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关指津】
同学们,你知道写作文最需严防的是什么吗?那就是偏题、跑题!考场上,一旦偏题、跑题,定然“一失足成千古恨”!高考跟踪调查显示,导致作文偏题、跑题的主要原因,大概有三点:
1.对材料的主旨把握不准,或未紧扣关键词、关键句构思作文;
2.马虎草率,粗枝大叶,错把“规定动作”当成了“自选动作”;
3.不懂技巧策略,缺少对写作过程的有效监控,行文中途走偏。
有鉴于此,同学们要想自己的文章在高考中锁定一类高分,就要成功化解这些走偏、跑题之“风险”,就要富有智性地给作文“上保险”。或问怎样给作文“上保险”?
计策一:审题——“五个细心斟酌”。 现在的作文命题,可谓花样迭出,形式不拘一格。有全命题式,也有半命题式;有标题式命题,也有材料式命题;有单一概念题目,也有关系概念题目。但是,不管怎样命题,都有命题人的意图。作文时,首先要过好“审题”这道关,因为只有理解了材料,弄清了题意,把准了命题意图,才能写出“保险”作文。审题,请同学们务必落实好“五个细心斟酌”。
1.细心斟酌材料。 命题所给的材料,或用于引出话题,或用于引出标题,或用于考生联系实际、触发感想;这就意味着材料与话题、标题、感想之间有着密切关系。 审题时,同学们就要对所给材料细心斟酌咀嚼一番,紧紧抓住材料的核心要义,尤其是关键性词句;因为这些往往就是命题者“下达指令”的最主要信息,是命题人的意图所在,抓住了这些,就等于牵住了材料的“牛鼻子” 。请看下面一道作文命题: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一首小诗。苔花终日生活在阳光难以照到的地方,但它仍坚强地绽放;苔花如米粒般渺小,但它却要像花中之王牡丹一样盛开。
请以“从苔花说开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述有条理;语言通畅,书写清晰,卷面整洁。
面对这样的命题,怎样细心斟酌呢?同学们可从所给标题入手进行推敲。
既然是“从苔花说开去”,可见,“苔花”实为“引线”,考生须由“苔花”生发联想和思考,引出“生活实际”的“炸药包”,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文体特点显然是议论文中的“读后感” (或曰“任务驱动式作文”)。
作为“引线”的“苔花”有何特点呢?材料中有两处关键句:
①终日生活在阳光难以照到的地方,但它仍坚强地绽放;
②苔花如米粒般渺小,但它却要像花中之王牡丹一样盛开。
这就形象地暗示考生,作文须由“苔花”联想到“苔花一样的人”:句①中的“终日生活在阳光难以照到的地方”,则隐喻人生的逆境、困境、僻远之境等;句②“苔花如米粒般渺小”,则隐喻人生的卑微、渺小、平凡、普通等。基于这番推敲斟酌,本次作文联想感悟的方向应为:
古往今来,很多人与“苔花”相似,他们身处困境(逆境、偏远之境),虽卑微(渺小、平凡、普通),但从不自暴自弃、妄自菲薄,仍然积极进取,拼搏奋斗,从平凡走向了卓越。
2.细心斟酌“提示”。 近些年的作文,都有一段 提示性 的文字,它往往在“要求”或话题、标题的前面,有时散见于材料中。考生一定要注意这些“ 提示语 ”中透露出来的信息,并加以巧妙利用。如此,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准确地理解“要求”或话题、标题,从而写出“ 切合题意 ”的作文来。例如,下面一道高考京卷作文命题,其“提示语”则是师生各自的见解。
鹿特丹世乒赛结束后,师生们一起议论:
生甲:太好了,中国队又包揽了全部冠军,这叫实至名归;竞技体育就得靠实力说话。
生乙:我更愿意看见外国选手成功挑战中国名将,一个国家长期垄断某项体育比赛的金牌,其实并不利于该项目的发展。
生丙:有人主张中国队应让出一两枚金牌,我不赞成;如果故意输球,就有违公平竞赛原则和奥林匹克精神。
老师:同学们说的都有一定道理,有些道理不仅体现在乒乓球运动上,也适用于其他社会生活领域。
其中,生甲认为包揽全部冠军靠的是竞技实力;生乙认为项目垄断会制约体育发展;生丙认为打假球、让金牌有违体育精神;老师则表示:同学们的观点都很好,不但世乒赛是这样,其他社会生活亦如此。这些“提示语”,既在启发考生,对世乒赛中国队包揽全部金牌这件事,从不同角度来看,理解和思考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考生一要见仁见智;二要由“体育竞技”走向“其他社会生活领域”;三要写成议论文,最好是“读后感” 。
3.细心斟酌“话题”或标题。 在诸多材料作文中,命题人常常要提供给考生一个话题或标题。
我们只有细心斟酌所给话题或标题的内涵和外延,把准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才算拿到了准确理解话题意涵或标题含义的“钥匙”。例如,“自制力与个人发展”这道作文题目,它是由两个短语“自制力”与“个人发展”构成的。见到这样的题目,同学们要立足于“双面互审”,以议论文的“三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开道,揭开两概念之间的关系面纱,有序打开写作思路。
先就“自制力”发问思考:什么是“自制力”?为何要有“自制力”?怎样才能拥有“自制力”?没有“自制力”行不行?“自制力”与“任性”“放纵”等有何关系?“自制力”对“个人发展”具有怎样的作用?
