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低垂,刚上高中的小明,正急匆匆地推着生病的同学往医院急诊室赶。到了急诊室,小明不禁感叹:“哎呀,这急诊室门口的队伍可真长啊!”有咳嗽两周想开血常规检查的大叔,有血压不稳、在家自测血压150/90 mmHg的阿姨,有鼻塞、流鼻涕三天的20岁女生,有喝了酒的青年,有脸上过敏起皮疹一周想要来急诊输液的40岁大姐……大家都焦急地等待着。
小明一看这架势,心里直打鼓:“这得等到啥时候啊?同学的病可等不起啊!”小明站在队伍的最后面,手里紧握着医保卡,心里直犯嘀咕:“难道只能干等着吗?”他的眼中充满了迷茫和无助。他只能紧紧地抓住手中的医保卡,四处张望,试图找到一些线索。他不知道该做什么,该如何处理这种情况。
就在这时,一位护士看到小明焦急的神情和同学苍白的脸色,立刻走了过来。在得知小明的同学是胸痛后,她立刻启动了“绿色通道”,安排了一系列检查,测量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马上又带着他做了心电图。前面那个喝了酒的青年一看这阵势,开始嚷嚷道:“为啥我先来的不先给我看?你们后来的往后排!”但就在他准备发飙的时候,小明的同学突然倒下,呼吸、心搏都停了!这可把青年吓得不轻,赶紧闭上了嘴。幸亏一旁的急诊医生和志愿者立刻对同学进行了心肺复苏等抢救,同学很快被推进了抢救室,马上给予电除颤。后来,同学被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因为抢救及时,才得以在一周后康复出院了。但是每当想起那天同学就诊时的情景,小明还是心有余悸,要不是有护士的及时分诊和医生的专业抢救,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先救命,后治病。一句话来说,急诊室是救治急危重症、急性创伤的场所,抢救永远是第一位的。这也就意味着,急诊的诊疗顺序不会刻板地讲究先来后到,谁先治疗要根据疾病的轻重缓急来决定。因为一家医院的医疗资源是有限的,如果在你后面来的患者病情更危重,就会比你先治疗。
突发疾病就是那些突然发作、症状严重且需要立即医疗干预的疾病。比如心脏病发作、脑卒中、严重的过敏反应等。这些疾病来得快、危害大,可能在短时间内对生命造成威胁。所以我们要学会如何应对。
及时的急救措施可以稳定病情,防止病情恶化,而合理的医疗救治能最大限度地减轻病症,促进康复。因此,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提高急救意识和普及急救知识,大众可以更加冷静、理智地应对突发疾病。这不仅有助于保护自己的健康和安全,还能在关键时刻为他人提供有效的帮助。
到达医院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快速评估病情,一般由预检护士完成。这通常需要结合患者自己的描述、陪同人员的补充及医护人员的初步检查来判断。准确的病情评估能帮助医护人员迅速确定就诊科室,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
接下来,要遵循就诊流程,包括挂号、登记、分诊等步骤。虽然这些步骤看起来有点复杂,但都是为了确保患者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所以,患者和陪同人员要积极配合医院的工作人员,按照流程操作。
(1)在急诊情况下,医院会进行“急诊预检分诊”。预检分诊可以对急诊患者进行快速评估,并根据病情的急危重程度进行分级与分流。分诊级别按病情危急程度分为四级(表3-1)。
表3-1 急诊预检分诊分级
Ⅰ级是急危患者,需要立即救治,比如正在或即将发生生命危险的患者。
Ⅱ级是急重患者,评估和救治往往同时进行,如病情危重或迅速恶化的患者。
Ⅲ级是急症患者,需要在短时间内得到救治,比如存在潜在生命危险的患者。
Ⅳ级是亚急症或非急症患者,如症状轻微或慢性的患者。
(2)根据病情分级,将患者分到相对应的区域。
根据病情轻重缓急,患者会被分到相对应的区域进行救治。比如,Ⅰ级患者会进入复苏区抢救,Ⅱ级患者需要进入抢救区,Ⅲ级患者在优先诊疗区候诊,Ⅳ级患者则在普通候诊区等待(图3-1)。
图3-1 急诊预检分诊四级分诊流程图
Ⅰ级患者即刻就诊,评估与救治同时进行,需采取挽救生命的干预措施。配置急诊最大的优势资源,具备一切完备的抢救应急装备。复苏区一般临近分诊台或距离急诊入口较近位置,可为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和治疗争取时间。
Ⅱ级患者需要进入抢救区进行抢救、支持和诊疗。一般在10分钟内应诊,通常该类患者的评估和救治也是同时进行。
Ⅲ级患者在优先诊疗区进行候诊。此级别患者需在特定区域候诊,并安排优先就诊。
Ⅳ级患者在非急症区候诊。患者候诊时间相对长(2~4小时)。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孕妇、儿童、免疫缺陷者、有心肺基础疾病者、残疾人等)可适当安排提前就诊。
(3)配合初步检查。
