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章
如何定位问题?

● 当我们面对一个有诸多信息、线索的复杂局面时,怎样找到关键点,分析并解决问题?

● 当你在考试中需要回答论述题、简答题、写作题时,当你需要完成调研报告、进行工作汇报时,如何准确切入问题,搭建逻辑分析框架?

想象一下,这是你在公司参加的一场日常会议。

老板:今天开会,想跟大家讨论个事。我们的老客户兴旺公司没有跟我们续约,他们签了我们的对手公司。

员工A:太好了!终于摆脱这群人了!再也不会被他们刁难了。

员工B:你脑子有问题吧?这是一个大单子啊,丢了对我们损失太大了!老板,现在还有挽回的余地吗?

老板:他们应该已经和那边签合同了。

员工C:老板,你确定他们签了吗?什么时候的事啊?怎么昨天兴旺公司的法务还在跟我讨论续约合同的细节啊?

员工B:难不成这事还没定下来?老板,你赶紧再去活动活动啊!

员工A:有什么可活动的呀,这个客户太难搞了。你们只看到这个单子大,怎么没看到我们自己额外付出了多大的心力啊?换个好沟通、好交流的客户,同样的付出,我们能创造更多的价值。

员工B:你怎么能保证其他客户就是好沟通的?

员工A:你们自己说说,干这行这么久,还遇到过更奇葩难搞的甲方吗?上次,一个文案,折腾了我三天三夜,最后还不是用的最初那一版。还有一次……

老板:好啦,别扯远了。丢客户无论如何都是件坏事。我们自己要总结下经验教训,避免再发生这样的事。

员工A:我觉得丢了兴旺公司可不是件坏事。

员工C:好啦,是不是坏事是你有资格评价定性的吗?你不就是个小设计师吗,领导在这儿轮不到你说话吧?

员工A:你这人怎么说话呢?什么叫我没资格?我看你一个管后台的,才最没有发言权吧?

员工B:客户丢了,肯定就是对我们的服务不满意嘛。还能有什么原因?

员工A:也可能就是人情合同啊。我听说他们老总的女儿今年毕业,刚拿了咱对手公司的录用通知书,单子自然而然就跟着去那边了。

员工B:是不是上次跟小王改文案的事闹得不开心啊?要不老板你还是带着小王上门沟通沟通,搞不好有挽回的余地呢。

员工C:我觉得还是我们内部跟用户对接的机制有些问题,沟通也不够畅通。把这个沟通机制理顺是最重要的。

上面的对话你觉得耳熟吗?听上去讨论得很热闹,但实际上效率低下、一团混乱。话题一会儿被岔开,一会儿又回到原点,无法凝聚共识,更没有有效产出结论。

听着几位同事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问题,你准备如何加入其中?什么样的发言,才能更准确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呢?

本质洞察

上面例子中的讨论之所以如此混乱,是因为不同层面的问题混在一起,缺乏逻辑主线,无法引导人们在不同层面的问题间进行有序讨论,也无法层层推进地解决问题。

在这样的讨论中,如果有一个人思路清晰,推动讨论不断深入,并且最终带领大家找到解决方案,那么,这个人很可能就是团队中领导力、影响力最强的人。

如果你想成为这样的人,那么在这个场合中,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 别问题的讨论层次 定位真问题

解决方案

如何识别问题的讨论层次?

不妨试试“ 四步法 ”:

基于一个人的价值观,对某个事物做出好坏、对错、应否的判断。

那么,“四步法”该如何应用于上面例子中的场景?我们不妨看看,这场对话在这四个层面分别提供了哪些信息,进而聚焦尚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当我们进行了这样的分析后,就会发现,在上面的对话里,大家东一句西一句,归纳起来就是这四个层面的问题。当用“四步法”把杂乱的信息归类,是不是让讨论更加清晰明了了?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分层次地让所有人聚焦于问题讨论,最终达成共识。

可以说,我们分析问题的起点,是精准地定位问题。 “四步法”,可以 帮助我们清晰简洁地梳理问题的层次。

应用场景

在什么场合,我们可以使用“四步法”?

