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关指津】
江河要想长流不息,就得水源充沛!作文的“活水”要想“长流不断”,就得观察大千世界——广袤的自然与缤纷的社会。写作实践证明:观察是智力的门户,它既能为想象、联想的飞动蓄足“能量”,也能为拓展思维的广阔性提供“材源”。散文家杨朔在《香山红叶》中写道:
路边的红树叶子还没红,所以我们都没注意。我走过去摘下一片,叶子是圆的,只有叶脉上微微透出点红意。
大家想想,“叶脉”显眼吗?“微微”容易发现吗?“透出点红意”需要怎样的眼力才能看清?假若作家整日宅于家中,足不涉香山;即使去了,对香山的物象也视而不见,或浮光掠影,怎能有如此生花妙笔呢?
因此,同学们要想获得作文的源头活水,使之永不断流,要想使想象、联想扎根沃土,茁壮生长,要想把文章写得生动诱人,赢在考场,就要学会观察大千世界,借以向广袤的自然和缤纷的社会搜聚素材宝石。
或问:怎样学会观察大千世界?教引两个诀窍,让不尽“材源”滚滚来 。
诀窍一:观察“三要”做导游。 出行游玩,有了导游,游玩质量就高。观察自然与社会,若能让观察“要领”做导游,收效就非同一般。须知,世间万物,皆有形神。设若同学们漫无目的地眼观、耳听、鼻嗅、舌尝等,印象就不会太深,收获就不会太大;只有在观察“三要”(三个要领)的导游下,才能细察万物之形,品味万物之神,领略万物之美。
一要准确细致透彻。 鲁迅先生曾强调:“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鲁迅全集补遗续编》)比如人们高兴时会笑,伤心时会哭,这是人之常情;但有时也有例外,悲痛至深常无眼泪,欢乐至极则热泪盈眶。就说“笑”吧,也有各种各样:捧腹大笑,莞尔一笑,掩口而笑,表示友好亲切的微笑,表示敌意轻蔑的冷笑……若是走马观花,扫视而过,就无法洞悉其细微,也不可能抓住其特点。优秀作者的共识是:作文要写得真实、具体、深刻,观察就必须准确、细致、透彻。拈取一例:
沉默,寂静。听得见寒风掠过雪地扬起的烟雾般的雪粒的沙沙声,听得见沟底水在冰下流动的汩汩声,听得见不远的地方野狗们为争吃死尸的嗷嗷声,也听得见四面村落里雄鸡报晓的喔喔声……(《夜行》)
作者采用铺排手法,从听觉的角度,精心选取“沙沙”“汩汩”“嗷嗷”“喔喔”这样一组拟声叠词,惟妙惟肖地摹写出旷野黎明“沉默,寂静”的具体情景,读之有身临其境、天籁盈耳之感;以动衬静,更显其静。
二要抓住事物特征。 不论是事物抑或人物,都有各自的特征。观察时就要善于抓住人、事、景、物的特征,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出美来”(法国艺术家罗丹语)。只有观察时抓住了事物的特征,作文时才能写出新意,而不至于拾人牙慧。举例如下:
月亮,有时像弯钩,能勾起我金色的梦;有时像小船,仿佛能划着它在水中荡漾;有时像半个西瓜,让我垂涎欲滴,张嘴品尝。真奇怪,月亮的弯儿有时在右边,宛如屈身斜躺的淑女;有时在左边,俨然俯身打拱的雅士。遇到云多,月亮还会在云里穿行,和人们捉迷藏!举首凝望娟娟素月,我像真的看见了月亮中的桂花树,桂花树下的吴刚和玉兔。(《明月何曾是两乡》)
作者以新奇的联想、想象,把月亮的不同形态逼真、形象、立体地再现出来,贴切生动的博喻,富有亲切感的拟人,使得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足以勾起读者丰富的遐想。由此可见,只要耐心细致地观察生活,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就能写出“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文字来。
三要伴随思考体验。 古人云:“观朱霞,悟其明丽;观白云,悟其卷舒;观山岳,悟其灵奇;观河海,悟其浩瀚,则俯仰间皆文章也。”(清·王永彬《围炉夜话》)这里的“悟”,即开动脑筋思考,调动心灵体验,于大千世界中融入大千认识。它启示我们:只有观察时伴随思考体验即“悟”,才能从声音中看出色彩,从画面中听出声音,从香气中品出甘甜,从冷暖中觉出软硬;才能从自然万物中“悟”出生活的真谛,写出脍炙人口的美文。请领略范例:
