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我们为什么应该学习批判性思维?

苏格拉底曾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

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关键决策,往往未经审视,只是根据感性直觉、大众潮流或传统做法,就轻易拍板:上大学填哪个专业、毕业后考研还是找工作、多个工作机会到底选哪个、该不该和某人结婚(或离婚)、孩子要到哪所学校上学、如何缓解夫妻或亲子矛盾……回望过去,我们常常懊恼已做出的一些决定,思忖着如果当时想得更清楚一点就好了。

世上没有后悔药,过去的事情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批判性思维,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让未来的生活更加幸福。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也有学者将其翻译成审辨式思维),即做到慎思明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教授罗伯特·恩尼斯(Robert Ennis)将其定义为“一种合乎理性的、反思型的思维方式,决定我们信什么和做什么”。我们不能只靠本能生活,而是要质疑自己获取的信息是否真实、观念是否合理,思考自己的想法和决定是否有充分的依据,以及如何获得更充分的依据,进而去决策和行动。

批判性思维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新时代的挑战。

在泥沙俱下的网络信息时代,充斥着假新闻和各式谣言,让人被煽动、被迷惑。这就需要我们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信息素养,学会获得更高质量的信息,明辨真伪。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AI记忆和整理现存信息的能力已经成为人类就业和教育模式的巨大挑战。当各种资讯的获取变得更加唾手可得,我们该如何整合信息、应用信息,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和价值体系?当生成式AI能源源不断为我们提供答案、提供观点时,到底要不要采信它的说法?什么才是更值得相信的?当AI帮助我们分析利弊、预判后果后,如何基于复杂问题和多元价值权衡轻重、理性决策?传统的死记硬背、复制粘贴的学习和工作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时代需求,我们需要学会生发疑问、提出问题、科学论证,从而不断地去开拓新知识的疆域。

这种品质过去我们往往只在少数人的身上看到。如今,我们需要更多人能够不再只是背诵标准答案,被束缚于原有知识体系内,而是能更开放地好奇、提问、思考、创造。正如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所说,ChatGPT后,教育最核心的应该是培养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也确实已经成为国际国内教育领域极为重视的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21世纪教育的主旋律是批判性思维与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培养将不再是未来教育发展中的“自由选项”,而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国际经合组织(OECD)提出的“核心素养”框架中指出要培养立足于批判性立场展开思考与行动的能力。“美国 21世纪学习技能联盟”将批判性思维作为和合作、沟通、创新并列的四大关键能力之一。不仅欧美国家教育部门将批判性思维作为核心技能,日本也将批判性思维纳入“21世纪学习力基础模型”。

中国的教育界也已经意识到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例如,“独立思考”“能批判性地审视内容”“能发现信息中的问题并提出质疑”“学会判断和处理信息”等要素,都已经被明文写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清华大学等高校开设了批判性思维的专门课程,北大附中、北京育民小学、深圳实验学校等中小学也将批判性思维教学引入了课堂。“C计划”则是这些名校的课程研发与教学的重要合作伙伴。

正是相信批判性思维对人、对社会的底层作用,我们于 2016年成立了“C计划”(C,即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推广这一思维技能,帮助更多的人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们三名主创毕业于国内外名校,接受了人文社科领域扎实的学术训练,在金融、新闻、法律、教育创新等行业有着多年的工作经验。我们将自己对社会的观察、对教育制度的反思,以及多年的学术积累,注入一线的教学研发之中。到 2024年,已经有 6万多名成人、上万名儿童受益于我们的批判性思维课程、经典书籍思辨阅读课程。这些课程广受好评,也得到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名校,以及腾讯等知名网络的教授、人力资源专家的认可。

本书是我们对成人批判性思维课程的一个总结,它结合了批判性思维的经典理论和更贴近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案例,旨在为本土的伙伴们提供实用的参考。

关于批判性思维和思考方法,市场上不乏经典书籍。而本书和它们最大的区别在于:

· 零基础、低门槛。 许多关于论证方法论的书籍,面向学术研究群体,书中有许多理论“大词”,对普通读者并非那么友好。而这本书,则尽力将各种抽象的理论落地,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各种理论和概念。

· 接地气、本土化。 不少批判性思维的书籍从国外翻译而来,书中使用的也多是西方文化下的案例,如经常出现的控枪、陪审团、选举等议题,其实和中国读者有相当大的距离。而这本书,全部基于中国读者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和场景提供分析,让方法论更容易迁移落地。

