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目击战鹰爱模型

闯龙华机场首见战机

“大家都没见过真飞机,下决心去看飞机,去的就是现在的上海龙华机场。”龙华机场那时候是一个很差的土机场,停了很多美国的战斗机,机场外面有一条很深的沟。怎么进去呢?想走正门,没有证件根本不可能。顾诵芬的中学同学王盛沧想了一个办法:从沟里爬上去。把围着的铁丝网挑开一些,他们六七个人就都进去了。

那是顾诵芬第一次看见飞机,一架架美国的战斗机P-51。他们就在飞机边,而美国警卫根本不怎么上心,也就在边上随便溜达。有一个同学的英文口语很不错,便直接向美国警卫提问题,对方还很乐意给他们解释。

看完了该怎么回来呢?顾诵芬和同学就搭机场工作人员的卡车。那时候,在那里工作的人都坐卡车回来,人多,谁也不认识谁,他们爬上卡车就走了。走到半路,卡车停了,人散了,他们也只好下来走回家,很晚才到家,父母亲训了顾诵芬一通,况且他们去的时候,都没跟父母说。

在顾诵芬手中,初中时期的那些航模、舰艇模型已经从橡皮筋动力转化为带电动机和控制装置的升级版。那时候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了一批苏联的青少年读物,其中就有专门介绍如何制作航模、船模的。因为父亲与开明书店的编辑们都很熟悉,所以他们经常送一些书来,顾诵芬读过后颇为感慨,对我国与美国、苏联在技术方面的差别有了自己的分析判断:

苏联的东西跟美国的不一样,美国科学画报上的东西都得用电锯或者上车床制作,我们根本不可能。苏联的东西基本上都是木头粘的,用橡皮筋这些东西制作。它介绍的那些模型,跟着它学了都能做,就用橡皮筋驱动。再进一步就是电动,简单的电动机也可以用自行车上面的摩电灯来做,它的静子是永磁铁,转子通电以后就能转,再用皮带驱动轮子,就这样我做了个车在桌上跑。

这些东西,顾诵芬慢慢地都能入门了,而且一有时间就干这个。顾诵芬后来学工科的底子基本上是在上海打下的。在北京没这个条件,在上海就有了:其一是有书,其二是确实要动手。顾诵芬的叔叔顾廷凤当时在上海,总能弄点材料给侄子。

顾诵芬做的第一个航模所需的材料,是父亲大伯父的小儿子给他买的。这个叔叔在东吴大学学物理,毕业后到新加坡当过一段时间中学老师,1939年回国,抗战胜利后也在上海的中学里教书。他回上海时恰逢顾诵芬虚岁10岁,他便送了一个模型作为生日礼物。如此一来,顾诵芬知道了上海能买到这些,慢慢地就玩开了。父亲看顾诵芬这么喜欢这些,也就随他去了。大儿子顾诵诗去世以后,顾廷龙对顾诵芬比较放任,只要求他寒暑假每天上午必须写一篇大楷、一篇小楷,这是父亲希望儿子别离中国文化太远了。

船模也玩得溜

顾诵芬除玩航模外,还玩船模。顾诵芬买了一艘大的帆船模型,在复兴公园的水池里放。帆船的特点是有风就能走,把舵设成是转弯的就怎么也不会丢,跑出去以后还会回来。一般人家很少有条件玩这些。

合众图书馆一侧的古拔路(今富民路)下雨以后积水很多,刚上初中的顾诵芬会别出心裁,用乌贼鱼骨造船。鱼骨形状有点像船,很薄,可以用刀片切割。他一下子做了好多,在路边的水沟里放,看起来像是一个舰队出航。顾廷龙在1942年6月29日的日记中写道:“大雨竟日,古拔路发水成河,芬儿以乌贼骨制为小艇放玩,邻人皆叹赏。”

顾诵芬高中毕业照

在有着密切联系的中学同学中,有一位王传裘,在南模学习期间是顾诵芬的密友,也喜欢航空,后来两人一起考入交大航空工程系。1950年,王传裘报名参军,被分配到哈尔滨一航校(今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哈尔滨飞行学院)当教员,与顾诵芬在交大时的校友朱宝鎏共事。后来王传裘被调到地处陕西的空军下属高等院校(今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专门研究运筹学,很有成就,经顾诵芬推荐与航空工业的研究机构合作过。

王传裘每到北京出差总要来顾诵芬家,两人还会像中学时期一样相对而坐,认真地下一盘当年共同喜好的海战棋。

回忆起自己少年时的成长,顾诵芬总结了3条:“在上海,我的成长经历大概一个是靠书,看书开阔眼界;另外一个是靠同学激励,向他们学习,跟这些同学的交往使我有了更多的活动空间;第三个就是能动手,有一些工具,能知道怎么做。” ZozVBbHKAgXx9VyRWePtFOve6g1nmSQo3O69lnskuy11JcPfXhxzBNiu7G4v+wa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