北方的孩子是那么盼望下雪,雪来了,沙沙地响,好像在和你说悄悄话儿。大雪过后,丘山,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天地间白茫茫连成一片,而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柏上,则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漂亮极了。天地之间一片银装素裹,觉得有说不出的纯洁;这漫天的大雪,连梦里都不曾见过,美得让你无法形容刻画!来到大街上,积雪足有半尺深,几位玩伴,早已在空地上堆雪人了。那雪人浑圆的身子,硕大的脑袋,笑眯眯的,显得雍容富态;眼睛是两个玻璃球,鼻子是个冻胡萝卜,嘴巴是个红辣椒,拔掉把儿,插进去,只露红红的一圈,中间还有籽儿,真像牙。(《最爱不过北国冬》)
作者描述北方冬天雪景的美丽、纯洁、壮观:写雪来时“沙沙地响”,这便为雪景增添了“声”;而刻画雪人的“玻璃球”眼睛、“胡萝卜”鼻子、“红辣椒”嘴巴,这又为雪景增添了“色”;作者妙笔绘景,有声有色,动静映衬,给人以临其境而睹其景之感。文章把描述、抒情、议论有机结合,将观察、体验、思考熔为一炉,表达了对北国之冬的深深爱恋之情。
诀窍二:打好“五觉”组合拳。 成就高档作文,要有足够的素材。素材的“源头活水”来自哪里?来自同学们对多棱镜似的大自然和万花筒似的社会生活的观察。观察离不开什么?离不开同学们的“五觉”。俗云:“‘五觉’灵敏,笔下有神;‘五觉’失灵,文如枯井。”因此,打好“五觉”组合拳,既能使所遇写作困难变得容易,又能让写作艰辛化为乐趣,还能确保作文的“材源”用之不竭。
第一拳:让眼睛能观六路。 拭亮自己的视觉,让眼睛能观六路,观察质量就高。我们每天一睁开眼,从朝至夕,由此及彼,小到蝼蚁蚊蝇,大到山海日月;鸟兽虫鱼的活动,人物外貌行为的变化;古今中外的书本知识,天上地下的沧桑巨变;自然现象、社会风习、家庭状况、校园情景……都会扑入视野,尽收眼底,形成影像;有心的同学便会对这些素材进行遴选、凝缩,记在本上,铭于心间,以备作文之用。请欣赏《故乡老井》中的片段:
移民城市,住进高楼,环境条件虽说今非昔比,但每每喝到那带有漂白粉味的自来水,心中不免有种失落;我多么怀念老屋中的那口老井,怀念那清凉甘甜的井水……我径直走入院中,出现在我眼前的是一片荒芜景象:院子西边的垣墙已经坍圮,地上散乱着一大堆泥土,杂草在土堆上疯长,有些还高过人头;东边的垣墙上爬满了无名藤蔓,些许枯草贴挂在墙头;老井那半圆的井口爬满青苔;从井口望下去,井中亦长满蕨类植物,硕大的叶片掩蔽井口,看不到井水。一种凄凉与感伤,油然袭上心头。
作者立足于老屋院中,充分调动视觉功能,兼以感觉体验,将老屋院中的荒芜景象一一呈现在人们眼前:坍圮的垣墙,散乱的土堆,疯长的杂草,贴挂墙头的枯草,爬满井口的青苔,掩蔽井口的硕大叶片。作者以怀旧之情探访老屋老井,以性灵之笔描写老屋老井的荒芜景象,以“清水出芙蓉”般的语言吟唱出一曲老屋老井挽歌。读之,确有“一种凄凉与感伤,油然袭上心头”。
不过,训练视觉观察,要遵循合理顺序:或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或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或从左至右,或从右至左;等等。范例如下:
湘西边城,未曾踏足,却已美得让人爱上。那悠悠流淌的河水,碧溪嘴上的高塔,罗卜溪的橘子园,枫木坳的大祠堂,沿河错落有致的吊脚楼,目光所及,无不显得古朴、静默、唯美。那圆脸长身的翠翠,梳着乌亮的辫子,穿着绣花布鞋,风一样地轻轻走过;清澈的河流上依然有龙舟竞赛,夕阳残照的水面,惊慌乱叫扑水而散的鸭群里,露出二佬溜光的脊背。此景此物,一经沈从文笔下流出,便铺展为一幅田园牧歌似的画卷。(《心城》)