· 思维方式可视化、思考过程步骤化。 本书中有大量原创的“工作纸”(worksheet),使用表单、流程图、核对清单、思维导图等将思考过程显性化,初学者可以利用这些“工作纸”,根据指引步步分析,逐渐将思考方法内化。

本书共有 15个章节,按照大脑处理信息的步骤依次讲解每个环节所涉及的方法论:

第1章为总论,介绍批判性思维的基本概念。

第 2章先“定位问题”;在明确界定自己面对的问题是什么之后,开始获取信息(第 3章);得到信息后,理解提炼信息(第 4章);这条信息到底是否可信?则需要依照一定的标准,判断其论证质量如何、是否存在逻辑谬误(第 5章、第 6章),我们应该只相信经得起论证的观点;基于筛选后的信息,又如何应用这些信息、构建起自己的观点呢?不同的问题类型,有不同的思考步骤和分析框架,从第 7章到第 13章,便针对不同的问题类型,提供了论证时的方法指引;最后,第 14章会指引你如何将自己的观点逻辑清晰地表达出来;第 15章则会对全书进行总结。

每一章,我们都会先用生活中的一个问题场景引入(问题引入);随即,我们会在“本质洞察”部分,为你点出该场景背后的本质问题究竟是什么;围绕该场景,每一章我们会详细讲解一个方法论(解决方案);在“应用场景”环节,我们会为你提供更多的场景和案例,讲解该方法论其他可能的应用方向;并给出一些“小贴士”,提醒在应用方法论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注意事项)。每一章我们都提供了练习题,并在每章的最后给出了参考分析思路。

此外,这本书中出现的所有“工作纸”,我们也结集成一本小册子附在最后。每张“工作纸”,我们都注明了它的适用场景。希望你在遇到一些具体问题时,能抽时间坐下来,翻开这些“工作纸”,按照上面的指引,分析你所面临的问题。不断刻意练习后,你会更加熟悉“工作纸”背后的分析框架,进而逐渐将其内化成自己的思维习惯。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批判性思维的理性思考不是冷冰冰的,它的底层仍是一种开放、包容、接纳和关爱他人的价值观。这是一个常因观念分歧而显得有些撕裂的时代,但如果我们能带着包容和爱,去接纳对方的情绪,客观看待对方视角的合理部分,去思考对方观点背后的原因——他经历了何种教育、何种痛楚才成长为现在的样子,才形成了如此的价值观和思考特征,也许对话才有可能。人与人之间如此,国与国之间亦是如此。我们的孩子将来是生活在更撕裂,甚至冲突不断的世界里,还是能自由、快乐地去拥抱未来,就取决于我们这代人是否能用爱和智慧去改变自己。本书的第 8章会有更多涉及多元价值观、彼此接纳的内容。

除了更理性地思考,我们也要考虑如何把理性的思考用更加清晰、温和的方式传递出去。所以在第 2章、第 14章,我们会分享一些结构化思考和表达的工具,以提升我们的说服力。希望你也能享受这个表达的过程。

因为本书更加偏向于实用生活场景,所以传统批判性思维理论体系里的“形式逻辑”,我们没有为此专门撰写章节,感兴趣的伙伴可以利用专业资源拓展。但是,如果掌握了这本书的精髓,相信你也可以识别出一些常见的形式逻辑谬误。比如“P能推出Q,所以Q能推出P”,这一明显的逻辑谬误我们高中数学就学过,但生活中却常有这样的问题,例如“孩子懒就会不做作业,所以孩子不做作业就是因为他懒”。除了使用“形式逻辑”发现这一推理中的错误,我们也可以使用论证三标准中的“充分性”,意识到这样的归因忽视了其他很多的可能性,并非一个充分的推论;而使用“结构化归因”的工具,我们可以更全面地洞悉某一行为背后的复杂动因。

非常期待你能享受阅读本书的过程,让它为你的美好生活助力。也欢迎读者伙伴们提出批评和指正,帮助我们不断进步,共同推进批判性思维教育事业的前行。

批判性思维是重要的,但对它的学习不意味着排斥感性和情感,也不意味着我们拒绝理性思考的其他方法。愿我们都能秉持开放的心态,共筑多元、美好、创新的时代。 saIfR6x1Qns4pdyHaBgD07tB71eDmTprCACAM812NhMCV4n7qyy+i8a2rX+QhCX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