回想一下,在你还是学生的时候,考试时最害怕遇到什么题型?我猜,很多人都会说是论述题。尤其是文科生,语文、政治、历史中的大题有很多都是论述题。在大学阶段,在思想政治一类的通识课考试中,也一定会遇到论述题。在公务员考试中,申论也总让很多考生感到头疼。每次遇到论述题,你会不会也是潇洒自如地写下一个“答:”,然后头脑一片空白,完全不知道该从何下笔呢?

走出校门后,你会发现工作、生活中处处都有这样的论述题。“说说产品研发情况怎么样”“对销售情况有什么想法”“汇报一下用户拉新情况”“调查调查市场状况”等,许多职业、岗位都需要给领导写报告、做PPT。如果你的岗位承担着研究、分析的职责,那撰写各种行业动态、产业动态、政策趋势的分析报告都是必修课。当你不知道从何说起、从何写起的时候,就来试试“四步法”吧。

1.职场汇报

如果在工作中,领导让你汇报某个产品的销售情况,大多数人可能只汇报基本的销售情况:某个产品销量多少、市场占有率如何、趋势如何、利润回报如何……

到这个程度,其实只是把“是什么”层次讲清楚了。

利用“四步法”,还可以汇报什么呢?

当我们使用“四步法”进行分析后,是不是就搭建出了一个完整的汇报提纲?这样汇报,是不是比只讲清楚“是什么”的汇报更有深度?用这种方式进行汇报,相信领导和同事都会对你刮目相看。

在职场上,无论是做演讲、做展示、写报告,还是开会沟通,你都可以用“四步法”来理清思路,有逻辑地呈现自己的展示内容,提出明确的见解。

2.撰写研究报告

如果你的工作经常需要研究、分析一些复杂议题,“四步法”框架也非常实用。无论是查资料、做调研、做采访,还是写论文、写报告,都可以先用“四步法”将框架梳理出来。

例如,你接到了关于“贫困地区儿童辍学”的研究任务,这是一个宏大的议题。如何用“四步法”切入议题,并制订你的研究计划呢?

通过“四步法”的梳理,你能快速知道自己应该往哪个方向去搜集寻找信息,再基于搜集到的信息,对需要思考的问题一一进行回应,并按照“四步法”框架将思考呈现出来。这样,一篇清晰、完整的报告就完成了。在经过层层推进的分析后,你对“贫困地区儿童辍学”这个议题的思路、观点也会更为清晰明确,从而得出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案。

3.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矛盾

如果事情没那么复杂,是不是就没必要应用“四步法”了呢?当然不是。“四步法”能帮助你分析解决很多日常生活中的小纠纷、小问题。

例如,这个日常生活中的场景:

小王的儿子刚满 3岁,不久前刚进幼儿园。一天,小王在沙发上看书,儿子在一旁翻阅绘本,翻着翻着就把手指头放进嘴里,吮得津津有味。小王看见后,赶紧把孩子的手给拿下来。但是不一会儿,孩子又开始吸吮手指头。小王轻轻地拍打孩子的小手,示意孩子把手拿出来。这样重复了两次,孩子就呜呜呜地哭起来。小王的妻子小李听到孩子哭,了解是因为小王禁止孩子吸吮手指,就指责小王说:“他要吮就让他吮呗,多大点事。”小王不同意,说:“哪儿有孩子这么大了还吮手指的?”就这样,小两口为这件小事吵成一团……

关于这件小事,如果小王和小李都使用“四步法”,那么,他们可以如何分析、讨论问题呢?