作者先绘景——俯视“河水”,仰视“高塔”,平视“橘子园”“大祠堂”“吊脚楼”;继而写人——由河岸的翠翠,写到河面的二佬。作者观察有序,描述不紊,想象有致,感受真切,不仅再现了凤凰小镇的“古朴、静默、唯美”之景,而且表达了对边城这座“心城”的喜爱、赞美、向往之情。
第二拳:让耳朵能听八方。 叫醒自己的听觉,让耳朵能听八方,观察效果倍增。无论白昼,抑或夜晚,我们几乎时刻都会听到天籁之声,人间之音——莺啼,蛙鸣,山泉呜咽,枝叶窸窣;欢歌,朗读,大呼小叫,低声抽泣……当八方来音声声入耳之后,心细的同学便对其进行比较、分析:高低快慢如何,长短强弱怎样,表现出何种情感等,然后笔记于本,牢记不忘。范例如下:
海自己醒了,喘着气,转侧着,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抹着眼睛。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它狠狠地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它一刻比一刻兴奋,一刻比一刻用劲。岩石也仿佛渐渐战栗,发出抵抗的嗥叫,击碎了海的鳞甲,片片飞散。海终于愤怒了。它咆哮着,猛烈地冲向岸边袭击过来,冲进了岩石的罅隙里,又拨剌着岩石的壁垒。音响就越大了。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鲁彦《听潮》)
作者以敏锐的观察力、扣人心弦的笔触,把大海涨潮时的音响描摹得声犹在耳。先是海潮“嗥叫”着、“咆哮”着、横冲直撞,“拨剌”着岩壁;继而是“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一连串比喻,让读者如同欣赏一首惊心动魄的战斗进行曲,从而彰显出大海的壮观气势。作者听中有观,观中有听,以画托音,以音显画,生动逼真,让人有亲临海滨之感。
第三拳:让鼻子能嗅四气。 灵敏自己的嗅觉,让嗅觉能闻庭兰之香、鲍鱼之臭、牛羊之腥、狐狸之臊。我们可以从香气、臭气、腥气、臊气中闻出不同事物的本质特点,从雅气、土气、书香气、迂腐气中嗅出不同人的个性气质;可以将每日嗅到的酒味、奶味、饭菜味、花草味等输入大脑,借此表达褒贬肯否之态度,抒发爱憎喜恶之情感。例如,《生活本百味》中的一段:
生活之中,气味无所不在:或芳香沁人心脾,或恶臭令人掩鼻,或腥臊使人作呕。气味不同,结果有别:花坛清芬,讨人喜爱,诱人亲近;作坊腥臊,遭人嫌弃,促人远离。贪心与否,人生迥异:有人清心寡欲,淡泊名利,绝不沾染铜臭之气,赢得世人肯赞;有人唯钱是瞻,视钱如命,被金钱散发的“气味”熏得理智尽丧,锒铛入狱,遭到众人唾弃。
在作者笔下,气味“无所不在”:芳香、恶臭、腥臊、铜臭。不同的气味,决定着人们喜爱或厌弃的态度,也决定了人们受赞肯或遭唾弃的人生。
第四拳:让口舌能品五味。 升级自己的味觉,让口舌能品尝出食物中的甜、酸、苦、辣、咸,并将这些信息传递于大脑之中。有些滋味标志着不同地方的饮食特色,像舌尖上的中国文化,就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分;有些滋味起到修饰评价人或事物的作用,像“甜蜜的事业”“辛辣的文笔”“苦不堪言的网暴”“酸气弥漫的书虫”等。如果能将这些有关味觉的文字笔录脑记下来,用它们描述人、事、物、景,定能增加文章别样的情趣。示例如下:
品茗,讲究的是一个静心。小啜一口,含在口中,有点涩涩的;缓缓咽下,当茶水渗入喉咙,一股清香甜丝的味道便直沁心肺;不知不觉地,你已融入其中。品茗行家说:喝茶也会醉人。看来,此话并非言过其实。(《悟茶道》)
作者品茗,既品出了“涩涩”“清香甜丝”等茶水味道,又品出了“静心”“直沁心肺”“醉人”等生活感悟;写的是品茗,启迪的却是人生。