在等待救治的过程中,患者可能需要进行一些初步检查,如心电图、血液检验、影像学检查等。这些检查是医院对患者进行全面诊断和治疗的重要环节。在检查过程中,患者要保持冷静、放松心态,并按照医护人员的指示进行相应的配合。同时,陪同人员也要给予患者必要的支持和鼓励。
总之,到达医院后,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操作,按照医院的流程进行就医。这样才能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
急诊预检分诊有两个重要原则:“以患者为中心”和“多方配合”,这就十分注重沟通的效果。
1)全面又快速地评估
急诊预检分诊的第一步就是充分评估。护士会用2~5分钟的时间,快速又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情。特别严重的患者,比如Ⅰ级、Ⅱ级的患者,要马上转到适合他们的科室进行治疗。评估的时候,护士会重点关注患者呼吸、循环和意识等方面,还要快速掌握患者的主要症状、生命体征等指标。评估的时候,要从最重的病开始排除,把可能致命的病放在最前面。评估的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怎么来的医院、客观指标、目前的主要问题、症状、体征、病史、检查结果、初步的分级等。虽然评估不是为了确诊,但如果时间允许,也可以做一些简单的检查和测试。
(1)患者和陪护人员的“小任务”。与医护人员沟通时,患者和陪护人员要尽可能清楚地描述症状,比如哪里疼、怎么疼、疼痛的程度、还有没有其他不舒服的地方。这样医护人员就能更快地判断病情,制订治疗方案。患者还可以提前准备好自己的病历和用药清单,这样可以让医生更加了解你的病情。
(2)别忘了说个人病史。个人病史对医护人员来说很重要,它能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和潜在风险,制订更合适的治疗方案。所以,患者要主动告诉医护人员自己的病史,比如以前得过什么病、对什么过敏、做过哪些手术等。
2)准确分级,不耽误治疗
准确定级是急诊预检分诊的关键。评估的目的是把患者分成不同的级别,然后按照“危重患者优先”的原则来治疗。分级的准确性很重要,它关系到急诊服务的质量和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分级标准要科学、高效,分诊的医护人员也要有足够的专业素质和水平。
3)明白治疗方案,积极配合
在治疗前,患者和家属要与医护人员充分沟通,了解治疗方案的目的、风险和预期效果。这样才能做出更明智的治疗决策,更好地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同时,医护人员也要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和担忧,确保患者充分了解治疗方案。
(1)心理准备。在接受医疗检查和治疗前,患者应当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这包括保持冷静、乐观的心态,以及对可能出现的不适感和风险有合理的预期。做好心理准备,患者可以更好地应对治疗过程中的挑战和困难,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和效果。
(2)身体准备。患者应根据医护人员的指示,进行相应的身体准备,包括穿着宽松舒适的衣服、避免进食特定食物或药物等。身体准备有助于确保检查和治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减少不必要的风险和并发症。
(3)了解治疗流程。了解治疗流程和可能的风险也是患者做出决策的基础。因此,患者应当在治疗前向医护人员咨询并了解治疗的具体步骤、预期效果及可能出现的风险。通过了解治疗流程,患者可以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和满意度。
(1)遵守医院规定。在医院期间,患者和陪护人员应当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探视时间、病房管理、禁止吸烟等。遵守医院规定有助于维护医院的正常秩序和患者的安全,促进治疗的顺利进行。
(2)配合治疗和护理。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工作,包括按时服药、定期检查、合理饮食等。通过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患者可以更快地康复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医护人员也应当给予患者必要的指导和支持,确保治疗和护理的有效性。
(3)注意个人卫生。个人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患者应当注意个人卫生,包括勤洗手、避免接触污染物等。此外,患者还应当注意保持病房的整洁和通风,减少细菌滋生和病毒传播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