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与顾颉刚同住北平

铁路轮渡跨长江,住进北平顾颉刚家

顾诵芬在叔叔这里住的时间不长,很快,父亲顾廷龙就决定携全家北迁。这一年,顾廷龙毕业了,在燕京图书馆工作。每年气候不宜时,顾诵芬的母亲都有一段时间起不了床,顾廷龙就从北平回苏州来照顾妻子。在这种情况之下,顾廷龙下决心于1935年带全家去了北平。

此前1934年时,铁道部开通了上海至北平带“活动引桥”的直通车,全程34小时,由上海经南京铁路乘轮渡到北平,旅客中途无须下车。

顾诵芬就是乘坐这一直通车与母亲、哥哥一起随父亲由苏州出发的。在南京的下关渡口,5岁的顾诵芬饶有兴致地从车窗里仔细观察火车如何缓慢地经过引桥开上轮渡。只见在机车的推动下,多节车厢一会儿前行,一会儿后退,不断调整以对准轮渡上的轨道,然后在轮渡上停稳、固定。到浦口码头后,岸上有吊桥放下,吊桥与轮渡上的轨道对接相连后,机车将列车牵引上岸。

到了北平,燕京大学安排汽车到前门火车站接顾廷龙一家,虽然只有不到20千米的路程,但一路颠簸,走了三四个小时。他们住进了族兄顾颉刚地处北平海淀的成府路蒋家胡同3号院的住宅。一家人的随身行李很简单,也就是被褥以及装着随身物品的箱子,新家的家具都已由顾颉刚准备好。

与族兄顾颉刚开启了一辈子学术之交

1929年5月,顾颉刚始任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研究员兼历史系教授,又在北京大学兼课,主编《燕京学报》,并专心于古史研究。正是由于顾颉刚在燕京大学教书,顾廷龙才有可能就读燕京大学;也正是由于与顾颉刚的关系,顾诵芬全家才有可能离开苏州来到北平。

他们到北平的时候,正是顾颉刚名气最大的时候,他在多处任职,每天往返于城里城外。在北平的教授中,就他有自己的私家汽车,顾诵芬还乘坐过他的汽车。当时顾颉刚的父亲在杭州任县官,到北平来看他,顾颉刚安排父亲游览北平的名胜古迹。别人没空陪,而顾诵芬在上学,就请了假陪他,去了颐和园、玉泉山等地。

顾诵芬全家和叔婶(1935年)

那个时期,顾廷龙一家住在蒋家胡同3号院的西屋,顾颉刚住北屋。那是一个很大的院落,隔壁4号院住的是郭绍虞先生。父亲顾廷龙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是协助顾颉刚编纂一部名为《尚书文字合编》的著作。顾颉刚参与编写的《古史辨》多处引用《尚书》,而《尚书》又有多种版本需要考证,他将这项工作委托给顾廷龙完成。

儿时的顾诵芬对父亲的工作很有兴趣,他看到父亲把一种日本生产的用来做印刷纸型的棉纸放在一块玻璃板上,下面点灯,映出从各处搜集来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版本的《尚书》摄影照片等,一字字地描摹,然后送交制版工人刻成木版。刻成的木版堆满了整整一间大屋子。顾诵芬记得,父亲每天都在北屋工作到很晚。

顾诵芬与父母在颐和园

顾诵芬在北京工作期间,常去顾颉刚家。1956年,中央号召向科学进军,航空工业局(又称“四局”)领导安排顾诵芬自己找一位导师。由于顾颉刚当时在中国科学院工作,所以顾诵芬请顾颉刚代为推介。顾颉刚很认真,为他介绍了早年留学日本、曾在京城观象台任职的天文与气象学家王应伟先生。王应伟是顾颉刚的表叔,是著名光学专家王大珩的父亲,当时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室工作。他在数理方面很有造诣,子女很多,而且在学术和事业方面都很有成就。按照顾颉刚的指点,顾诵芬带了著名空气动力学家冯·卡门的一本著作《数学物理方法》到北京东城一个大院登门求教。王老先生听顾诵芬讲明来意,看了看他带去的书,笑笑说:“你就自己学吧”。

顾诵芬全家在燕京大学合影

在燕京附小西式教育中结交挚友

1935年9月,顾颉刚全家迁入城内枣林大院一号,成府寓所就由顾廷龙一家居住并代为照看。就在此时,顾诵芬进了燕京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燕京附小”)读一年级。

对于在燕京附小的生活,顾诵芬有着许多有趣的回忆。燕京附小的教育模式跟苏州不一样,同学也多,能常在一起玩。那时候,他们经常出去钓鱼,就在未名湖。钓鱼时,他们就在岸边上站着,看石头缝。“那鱼叫爬拉虎还是什么的,就趴在石头上,扁扁的,不在水里游。鱼钩不是买的,都是自己做的——拿别针弯一下,上了鱼饵以后很快就能钓起鱼,一般一个下午能钓起来两三条。”

那时候,燕京附小在燕京大学校园里,而今原来的房子都看不见了。那是土房子,一排大概有六间,四间是课室,两间是老师的休息室。未名湖附近有座水塔,从水塔那里上个坡后,很快就到燕京附小了。