再就“个人发展”设问思考:怎样才能获得“个人发展”?“个人发展”与“自制力”之间是何关系?“个人发展”能不能离开“自制力”?
有了这样一番以“问”促“思”的审读,立意就不会走偏,行文就会在“中轴线”上推进,文章就具备了进入“一类高分”的大前提。
4.细心斟酌褒贬倾向。 材料中关键语句本身的感情色彩,往往是命题者感情色彩的折射。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斟酌关键语句的感情色彩,来把握命题者的褒贬倾向 。兹拈取如下一道作文命题:
在公园散步或树荫下小憩,我们有时会看见园丁们手握大剪,在专心致志地修剪冬青树。他们把那些旁逸斜出或一个劲向上蹿的冬青剪去,使冬青树带显得平平整整,给人一种整齐的美感。
这个材料的褒贬倾向是十分明显的,即欣赏修剪后的冬青的整齐美。据此,考生谈论“要克服不良的现象(思想)”“集体需要纪律”“整齐是一种美”等,就合于材料的褒贬倾向,写出的作文就切合题意。但是,有些同学提出“不要压制人才”“要自由”“要人权”等观点,显然未能把准核心材料的褒贬倾向,也就违背了命题意图,照此作文,自然就偏离题意了。
5.细心斟酌陈述主体。 一则材料可能涉及许多对象,如果“两眼游走”,不会“定睛细察”,抓不住主要对象,就会走偏离题; 只有“寻寻觅觅”,细思密想,找准了诸多对象中的“陈述主体”,才能把准材料的重点,写出紧切题意的文章 。例如,下列一道作文命题材料:
山坡上有一巨树的残干,据说,它的存在已有400多年了;当初,它只是一株树苗,在漫长的生命过程中,曾被闪电击中14次,经过了无数次的山崩和风雨的摧残,然而,它顽强地生长为一棵大树。可是,后来飞来一群甲虫,开始由树皮往里吃;它们虽微小却不停地攻击,渐渐摧毁了大树的内在力量。它终于毁在一群人类可以用两个手指捏碎的甲虫面前。
这是一个寓言性材料,其寓意深刻,但干扰因素也很多,容易在审题立意中出现偏差。通过审析可知,材料是把“大树”放在两种情况中对比的:
一是成材前,虽遭闪电、山崩和风雨的巨大摧残,仍顽强成材;
一是成材后,竟然在一群微小甲虫的不停地攻击下,毁灭了。
“陈述主体”显然是“大树” 。因此,立意应为“成绩面前不骄傲”“要防微杜渐”“要消除不良因素”“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而有的考生把着眼点放在甲虫上,放在大树的成长上,立意为“要锲而不舍”“团结就是力量”“逆境出人才”等。这些立意所以偏离材料之意,就在于考生未从总体上把握住命题材料的“陈述主体”。
计策二:行文——“三处有效监控”。 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尤其在考场上,作者一旦进入写作境界,常常会追求什么“一气呵成”“一挥而就”等。其实,从写作实际特别是考场作文的实际来看,并没有绝对的“一气呵成”“一挥而就”。有时等你真的“一气呵成”“一挥而就”了,抬头一看要求或前文,却偏题或跑题了。这个时候一切都晚了,重写?作文纸没了,心理焦躁了,时间来不及了!因此,为了避免这种“风险”,使自己的作文稳操胜券,同学们就要养成行文过程中“有效监控”的自觉意识和良好习惯。
何谓“有效监控”?就是边写边看自己所写内容是否偏题、跑题,是否在擦边、错位中转移了话题,是否在按要求或紧扣中心行文。简言之,“有效监控”就是行文中要以标志词语点题、扣题 ,唱好“一路点题扣题歌”!为此,请同学们务必落实好“三处有效监控”。
1.有效监控开头。开头要善于亮出“颜值”,洗练精彩,夺人眼球,具有“凤头”之媚,能巧妙带动全文展开,富有吸引力,能激发读者“一览全篇”的好奇心,并以显性标志语 “点题、扣题” 。
2.有效监控腹部。文章腹部,意脉要清晰流畅,层次要井然有序,合于“猪肚”之实;如果设有支点(分论点),这时,每论述完一个支点,就要在中心句和结论句处以显性标志语 “点题、扣题” 。
3.有效监控结尾。结尾切勿匆忙草率,如果时间允许,可再浏览一下行文过程,在确认每段都切题的前提下,“用心一锤定好音”,让其真正彰显“豹尾”之势;并以显性标志语 “点题、扣题” 。
下面一篇满分作文,堪称 有效监控——“点题、扣题” 之典范。
①犹记得几句歌词:“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是啊,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每个人的成长和生活都与家国紧密相连。爱国与爱家的那份心灵原色,一直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的深厚土壤。
