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诵芬在北京家中(徐瑞哲 摄于2023年春节期间)
顾诵芬,男,汉族,1930年2月生,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空科技事业引领者、新中国飞机设计师、新中国飞机设计事业奠基人之一、我国飞机空气动力学奠基人、航空工业第一位航空报国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作为我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2021年被授予一位与同为交大杰出校友的核潜艇自主研发元老黄旭华经历相似的九旬院士,他就是我国航空界唯一一位两院院士、歼-8系列飞机总设计师顾诵芬。数十个春秋“于无声处”,黄旭华骑鲸入渊,顾诵芬驭龙飞天……
顾诵芬把握了报国人生的战机,他创造了带飞战机的人生。
有人说,顾诵芬与父亲顾廷龙“文理分科”,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其实上海图书馆老馆长顾廷龙也是“工科转文科”,系时名“南洋大学”的交通大学(以下简称“交大”)1924级机械系校友。至于顾诵芬为何选择蓝天,或与1937年“七七事变”有关。那一年,年仅7岁的顾诵芬目睹日寇的轰炸机从头顶飞过,“连投下的炸弹都看得一清二楚,玻璃窗被冲击波震得粉碎”。后来,顾诵芬就读于上海南洋模范中学(以下简称“南模”),其前身是南洋公学外院。从那时起,他就十分热爱制作航模。
1998年5月,顾廷龙(右)与儿子顾诵芬摄于北京蒋家胡同3号顾颉刚旧居前
在2021年底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的“咏其骏烈,诵其清芬——顾诵芬校友事迹专题展览”上,顾诵芬的高中毕业照旁有若干同学的毕业赠言。其中有一条“预言”:“以君天才与好学,诚能为我国之科学界放一异彩。”专题展收录的顾诵芬入学时的“招生报名单”则显示,交大工学院航空工程系正是其填报的第一志愿。1947年,顾诵芬如愿入读航空名师荟萃的交大。
顾诵芬在交大时期使用的航模电机等
在严格的学术训练中,顾诵芬忆起:“我觉得受益最大的,还是二年级。二年级最基本的两门课,一是应用力学,一是材料力学,这两门课都是航空工程系教授季文美先生教的。”在战火烽烟弥漫的1944年,在季文美的倡议下,航空工程系成立了交大航空模型研制会,顾诵芬在入学后曾任相关负责人。
顾诵芬使用过的轻木
全英文、多公式、带图解的“飞机设计”实验报告,是顾诵芬在杨彭基教授指导下所作的。对于交大老师,顾诵芬回忆道:“飞机设计方法要归功于学校所教的各种机械设计课,当然最终还是得益于杨彭基先生教的毕业设计。”令顾诵芬自豪的是,在以后的工作中,他的一个本事就是拉计算尺——“速度在同事们中是最快的,这得益于在大学时期的学习”。
“仿制而不自行设计,就等于命根子在人家手里。我们必须设计中国人自己的飞机!”“先进技术是买不来的,要也要不来,什么手段都不行,必须靠自己创新。”顾诵芬的这些话,言犹在耳,是不变的真理。
1951年,顾诵芬以优异成绩毕业离校,毅然投身刚刚创建的新中国航空事业,在歼-8之前,先后参与主持了歼教-1、初教-6等机型的设计研发。回顾顾诵芬的人生战机,就仿佛在阅览一部新中国的航空工业史。
20世纪60年代,为应对我国周边复杂的局势变化,空军急需一种高空高速歼击机,为此,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
开始了歼-8机型的研制,顾诵芬起先担任副总设计师,负责气动布局设计。1969年,歼-8首飞成功。其后,顾诵芬又带领团队接连攻克飞行抖振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在首飞整整10年后,飞机才正式设计定型。
顾诵芬在后座乘歼教-6飞机升空,前排飞行员为鹿鸣东
在那张经典而罕见的合影里,顾诵芬坐在歼教-6飞机的后座上,与试飞员鹿鸣东同框,道出科学家亲身试飞的传奇。1977年,为解决歼-8飞机的跨声速抖振问题,在地面试验条件缺少风洞,无法确定振动原因的情况下,从未接受过飞行训练的顾诵芬说服领导、瞒着家人,不顾个人安危三上云霄,在巨大过载中亲自观察贴在飞机表面的毛线条,从高空近距离掌握试验机的抖振情况,找到问题症结并最终克服。
顾诵芬于20世纪60年代所摄
40多年前,顾诵芬受命任歼-8 Ⅱ飞机型号总设计师,成为我国航空工业史上首位由国家任命的型号总设计师。时隔4年,他即带领团队成功首飞歼-8 Ⅱ。其速度之快,质量之好,开新机研制史的先河,也实现了我国从一代战机向二代战机的自主跨越。由此,歼-8系列飞机作为我国空军的主力战机,服役了近半个世纪。1985年,歼-8(白天型、全天候型)飞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在他设计的代表作和成名作由蓝图飞向蓝天之后,顾诵芬先后担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国航空研究院副院长等职,在C919、歼-10、运-20、歼-15等多个型号研制中担任技术顾问、专家组负责人或成员,为解决设计与研制中的关键性技术难题做出了重要贡献。
顾诵芬院士(左)与李天院士等在一起
顾诵芬主持建立了我国飞机设计体系,组织攻克了一系列航空关键技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其带领的团队中走出了管德、李明、李天、杨凤田、孙聪等两院院士,以及一大批航空工业领军人才。
对于这位长者,中国航空研究院院长、舰载战斗机歼-15总设计师孙聪院士表示:“我们跟他在一起工作,耳濡目染他的工作行事风格和对待科研认真的态度,受益匪浅。我们从中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学习到了这些东西。”顾诵芬带教的博士生、航空工业科技与信息化部原部长魏金钟也表示:“顾老治学非常严谨,对各种物质、各种名誉没有什么追求,就关心技术的发展。”
在现今发现的众多手迹中,有1991年顾诵芬获航空工业部“航空金奖”后李政道先生写给他的一封祝贺信,称“这相当于中国航空工业的‘诺贝尔奖’”。面对事迹公开后的种种褒奖,顾诵芬淡然地说:“回想我这一生,谈不上什么丰功伟绩,只能说没有虚度光阴,为国家做了些事情。”他还说,“我没有做很多事。现在的年纪更大了,也做不了什么事。希望年轻一代真正为航空工业做出重大贡献。”
时至今日,年过九旬的顾诵芬只要身体条件允许,仍然每天前往办公室阅读、翻译相关书籍。2021年国家最高科技奖颁奖之前,时任上海交大校长林忠钦院士一行人赴京探望老校友,为其颁发2021年度杰出校友终身成就奖。顾院士说:“了解航空的进展,就是我的晚年之乐。”
顾诵芬与老伴在一起(徐瑞哲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