学校建设得很差,就铺了一个小足球场。顾诵芬就在这里学会了踢小皮球,另外就是骑自行车。当时有好几个同学有小自行车,有一回他们把自行车脚撑支起来,让顾诵芬在上面骑,好像挺安全。谁知道骑着骑着,后边那个支架翘起来了,那自行车就向前走了。顾诵芬就这么学会了骑车,没摔过跤。那时,他读小学四年级了。

燕京大学教育系的学生会成员来燕京附小实习,给小学生上课,所以附属小学也有实验小学的性质,顾诵芬在这里开始接受西方的教育。小学时期,顾诵芬性格内向,但在学校里也结交了一些朋友,其中联系最多、交往时间最长的是后来成为美国航空复合材料专家的同班同学蔡为崙。

小诵芬学骑自行车

蔡为崙的父亲是燕京大学的总务长蔡一谔,很早就参加过反清革命活动。1939年顾诵芬随父亲去上海以后,跟燕京附小的其他同学完全没有了来往,但与蔡为崙差不多每个月会有一封信往来,两个小学生之间的通信一直持续到1941年“珍珠港事件”发生。1946年,当年小学的好友都已经面临考大学,蔡为崙又给顾诵芬来信,告诉他,自己从北平育英学校(今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毕业,暑假在美军的汽车修理厂工作,准备考燕京大学机械工程系。

全家在燕京大学适楼前合影

1948年,蔡为崙随父亲赴美,路过上海的时候给顾诵芬留了一封信,说他要去美国,之后就音信全无。蔡为崙于1952年获美国耶鲁大学工程学学士学位;1961年获该校工程学博士学位,曾担任美国空军材料研究所机械及表面相互作用部主任;1968年以后,一直担任美国华盛顿大学客座教授;1986年当选为全美机械工程师学会冬季年会会员。

而顾诵芬与蔡为崙再次取得联系时,已是1980年。那年,北京航空学院(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邀请蔡为崙来华讲课,在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601所)从事复合材料垂尾装机试飞的高级工程师陈宗联接到了听课通知。顾诵芬听闻后对陈宗联说,蔡为崙是他小学同学,请代致问候。

1980年9月,两人久别重逢。那一次,顾诵芬参加中国航空研究院(亦称“国防部第六研究院”),即六院回访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代表团去美国访问,对方出面接待的是NASA的一位负责人。顾诵芬向他提出想与蔡为崙通电话,对方莞尔一笑,说不用打电话了,他在你们访问的下一站等着你。

因为是由时任航空工业部副部长徐昌裕带领,NASA全程安排了专机接送,先从华盛顿特区到距其约200千米的兰利研究中心(Langley Research Center),然后到了著名的赖特-帕特森空军基地(Wright-Patterson AFB)。下飞机时,蔡为崙已经等在舷梯旁,手里拿着一张顾诵芬小时候的照片。在场的中美专家看到他们相认,均感慨不已。在美国空军基地的招待所,东道主为他们安排了一个住所,两间卧室,中间为客厅兼厨房。两人促膝长谈,彻夜未眠。

1987年,《复合材料学报》第3期刊出一条消息:“美国空军材料试验室非金属分部负责人、华盛顿大学教授、国际复合材料杂志主编蔡为崙博士(Dr. Stephen W. Tsai),受航空工业部601研究所之邀,同意担任本所复合材料研究和应用预研项目技术顾问。”

2000年以后,两人联系逐渐减少,但顾诵芬还是很关注蔡为崙的动向。2012年2月14日,时任美国副总统拜登和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美国国务院举行午宴,招待来访的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媒体报道,希拉里专门邀请了美国华裔名厨蔡明昊作为此次午宴的大厨。希拉里称,要特别表扬这位天才的厨师“施展中西合璧的烹调技术,奉献了一桌美味的午宴”。这位蔡明昊,就是蔡为崙的儿子。

顾诵芬在一次谈话中讲道:

习近平副主席去美国,希拉里设宴招待,有个大厨是蔡为崙的儿子,燕京的通讯上专门登了照片,是蔡为崙、他儿子与希拉里等4个人一起照的一张照片。他儿子很厉害,经常在美国电视台讲怎么做菜。蔡为崙是耶鲁大学毕业的,搞材料。他跟颜鸣皋院士是先后班的同学。蔡为崙的儿子也是耶鲁毕业的,毕业以后到法国去学厨艺,现在就是开饭店。

1985年,搞“八二工程”的时候我们去谈判都是在赖特-帕特森基地,那个基地是美国空军的研究院,蔡为崙在材料研究所。那次他就把中国代表团都请到他们家开的那个饭店去吃了一顿饭。他的夫人是学教育的,她的父亲也是燕京的。餐馆在市里边,很小的一个店面。那时都是自助餐,我们的人不怎么欣赏,但是陪我们的美国军人非常欣赏,大吃了一顿。

顾诵芬与母亲在燕京大学校园内

后来我去了他家里一次,因为外事规定不能一个人活动,我拉了黄昌默一起上他家,家很大,当时他给我演示了用透明板做的幻灯片。从计算机怎么打印,到怎么出图版那一套,他在地下室专门有一间房干这事,他给我介绍了一通。 5H/XzN0858YorzYD6HznB0AUvHa2iQv+xVMS9DfWhhTDEuzDEFimTlf9YbcgWAJ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