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航空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中,无数先驱者的努力和奉献铸就了今日的辉煌。而在这群杰出的人物之中,顾诵芬院士不仅作为总设计师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歼-8系列飞机,而且一生心系苍穹,多次为中国航空工业未来的发展指引了方向。顾诵芬总设计师是中国航空界唯一的两院院士,是使中国航空工业走向自主研发新型飞机之路的创始人,也是真正把空气动力学运用到飞机设计研发的领头人。顾总以他的智慧和毅力为中国航空工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作为一位曾经与他紧密合作过的试飞员,我有幸见证了顾总在航空科研领域的卓越成就,也亲历了他对中国航空事业的巨大影响。今天,当我为这本《筑梦苍穹——顾诵芬》作序时,心中满是对这位导师、战友以及同事的崇敬之情。
我和顾总相识于20世纪60年代,并在歼-8飞机的试飞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66年,我正式成为一名试飞员,投身于我国航空工业。那时我们都在为新中国第一架自主设计制造的战斗机——歼-8的研制而奋斗。当时中国航空工业正处于起步阶段,技术基础薄弱,设备简陋,但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顾总带领团队开始了艰辛而又充满挑战的研发工作。
一个好的飞机总设计师必须是试飞员的好朋友,他们必须很好地交流,才能使飞机的研制进度不断提升。作为试飞员,我的任务是通过实际飞行测试飞机性能,顾总则负责根据试飞数据不断优化飞机设计。试飞工作并非一帆风顺,我们发现了很多原来没有考虑到的问题,飞行中也出现了很多风险,可以说每一次试飞都是一次冒险。在面对各种未知的问题时,顾总展现出了非凡的领导力和技术才华。他总是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问题的关键,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每一次总设计师与试飞员合作的经历不仅加深了我们之间的信任,更为后来歼-8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尽管有很大的难度,我跟顾总紧密合作,最终成功实现了设计定型。
在与顾总的合作中,我深刻感受到他对航空事业的热爱和执着,让我明白了作为一名航空人,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敢于冒险、勇于创新的精神。
除了在技术上的贡献,顾总对人才培养也倾注了大量心血。他认为,一个国家的航空工业要想持续发展,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在我国舰载机飞行员培训方面,我也曾与顾总有过一段难忘的合作经历。当时,我们的海军急需培养舰载机飞行员,但面临一个关键问题:没有合适的教练机。作为海军上舰飞机的技术组组长,我意识到必须要有专门的教练机来满足训练需求。我动员了航空工业贵州飞机工业公司(贵飞),让他们自筹资金,开始研制一款新型教练机。这款教练机需要进行大量的改装和改进,几乎等于重新设计一架新飞机。贵飞的工程师们经过风洞试验,成功提高了飞机的升力系数,使其更适合舰载机飞行员的训练需求。为了确保项目顺利推进,我邀请当时已经年逾80岁高龄的顾诵芬作为评审专家。顾总与我合作多年,彼此信任,他毅然决然地与我们一起前往贵州,参与了飞机的评审工作。最终,这款教练机成功定型,并被海军广泛使用。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航空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前瞻性的思考和大胆的尝试。而顾总在高龄时依然积极参与评审,展现了他对航空事业的无限热爱和责任感。
如今,当我再次翻开这本书、这段历史,回忆起与顾总一起度过的那些日日夜夜,心中充满了感激和怀念。他为人诚恳谦虚,虽然已经取得极高的学术成就,仍时刻关注国内外航空发展的最新动态,不断学习新知识。顾总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更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领导者。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情怀和职业操守。我相信,随着《筑梦苍穹——顾诵芬》的出版,更多的人将会了解这位航空巨匠的光辉事迹,受到他精神的感召,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去。
原航空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
中国第一代空军试飞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