第五拳:让体肤能感万物。 扩宽自己的肤觉(触觉)——柳条之柔、花草之嫩、眼光之犀利、面孔之冷傲……通过肤觉(触觉)概括出物的质地与人的外貌神情;文人笔下的春温、秋燥、夏热、冬寒,由肤觉揭示了一年四季的主要特征;“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从肤觉的角度描述了春风的温暖和煦。肤觉往往能触动情思,引发形象思维,同学们只要能让肤觉去感知万物,就定然能写出文情并茂的佳作。请看《给心灵放个假》中的一段:
闭上眼,用手轻抚着绒抱枕,仿佛在亲吻着一只小动物,感受到它微弱的呼吸和生命的颤动。如此细腻、柔软、舒适的触感,传递到心间,便生出甜美惬意的涟漪,禁不住想和它一起沉醉在梦幻般的世界里。
这段生活气息浓郁的文字,描述了作者“轻抚着绒抱枕”的肤觉感受——“细腻、柔软、舒适”,抒发自己“甜美惬意”“沉醉”其中的情怀,引领读者一窥作者生活中精彩诱人的一幕。
综之,对于自然四季的交替变化,对于街头巷尾的凡人琐事,对于家庭校园的酸甜苦辣,只要我们善于用眼睛去发现,用耳朵去倾听,用鼻子去嗅闻,用口舌去品味,用体肤去感触,用心灵去细察,用大脑去思考,把自然、社会、生活的清泉时时注入心田,作文的“材源”还愁断流吗 ?
【金题必练】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奇黄山,险华山,雄泰山;辽阔的大海,奔腾的长江,雄浑的黄河;气势恢宏的故宫,精巧雅致的苏州园林,肃穆庄严的孔府孔庙;我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难以计数。 游学时,你到过哪些网红打卡地游览 ?哪一处给你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请就此写一篇记叙文。有场景,有寄情;不少于800字。
【命题把脉】
命题限定为“ 记叙文 ”。从材料和要求来看,适合写 游记 。 游记的“三要素”是什么?即“游踪、景观、感受” 。因此,作文时要注意下面几点。
①设定线索串“游踪”。 写记叙文如同串珠,没有一根线索将其中各个材料串联起来,这篇文章就会支离破碎,杂乱无章。写游记亦如此,一定要设定一条合理的线索把游踪即诸多景物、场景串联起来,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②分清详略写“景观”。 游记虽然是对游览过程的记录,但不宜眉毛胡子一把抓。游记中,重要的行程,有特色的景观,对表现主题有重要作用的事物等,都要详加描写,其他的则应一笔带过,或者干脆略去不写。如此写出的游记,才会主次分明,详略适宜,主题突出。
③明确主体写“感受”。 写游记,要点明谁在游,要不失时机地抒写游者的独特感受;假如缺少了游人及其感受,就与说明文和写景文差不多了。
④选用方法出“佳作”。 游记的表达方式,当以记叙描写为主,兼以议论抒情;游记的描述角度,可调动“五觉”,正侧穿插;力求写出一篇“有场景,有寄情”,有层次感的高档游记来。
【学霸范文】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的豪迈词句,仿佛超越时空,时时从井冈山传来。今天,它感召着我们这些游学者踏上这片红色打卡圣地,来接受一次革命先辈奋斗献身精神的洗礼。
几辆大巴从吉安启程,在无边的青葱中,跃岗过桥,带着我们的企盼和崇敬,直奔井冈山。忽然,一座极富动感的旗状雕塑拔地而起,屹立在两山夹峙的路边,其颜色鲜红,在万绿丛中分外醒目。上镌红军总司令朱德的巨幅题字“天下第一山”。同学们一起兴奋地叫道:井冈山到了!导学老师让关上空调,打开车窗。她说,一进山,就用不着空调喽。果然,山风徐来,清爽宜人,暑热全消。原来井冈山7月份的平均气温才24℃,是避暑度假的极佳去处。
大巴时而盘山而上,时而穿林而过,而清冽的溪水却始终与我们欢歌相伴。山势渐渐高峻起来,井冈山妩媚中显出威严。到达井冈山的中心茨坪镇时,已是暮色降临,真没想到映入眼帘的竟是一座整洁幽美的花园城市。四周山峦如黛,镇内树影婆娑,绚丽的灯光勾画出小城清秀迷人的风姿。