【文章开头引用《国家》中的几句歌词,自然引出中心论点,揭示题旨:“爱国与爱家的那份心灵原色,一直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的深厚土壤。”由此统领下文论述。 开头:以显性标志语点题、扣题。 】
②爱家先得爱国。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依靠,家与国从来都不是割裂的。没有国,家何以圆满?老一辈革命家,红军、八路军、中国人民志愿军,他们个个都爱家,但他们深知,假如国没了,还会有家吗?于是,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为国征战,为国献身,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牺牲,才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宁,中国人民才有了一个个幸福温馨的家。
【本段紧承开头,以“老一辈革命家,红军、八路军、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例,分论“爱国始于爱家”的理由,指出只有先有了国,才有“一个个幸福温馨的家”,例理结合,说服力强。 分论点①:以显性标志语点题、扣题。 】
③先辈们的这种爱家先爱国并为此奋斗奉献的精神,在当今时代正得到光大弘扬。“不能走,这是国家的土地,我们不能走。”青藏高原上,卓嘎和央宗姐妹像格桑花一样扎根于雪域边陲,数十年如一日,续写着从父辈开始的“家是玉麦,国是中国”的守边故事。“家就是岛,岛就是国,我会一直守到守不动为止。”王继才和他的妻子王仕花坚守开山岛34年,一句“民的本分,兵的责任”,充分诠释出夫妻俩报国之大爱。朴实而有着浓厚家国情怀的中国人民,懂得只有将爱国与爱家有机统一,同心携手,才能让小家长久圆满幸福,让国家永远兴盛富强,让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义理。
【这一段转换角度,首次勾连现实,连举两个典例,分论“将爱国与爱家有机统一、携手同心”的目的与好处。段落层次“总→分→总”,紧切题旨巧“监控”。 分论点②:以显性标志语点题、扣题。 】
④家与国,水乳交融,休戚与共。家之建设满怀国富民强之心,国之建设托举家国天下之志。家国情怀所通达的,正是万家灯火,国泰民安。曾看到这样一则报道:某春节期间,一对父子相遇却装着互不认识,因为父亲在着装巡逻,儿子在便衣反扒。“小家”虽然忙碌,却护卫着“大家”的团圆。浓烈的家庭亲情融会着炽热的国之大爱,激发出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不竭动力。这样的舍小家、为“大家”的令人感佩的精神,不正是对先辈、志士、英雄们无私奉献精神的赓续吗?今日之中国,脱贫攻坚完胜告捷,全面小康梦想成真,改革开放走深走实,高质量发展气势如虹,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的金光大道上正阔步前行。我想,先辈英烈们泉下有知的话,定然会感到莫大欣慰的!
【由上拓展一层,再次勾连实际,用例证兼以说理,合论“家与国,水乳交融,休戚与共”的辩证关系,展现出今日中国之可喜现实。善于“监控”,让文章始终在“中轴线”上推进。 分论点③:以显性标志语点题、扣题。 】
⑤“国是我的国,家是我的家;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家。”从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先辈们身上,从黄继光、杨根思、邱少云等英烈们身上,从钱学森、袁隆平、黄旭华等志士们身上,我强化了这样的思想认知:爱家先得爱国,有国才会有家。这种爱家爱国的情怀是中华文化烙印在每个炎黄子孙身上的特有情愫,也是我们这一代骨子里永不枯竭的血脉基因。因此,我们要在家国一体、命运与共中找到梦想安放的空间,振扬风雨无阻、高歌奋进的信念与决心,继续创造出更多的人间奇迹,用以告慰、感恩老一辈和无数英烈志士的奋斗、奉献与牺牲!
