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8月顾氏兄弟及家人在北平成府蒋家胡同寓所左起:顾自珍(顾颉刚次女)、潘承圭携顾诵芬、顾颉刚夫人、顾诵诗、顾颉刚、顾廷龙
从一张老照片说起。在一个院子中庭,读小学的顾诵芬穿着背带裤,张开双腿坐在地上,身前满是各种交通工具模型,正在换牙的他顽皮地咧嘴大笑……
由于工作性质特殊,顾诵芬甘为“无名英雄”很多很多年,他的父兄可能比他知名度更高。其父顾廷龙是著名古籍版本目录学家、书法家,曾为上海图书馆馆长;族兄顾颉刚,又名顾诵坤,为著名历史学家。顾诵芬出身书香门第,其“诵芬”一名为曾外叔祖父王同愈所取,出自西晋陆机传世之作《文赋》中的“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
顾诵芬一直珍藏着父亲的墨宝和文集,并在父亲去世后,将他的两本著作——《顾廷龙书法选集》和《顾廷龙文集》赠送给母校(上海交通大学)。顾诵芬的叔父顾廷凤自1926年至1930年求学交大,和交大知名校友张煦、王宏基是同班同学。冥冥之中,顾诵芬与交大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顾诵芬读小学时喜欢的玩具
1935年,顾诵芬之父顾廷龙应邀赴燕京大学图书馆任职。于是,5岁的顾诵芬随全家迁居当时的北平。1937年7月28日,侵华日军轰炸中国二十九军营地。在顾诵芬的幼时回忆里,漫天压得人睁不开眼的轰炸机从头顶飞过,“投下的炸弹都看得一清二楚,玻璃窗被冲击波震得粉碎”。那时,这个孩童便想要保卫祖国蓝天将来不再遭受外国侵略。1939年,他平生第一次得到叔叔赠予的一架橡筋动力杆身模型飞机,不久后,父亲又以当时几乎可以买一袋米的钱,为他买了一架橡筋动力舱身模型飞机,从此他开始了由玩航模到爱航空的成长道路。
顾氏家族位于苏州十梓街的老宅
小学毕业后,顾诵芬就读于上海南洋模范中学,这所中学离交大很近,原本便是从交大前身南洋公学的外院、附小演变、独立出来的,教学上长期对接交大,为交大提供了大量优质生源,相当于交大准“附中”,因此顾诵芬在中学期间就对交大的学风、办学情况比较了解。高中毕业后,顾诵芬报考了有航空工程专业的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和交通大学,全部被顺利录取。或许是由于父亲顾廷龙和叔叔顾廷凤都曾就读于交大,最终,他选择了交大航空工程系本科。入学后,他立即投身学校的航空模型研究会,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诤友,开启了长达70年的航空奋斗史。
顾诵芬在《名人话航模》的署名文章中还特别提到,航模不仅寓教于乐,教他航空知识,而且对他后来的事业有很多实际的帮助。例如,1958年在检查我国第一架自行设计的喷气式教练机的舱盖投放是否会打到垂直尾翼(以下简称“垂尾”)时,他用航模技能制作了缩比动力学相似模型用于风洞试验;1961年在进行歼-5加挂副油箱安全性试验时,他用轻木制作副油箱缩比模型,配以高速摄影,解决了技术难题。顾诵芬认为,开展航模活动对造就航空人才非常重要,现在中小学搞航模已普及,相信我国一定能从航空大国转成航空强国。
顾诵芬作为交大学生的生活调查表
顾廷龙与潘承圭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在给新任教育部部长怀进鹏院士的信中,顾诵芬这样写道:“回忆我的成长历程,(我)感到航空模型活动对于训练科学思维、培养技能与品格,均有良好作用,同时也深感学习科技应从娃娃抓起。最近,全国教育战线都在落实‘双减’政策,学生们有了参加自己喜爱的科技教育实践活动的时间与空间,我的上述愿望可以实现了,希望有更多的青少年积极参加航空模型运动,从小立下航空报国的梦想,长大成为报国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