续表

如果小王和小李能像这样用“四步法”,一步步分析吸吮手指这件事,就会采用完全不同的解决方案,更可能促进良性的沟通和交流,更能建设性地解决问题。

注意事项

1.不要混淆“是什么”和“怎么样”

在了解“四步法”之前,你可能已经听说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what、why、how)的分析框架。

例如,领导问:“你觉得当前销售工作中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个问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这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套路提出的三个问题。但其实在第一个问题“你觉得当前销售工作中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中,就包含了“怎么样”的价值判断。

尽管你的回答可能只有一句话,但在大脑里,其实你还是进行了两步分析:第一步是你看到的现象,也就是“是什么”;第二步是迅速判断出哪些现象有问题、问题最大,也就是“怎么样”,然后做出回答。

所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框架,其实并没有忽略、遗漏“怎么样”这个部分。但“四步法”更强调对“是什么”和“怎么样”的区分,专门把“怎么样”作为独立的部分。

为什么要强调对“是什么”和“怎么样”的区分呢?答案是,做这样的区分, 就是在区分事实陈述和观点陈述。

事实与观点

事实与观点,更准确的说法,是事实陈述与观点陈述。

事实陈述,是针对客观事实作出的陈述。事实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实陈述,可以用一定的客观标准去验证,所以有真伪、有对错。例如,梵高是一个画家。

观点陈述,表达的是人们的主观感受、评价、推断、建议。基于同样的事实,每个人的主观观点可能都是不同的。观点陈述无所谓真伪,没有唯一答案。例如,梵高是最伟大的画家。

“是什么”往往更偏向事实陈述,“怎么样”的核心结论则是观点陈述。 对二者不做区分,动辄观点先行,在沟通中很容易引起冲突。例如,在上面关于小王的儿子吮手指的例子里,“是什么”很简单,就是孩子吮手指。但如果不刻意思考一下“怎么样”,就会想当然地如临大敌,并把自己这种焦虑感强加给孩子、伴侣,导致矛盾激化。

我们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要先把观察到的客观事实讲清楚,和听众达成共识,再说出主观的感受、判断,以及做出判断的依据,这会让你的观点更容易被人接受。

2.不要混淆“怎么样”和“为什么”

“怎么样”和“为什么”,尽管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但人们在应用“四步法”时却很容易混淆。

例如,在关于职场上汇报产品销售情况的例子中,在“怎么样”层面,你认为这个产品卖得不好。

老板问你:“为什么说产品卖得不好?”——这个问题在什么层面?

有的人可能会将这个问题理解成就是在问“为什么”。

需要注意的是, 并不是说一个问题用“为什么”开头,就是“为什么” 层面的分析 。产品卖得不好,这是在“怎么样”层面给出的观点。“为什么说产品卖得不好”,是要求你为这个观点提供进一步的依据、理由,依然是在“怎么样”的层面分析问题。比如,你可以说:“之所以说产品卖得不好,是因为这个产品的销量低于过往、低于同行。”

如果问的是“这个产品 为什么 卖得不好,卖得不好的原因是什么”,那就是在“为什么”层面上进行提问,你就要去分析这个现象背后可能的原因,解释有哪些因素导致产品卖得不好。例如,卖得不好,是因为推广渠道有问题、广告文案有问题,还是产品没有满足用户需求,等等。

在这里,我们要注意上面两个问题的区别于在回答“为什么说产品卖得不好”是在提供理由,支撑你的观点,这是在“怎么样”层面进行分析。回答“产品为什么卖得不好”是在提供原因,解释产品卖得不好这个客观存在的现象,这是在“为什么”层面进行分析。

3.注意不要跳步

在不同的场合,对问题的分析可能只专注于“四步法”中的某一个层面。

例如,你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文章标题:

《一线城市房租价格上涨现象综述》——通常是“是什么”层面;

《对一线城市房租价格上涨影响的分析》——是“怎么样”层面;

《一线城市房租价格上涨原因之我见》——是典型的“为什么”层面;

