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章
王羲之的生死考验

根据《世说新语》的记载,书圣王羲之曾经差点被人杀死,嫌疑人是东晋大将军王敦,他的伯父。

事情具体是这样的。

东晋太宁元年(公元323年)十月的一个黎明,王羲之从睡梦中醒来,他听到了一阵断断续续的声音,这声音忽高忽低,若隐若现,像是被风吹动的灯火。

他昨日晚宴上喝了太多酒,头重得抬不起来,直到清晨的风从窗户吹来,才稍微清醒一点。他睁开眼睛,环顾四周,意识到自己正在伯父王敦的大营中。

窗外是长江边上的军事重镇于湖(今安徽当涂),他能清晰地听到浩瀚的水波撞击江岸的钝响。已经十月份了,天气入秋,晨风凉飕飕的,挟着江水的潮湿。

耳边的声音逐渐清晰,他意识到刚才听到的声音正来自隔壁房间。

他先是听到了伯父王敦的声音。王敦如今是大将军,带兵五万屯驻于湖,距离京都建康(今江苏南京)不到一百公里。

他似乎有意压低了声音,以致王羲之听不清楚具体在说什么。再仔细听,有人在回应,音量更低,隐隐有点诡秘的意味,似乎是王敦的参军钱凤。

王羲之的心脏“怦怦”地跳了起来。

钱凤出身义兴钱氏,狡诈凶暴,善于揣测人主心思,被伯父王敦引为心腹。他知道王敦有不臣之心,屡次劝王敦谋逆。去年王敦第一次发兵建康,就有他的策划。王羲之的族人谈到他时,多鄙夷切齿。

王羲之现在与他们只隔着一道帘子,两人的声音越来越清楚。他的心脏也越跳越快,以至于最后像是鼓声大作,他甚至担心被帘子后面的两人听到。他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伯父王敦准备再次挥兵建康!

《世说新语》记载了这个惊心动魄的场景,说当时的王敦、钱凤两人 “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

两人都忘了王羲之在隔壁,于是开始筹划再次谋逆的细节。

就在去年初,王敦从武昌(今湖北鄂州)第一次举兵,攻向京都建康,控制了朝廷。他原本有意取代司马氏的统治,但遭到了王导的坚决反对。王敦选择了妥协,在将皇帝司马睿身边的支持者大多杀掉后,带兵退回了武昌。

今年四月,王敦又带兵离开武昌,向东进发。不过他没有直接进军建康,而是在两地之间的于湖暂时停了下来,而且一停就是半年之久。

没人知道王敦在想些什么。

既然已经发兵,为何不直击京都?朝野上下都在惴惴不安中揣测:或许他是在等新登基的皇帝主动退位?或许他还没有下定以武力逼宫的最后决心?

但大军孤悬在外,日久生变,王敦要么继续东下,要么退回武昌,不可能一直保持不动。

大家都在等待这只鞋子最后落下的那一声脆响。

王羲之没有想到的是,竟然是他最先听到了这声响动。

如今看来,伯父王敦下定了决心,准备继续东下。王羲之甚至应该还听到了他们谋划的细节,比如粮草的筹备,进军的路线,或者是进入建康后,对皇帝以及朝中大臣的人事安排。

但此时的王羲之没时间为整个东晋王朝的未来担忧,他首先得为自己的性命着想。

《世说新语》说: 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

王羲之知道自己听到这番话,就再没机会活下去了。

根据历史记载,王敦很喜欢堂侄王羲之,“甚爱之,恒置帐中眠”,非常喜欢他,晚上也让他睡在自己帐中。正因如此,王羲之才有机会听到他的谋逆计划。

但事关造反,王羲之再为王敦所喜,王敦也会想要杀掉他。

这在他们琅邪王氏是有传统的。

去年第一次造反成功后,王羲之的亲叔叔王彬曾当面斥责王敦,说他“杀戮忠良,图为不轨,祸及门户”。

王敦大怒,厉声道:不要以为咱们是一家人,我就不能杀你!

伯父王导当时也在场,不敢劝阻王敦,只好让王彬下跪道歉。

王彬不服,说:我脚痛,跪不得。

王敦更怒,威胁说: 脚痛孰若颈痛

脚痛和脖子痛哪个更厉害呢?

