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批判性思维,可能很多人马上联想到的是对观点的争辩,其应用场景是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而很少有人会认识到批判性思维对于人生选择的重要性。
网络上有一句流行的话:“听过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这似乎是在说,懂得道理是相对容易的。但是,真的容易吗?
我们经常听到各种人生道理,有些道理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大众智慧,有些道理是先贤的深刻领悟,有些道理是文化的规训,有些道理是他人的人生经验。这些道理中不乏相互冲突的反例,哪些道理更有理?哪些道理可以用来指导、启发自己的人生?怎样才算过好了这一生?
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强大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我是一名职业教练,我的工作是引导客户探索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在过去十年的教练工作中,我看到了许多人遭遇的选择困境。造成这些困境的内外部因素有很多,从内因来看,有两种情况十分常见:
(1)在成长的过程中,个体对自身和外部世界形成了一些错误、片面的信念,而在这些信念背后往往存在一些认知谬误,比如线性单一、绝对个体化的归因(“我现在职业发展不好都是因为当初选错了专业”),灾难化的滑坡论证(“考不上公务员以后就没有出路了”),不当类比(“别人都可以做到,我为什么不可以?”),贴标签(“我理科不好,理科不好的都不太聪明”),盲信权威(“老板说的肯定是对的,问题一定出在我身上”),等等。
(2)当面对他人的声音和自己想法之间的冲突以及自己内心不同渴望之间的冲突时,个体无法梳理清楚其中的逻辑关系,无法判断他人观点的论证质量,不知道从哪里去获得更可靠的信息,不清楚自己的价值观,从而难以建立起自己的独立观点,于是反复拉扯,左右为难。
这些认知的问题不仅局限了个体的选择空间,还可能令个体陷入程度不一的心理困境,比如线性单一、绝对个体化的归因会令个体认为生活中所有的负面遭遇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于是不断反刍过去的决定。这种难以自拔的后悔和强烈的自我攻击很容易诱发抑郁情绪。
为什么具备强大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在现实中很少见?我个人对此的观察和思考是:第一,这是基础教育中所缺乏的,甚至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不一定具备,所以很多人没有机会习得;第二,批判性思维是令人“不爽”的,是既缓慢又深入的对思考的再思考,是需要大量的耐心练习才能熟练运用的能力,而当成年人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了固定的认知谬误和思维习惯时,要修改过来就要花费更大的努力;第三,当人群中的认知谬误更常见时,会导致认知谬误很难被识别且更容易再次传播开来,这更加压缩了批判性思维存在和发展的空间。
尽管不易,批判性思维对于每个希望自主做出明智人生选择的人来说都是一门必修课,而“C计划”三位主创合著的《学会思考:用批判性思维做出更好的判断》就是这样一本给大众进行批判性思维启蒙教育的书。
书中循序渐进地阐述了批判性思维的流程,从定义问题出发,到获取关键可靠的信息、建立高质量的论证,再到权衡利弊、发现多元解决方案,还包括如何向他人逻辑清晰地表达观点、如何与观念不同的人进行理性而善意的沟通。
我个人特别获益的是书中所列举的非常好用的分析框架,比如,剖析问题的“四步法”、判断论证质量的ARG三标准、进行全面归因的“知能愿+内外因”模型等。书中所举的事例和练习包含了生活中常见的选择困境,尤其有很多与职业相关的场景。读者完全可以拿着自己的职业选择难题去套用书中给出的思考流程和分析框架来一步步厘清思路、探索答案。
当然,现实中的“实然”纷繁复杂,思辨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思辨是改变的开始和根基。我坚定地相信,只有学会了独立思考的人才能具备独立的人格,才能成为自己人生的主人;而当越来越多的人具备理性思辨和表达能力时,社会也将变得更加包容、良善和富有创造力——这是一个值得去共同努力的“应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