未到井冈山,先知黄洋界。“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大概正是由于毛主席他老人家的著名词句,才使黄洋界名扬天下吧!我们到达黄洋界哨口时,明丽的朝阳正沐浴着群山。黄洋界是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海拔1400米,险峻雄伟,易守难攻。1928年8月,红军曾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打垮了4个团敌人的进攻。至今这里还保留着红军的工事、战壕和营房。站在哨口,极目远眺,山下送来阵阵苍翠,胸中涌起澎湃激情。
五龙瀑布,名闻天下。身临此境,我们才真切地感受到无法抗拒的大自然的魔力。谁都难以相信,距井冈山中心区茨坪仅7公里的地方,居然有如此迷人的山水风光。只见奔腾的溪水,犹如一条银龙从山间呼啸而出,冲下陡然中断的河床,挟风带势,跌入约70米落差的龙潭,飞珠溅玉,激起一片轰鸣。潭水碧绿清澈,深不可测。溪水荡溢出龙潭,在山石的罅隙间左冲右突,然后跌入第二个水潭。如此下跌5次,形成少有的“五叠泉”。瀑布四周山势陡峭,苍藤间,古树下,岩洞里,布满青苔,渗透着涓涓细流。石磴、扶栏从山顶盘旋到潭边,游人尽可与山水相亲近。一处峭壁上镂刻着董必武同志的两行诗句:“四面重峦障,五溪曲水萦。”游人到此,大有流连忘归之意。
红军小道,蜿蜒在林木茂盛的崇山峻岭中,是当年井冈山军民为运送粮食和枪支弹药,披荆斩棘,踏出的一条羊肠小道。游学的队伍仿佛一条蜿蜒的曲线,穿行于红军走过的小道,听着导学老师娓娓道来的朱德扁担的故事,我们似乎回到了昔日红军峥嵘的岁月。这条小道漫长曲折,起伏不平,虽铺了石块,陡峭处也修了台阶,比当时的红军小道拓宽了不少,好走了许多,但有的地方在悬崖峭壁上不足两米宽,稍有不慎,就会坠入万丈深谷;有的地方须弯腰俯身行走,头一抬,就可能碰到山崖。我们提心吊胆、小心翼翼,虽轻装而行,走走歇歇,但个个气喘吁吁、汗流浃背,花了一个多小时,才走回来。大家不由得感叹,我们在晴天丽日里徒步走,就疲惫不堪,战争年代,井冈山军民却更多地要在雨雪天或夜黑时挑着上百斤的粮食或弹药上山,该是何等艰难!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九十六年,弹指一挥间,我们伟大的祖国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导航下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她以繁荣富强的姿态傲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而今,我们正见证着先辈们用宝贵的鲜血生命换来的幸福安逸,但更有信心,挺膺担当,创造一个中国式的现代化让后人见证!
离开井冈山时,我们禁不住频频回望这片苍翠欲滴的竹林,这片红色游览打卡地,默念道:别了,井冈山;别了,神圣的革命摇篮!
【法眼赏鉴】
这篇像模像样的游记,“三要素”——“游踪、景观、感受”,一应俱全。
文章以游踪为线索,串联起众多材料,运用“移步换景”之法,一路信步走去,一路“摄录”镜头,内容厚实,游踪清晰,形散神聚;善于剪材用料,描述详略适宜,重点写了黄洋界、五龙瀑、红军小道等著名景观,对其他景物或精彩点染,或一笔带过,既有面的交代,又有点的凸显;耳目兼用,视听穿插,用生动形象的场景描述给读者以视觉享受,用抒情议论给读者以情的感染与理的启迪。文思沛然,笔路酣畅,诵读本文,激情难抑。
行文善于渗透人文精神,丰富文章内蕴。开头用毛泽东主席的著名词句点明游记的中心,接着用其另一词句引出黄洋界的描述,最后援引其“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生发议论抒情;其间还穿插了朱德扁担的故事、董必武的题字等;让读者在领略井冈山自然景观之美的同时,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