王彬终究没有道歉。

王敦暂时放过了他,将其发配到江州的豫章做太守。

但另一个叔叔王棱就没那么幸运了。

王敦第一次叛乱前,王棱就曾苦苦劝谏,王敦怒,安排人将其刺死。这件事在家族中没人敢提,但朝堂和民间都有风声。据说因为王棱坚决反对王敦造反,王敦就离间王棱和一个叫作王如的悍将。

王如本是叛贼,桀骜残忍,受到王敦暗示后,在一次酒宴中假意舞剑,将王棱刺死。王敦听到这个消息后,假装大惊,将王如抓住,杀死灭口。

这就是伯父王敦的为人。

曾有人评价他说: 若不噬人,亦当为人所噬

不是他杀人,就是他被人所杀。

就王羲之所知,伯父王敦还杀过家族中的另一个人,远房伯父王澄。

他所在的,是一个充斥着杀戮和阴谋的家族。

《世说新语》记载说,当王羲之从梦中醒来,意识到自己陷入杀身之祸的时候,与他只有一帐之隔的王敦和钱凤也很快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敦论事造半,方意右军未起,相语大惊曰:不得不除之

王敦与钱凤两人正讨论得热火朝天,突然意识到隔壁还睡着一个王羲之。在这种情况下,王敦不会是一个顾念亲情、犹豫不决的人。

他抽出刀,轻轻地拨开帐子:但凡侄子醒着,就一定要将其斩杀。

但眼前的一幕让他停住了。

王羲之四仰八叉地睡在床上,鼾声大作。更主要的是,枕头上都是呕吐物。

看来他昨晚确实喝得太多,吐成这个样子都还没醒来。

那他应该没有听到我们的对话。

王羲之由此“得全”,躲过一劫。

王敦不知道的是,当王羲之意识到自己祸到临头时,绝境之中生出一计:将手指伸入喉咙,进行催吐,搞得蓬头垢面,满脸污秽,再装作沉睡不醒的样子。

王敦退出后,王羲之应该继续假睡了一会儿,然后起床,找了一个理由向伯父辞行。伯父既然已经决定再次发兵,他继续留在营中,就是为虎作伥,成了谋逆之徒。更重要的是,伯父的谋逆会将他们的家族再次推上风口浪尖,有家破人亡、毁宗灭族的危险。

他必须赶回京都,向家中长辈,尤其是官居司徒的伯父王导报告此事。此时此刻,也只有王导能够拯救这个家族,甚至是整个王朝。

不过历史的记载到了此处发生了分岔。根据《世说新语》的说法,经历这一段凶险的是王羲之。而在更为严肃的《晋书》和《晋中兴书》中,发现王敦谋逆的主人公却是王羲之的堂兄王允之,琅邪王氏家族中的另一个杰出子弟。

琅邪王氏家族鼎盛,枝叶繁茂,为了不在他们庞大的家族网络中迷路,我们先画一个简单的家族谱系图。

根据这张图,我们知道王允之是王羲之的堂兄弟。两人年龄相当,都在公元303年出生,在撞破伯父的密谋时,刚刚二十岁。两兄弟都以机警著称,都得到了伯父王敦的喜爱。

或许正是因此,后代史家在记载此事时,出现了张冠李戴的误会。

根据官修史书《晋书》记载,王允之也像王羲之一样,通过催吐自污,骗过了伯父王敦。而且《晋书》还记载了他向王敦辞行的细节: 时父舒始拜廷尉,允之求还定省

王允之告诉伯父王敦,因为父亲王舒刚刚被授予廷尉的要职,他要回到京都省亲。

这是一个合理的要求,王敦没有怀疑,故放他回都。

学者余嘉锡先生在考证此事时,也认为主人公当是王允之。《晋书》的记载细节更多,且与当时王舒受职相互印证,所以我们也选择此说。

得到王敦许可后,王允之一刻也不敢耽误,朝着京都奔去。

他需要尽快见到伯父王导,越快越好。 eHjgm6F5XVK2/JgLpzIZF4W5eMo40C5tnok7f+b2IpMZyPqNOGRSnEJCF4SHuzO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