这件事是真的,涉及这么大品牌的食品和饮料,应该会是个大新闻,媒体有很大概率会进行报道。所以,我们可以专门到搜索引擎的新闻分类下面去查找。

此外,随着假消息的“专业化”,辟谣团队也越来越专业。一些机构媒体开始专注于核真与辟谣。我们平时也可以关注一些这样的媒体。

专业机构是如何进行真实性核查的?

随着现代社会传播媒介的发展,验证信息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以图片和视频为例。随着图像处理软件的普及、“换脸”技术的日臻成熟、生成式AI的迅猛发展,仅凭肉眼越来越难以发现虚假图片或视频中的瑕疵漏洞。为此,核验者会利用专业的图像核查工具来工作。

例如,有的工具能发现图片中经过修饰的图层。一般来说,原始图片各个部分的压缩率是相似的。但人工后期合成的图片,粘贴部分的图层压缩率会不同。此类工具可帮助人们分析图片不同部分的压缩率,进而判断这张图是否被修改过。

为了比对图片与其声称的拍摄时间、地点是否吻合,核验常常还要用到专业的影像对比工具。例如,在该工具中输入具体的经纬度、日期、时刻,可看到当时太阳的运动轨迹,由此可以推算出阴影的角度和长度,与图片中的阴影相比照以发现疑点。

使用这样的工具去验证信息,对于普通的信息使用者而言实属苛刻。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依赖专业的鉴定机构进行鉴别。而了解它们鉴别的方式、工具,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判断这些专业机构最终提供的结论是否真的值得我们信任。

在关于疫苗安全问题的案例中,哪里发布的信息、提供的资料更为可靠?

无论是中国、美国,还是欧盟的药品监督部门,都为HPV疫苗的安全性提供了详尽的监控数据。如世界卫生组织在最新版HPV疫苗的档案中,基于对各国报告的各种宫颈癌疫苗不良事件的分析,非常明确地确认了HPV疫苗的安全性。

当然, 这并不是说官方或疫苗领域的专家发表的意见都是正确的。我们同 样需要审视他们是如何得出了最终的结论、提供了什么样的证据。 尤其是当专业人士提供的意见相左时,更深入、具体地分析他们得出结论的过程就变得非常必要。

应用场景

1.信息输入

在日常浏览文章、学习知识时,我们都可能会遇到假信息。此时,我们可以使用上述方法对信息进行审视把关。

2.信息输出

在撰写论文、工作报告时,我们需要以更高的标准排除假信息、提高信息质量。

培养审视信息源的意识能帮助我们少走弯路,更直接地从更加专业、可靠的渠道获得信息。比如,通过了解某个学科最经典的教科书、专著把握梗概,针对具体问题,结合专业学术网站、专业数据库、行业专业研究机构、政府和市场数据等,获取较为可靠的信息。我们也可以利用AI检索、整合信息的能力,围绕某一议题请它列举一系列专著、论文,展现领域内有哪些专业学者、研究机构、数据库等,协助我们更快捷地去寻找信息。

注意事项

在寻找权威信息时,我们要注意:不要盲信搜索排名、不要盲信门户网站和自媒体大号。

1.不要盲信搜索排名

不是搜索排名越靠前、使用人数越多的信息就越权威。

一些搜索平台有竞价排名,靠前的信息不少是广告。例如,一些非正规医院就通过付费达到搜索结果排名靠前的效果,误导了许多患者。

我们使用搜索引擎时,千万不能只看检索的排名,既要留意每一条信息的信息源,也要注意打开的信息是不是广告。在一般的搜索引擎上,如果是广告,都会在信息展示页面上标注“广告”二字。

2.不要盲信门户网站和自媒体大号

随着媒体环境的变化,传统的信息门户网站不仅仅只转载机构媒体的报道,也会大量转发自媒体发布的信息。这些信息鱼龙混杂,需要仔细甄别。

有些营销号可能有上百万粉丝,每篇文章的点击量都在十万以上,但是不能仅因此就认为它们是权威的。还有一些营销号,会翻译并发布可信度不高的外国小报的文章。

遇到涉及国外的新闻,我们同样可以通过上述两条路径去判断真伪。根据路径一,可以不断追溯信息源,关注这些新闻信息具体来自哪里,其原始发布者是否可靠;根据路径二,可以寻找更可靠的信息发布者。一些经过翻译的国外重大新闻,如果在其本国的主流媒体上没有报道,那么,它的可信度非常低。

总结

辨别真伪、提升信息质量的关键在于信息源。

· 当我们接收到一条信息后,首先应该寻找信息出处;

· 对于无确切信息源的信息,不轻信不转发,等权威机构报道 后再做判断;

· 对于有信息源的信息,养成追溯信息源、使用一手信息的 习惯;

· 选择具有公信力、专业性和中立性的人或媒体作为自己的信 息源。

当我们从可靠的信息源处获取信息后,又该如何分析、应用信息呢?从下一章开始,我们将进入“分析信息”环节。

练一练

【多选题】在流感肆虐的季节,小桃的爸爸老桃打算带她去社区医院接种流感疫苗。这时老桃收到朋友转发的消息,说目前市面上正在接种的流感疫苗存在质量问题,会严重损害身体健康。你认为以下哪些渠道发布的信息,能帮助老桃验证这一消息?

A.某自媒体账号发布的文章,爆料一个孩子在接种了本季流感疫苗不久后身亡,该文章阅读量超过 10万次。

B.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关于当前某些批次流感疫苗存在质量问题的通告。

C.某家以调查报道知名的媒体刊发的对当前某些批次流感疫苗存在质量问题的调查报告。

D.某民间自发反疫苗组织发布的呼吁不打流感疫苗的公开信。

练习讲解

参考答案:BC。

A选项,发布消息的自媒体的背景需要被审视。并不是说自媒体发布的信息都不可信,也有一些具有相当口碑、专业性很强的自媒体大号,为公众提供非常重要、及时的信息。但涉及与公众健康密切相关的重要信息,官方和权威机构媒体发布的信息的可信度往往更高。除此之外,某一个孩子接种流感疫苗后身亡,即便信息本身是真实的,也不能简单地在接种疫苗与死亡之间建立因果关系。关于这一点,我们在第 11章还会详细介绍。

B选项,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信息有官方公信力。

C选项,某家以调查报道知名的媒体如果是具有公信力的专业媒体,其调查报告就具有相当的分量。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其调查过程及其呈现的证据是否具有说服力。

D选项,反疫苗组织本身具有立场偏见,对其提供的信息需要更严格的审查。但并不是说该机构提供的信息都不可靠,在保持审慎怀疑的同时,依然需要审视其证据是否有力。 /aQGEw1FPikwI3q9pihlDmPRJsqYWb2VILV11QS818j+AVr7XDNKfikIwai318W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