《如何抑制一线城市房租过快上涨》——大多数是在“怎么办”层面进行分析。

针对这些大问题,一篇文章能把一个层面讲清楚就很不容易了。但也有些文章或者报告,会从“是什么”到“怎么办”的四个层面给出一个完整的分析。

在完整分析某个复杂问题的时候,从“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到“怎么办”,需要按顺序来,不跳步。因为“四步法”的每一步之间,都有非常明确的逻辑关系和先后顺序。

我们做出的一切评价和判断,都建立在“是什么”所提供的信息的基础上。而“怎么样”的判断,决定了这个问题是不是一个真问题,是否值得投入精力去研究原因、采取对策。而如何采取对策,则要根据我们对原因的分析,对症下药,找到解决方案。

换句话说,“是什么”是分析的基础;“怎么样”决定了“怎么办”层面是否需要采取行动,也决定了是否值得投入精力进入“为什么”的分析;“为什么”决定了“怎么办”,即具体需要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四个层面的问题混在一起或跳步的情况,导致整个讨论陷入混乱,无法真正解决问题。例如,在小王儿子吮手指的例子中,小王的做法就是从“是什么”(看到孩子在吸吮手指)直接跳到“怎么办”(拿掉他的手、禁止他吸吮手指),跳过了“怎么样”“为什么”两步,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总结

本章核心工具: 四步法

是什么: 针对要讨论的现象,提供最基本的事实信息。

怎么样: 评估这件事的影响、后果、意义,对这件事做出价值判断。

为什么: 如果对一件事做出了负面评价——这个问题究竟是怎么造成的?如果对一件事做出了正面评价——它成功或令人欢喜、 满意的原因是什么?

怎么办: 针对“为什么”层面找到的原因,给出具体的解决措施。确定接下来应该做什么去解决问题,或者如何进一步推广成功 的经验。

这几乎是分析所有问题可以通用的一个框架。无论是处理生活中的小矛盾,还是分析复杂问题,做研究、写报告、发表演讲,都可以用“四步法”来分步骤组织信息,以实现层次分明、逻辑清晰地表达。

定位问题、厘清问题层次,知道需要思考、讨论、研究的究竟是什么问题后,我们才能更好地进入获取、收集信息的环节。这会让问题的方向更明确、思考更高效。

在获取信息的环节,如何确保我们获得的信息是准确、可靠的?如何保证我们不被假消息蒙蔽、欺骗?

在接下来的第 3章,我们将学习相关的内容。

练一练

1.请看下面一段对话,尝试用“四步法”梳理出参与者的分歧点,提出需要重点讨论的关键问题。

妈妈:你看你,怎么又在打游戏呢?看来得把你的手机收掉了!

儿子:我没有啊,用手机查东西呢。

爸爸:打一会儿游戏也挺好的,让大脑放松一下嘛。

妈妈:好什么好?!游戏就是精神鸦片,玩了哪还有心思学习!

儿子:我没打游戏!

爸爸:没事没事,游戏里面也有好的,可以学历史、学英语。

妈妈:我就没听说过有好的游戏!

爸爸:那你说怎么办吧,真把手机收掉啊?

儿子:别啊!

爸爸:哎,老婆,你也要理解一下孩子为什么有的时候想玩手机,学习压力太大了嘛。

妈妈:反正打游戏就是不好!

2.最近,小区业委会收到许多居民投诉,说小区草地里狗粪越来越多,希望业委会采取措施管一管。假设你是业委会的成员,请你就这个问题写一篇报告。试着运用“四步法”列出你的写作思路。

练习讲解

1.这一家人的讨论涉及“四步法”的哪几个层面?仔细梳理,就会发现四个层面都有。

2.如何用“四步法”分析小区草地里的狗粪问题? pD7KRQPX+AwOZie9mTWP5Xw/RS/mMaMYjGjuUq2epagj+Aw/1/myL9/ZL7r8kRJ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