【结尾再次引用《国家》中的歌词,推出全文结论,既呼应了开头的中心观点,又回应了文章腹部的分论点,题旨显豁;并自然将“我们这一代”摆进来,展示抱负理想,点明作文意图;“监控”有术,步步跟进,保险系数高,堪称议论文楷范。 结尾:以显性标志语点题、扣题。 】
综之,作文乃考场上的重头戏,也是高智力的细心活儿,只要施用上述“两个计策”,同学们的作文就能在“中轴线”上“保险”地推进,就自然免却了走偏、跑题之忧,也就完全能锁定一类高分 !
【金题必练】
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作文。(60分)
门口,可以实指,如老屋的门口、公园的门口、母校的门口等;可以虚指,如社会的门口、十八岁的门口、新时代的门口等;还可以……对于“门口”,你有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你以《站在____的门口》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可以记叙经历,也可以抒发感情,还可以发表议论等;立意自定,内容丰富,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或套作;不少于800字。
【命题把脉】
这是一道 半命题式作文 。从审题上说,难度系数小,充分体现了命题者的意图:重点考查同学们的立意构思、谋篇布局、语言表达等作文基本能力,考查对社会的认知水平和人生价值观。 尽管审题没有什么难度,但要写好却不是件容易事,必须深度开掘“门口”的内涵,发掘出“门口”的喻义,以此作为题眼 。
文体 上呈现出开放姿态:可写 记叙文 ,可写 议论文 ,还可写 抒情文 等。
首先得选好立足点:“站在____的门口”,可以是“ 推门而入 ”,也可以是“ 开门而出 ”,还可以是 门口放眼放想 , 思古观今 。
其次要想好行文方式:可以实为主,写成记叙文,如“站在教室的门口”“站在家的门口”等,通过回忆往事,写出真情实感;亦可以虚为主,写成议论文或抒情文,如十八岁就“站在成人的门口”,应学会承担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大学毕业后就“站在社会的门口”,社会生活的大幕由此拉开等。
同学们不管择定哪种文体来写,行文时都要善于给作文上“保险”,想办法施用“两个计策”,以便笔出优秀文,锁定高档分 。
【学霸范文】
青山隐隐,绿水悠悠,我站在文学的门口,窥见那门内流转的,是墨笔生香,勾勒出清风明月的韵致。梧桐细雨,西窗红烛,我站在文学的门口,窥见那门内流淌的,是令人心旌摇动的浓愁与长情。站在文学的门口,我已能听到门里的笙箫,门里的叹息,门里的牧笛,门里的美妙。站在文学的门口,我心中摇曳着的思索,已化作一江春水,流入门内的世界。
暮色四合,一灯如豆,一书如帆,站在文学的门口,我用一份敬畏的心情去聆听那些高贵灵魂的歌吟,去驻足观看那隐藏在文字之后的精神之花,去收获一份灿若朝阳的理想与对于崇高的向往。那东临碣石的一代枭雄,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尽管岁月染白了他的须发,依旧能够高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不屈之音,那一份遒劲雄浑的意气,常使我击节而赞。那在乱世里漂泊沉沦的诗性女子,将家国之恨纺染成丝丝烟柳,尽管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依旧要在绝灭之境,用柔弱的才情,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些铿锵或柔美的辞章,溅落在历史的长河里,激荡起遥远的绝响。
被文学艺术化了的灵魂与生命,在文学的殿堂里凝固为永恒。我站在文学的门口,那轩昂的意气已将我深深感染,那盛下了悲欢离合的真情泪滴已将我浸湿,他们以文学的方式存在于历史的视线里,轻易地将我俘获;他们又用自己高贵灵魂锻造的文字凝滞我的步伐,不肯再做那人间的闲狐兔。
站在文学的门口,那门里飘散出的生活的哲思,仿佛夜幕上璀璨的群星,将我的生命旅途照亮。自嘲“职业是生病,写作是业余”的史铁生,他文字里关于生命的思索给予我深深的感动,他的坚忍使我在遭遇崎岖时亦能淡定从容。冰心笔下深邃的大海与圣洁的母爱,亦使我在匆匆行走的间隙里驻足体察弥漫我生活的爱意。读《红楼梦》,我领悟到宝黛爱情的破灭不仅仅是他们男女双方的悲剧;读《水浒传》,我认识到封建社会“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严酷现实;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动容于保尔·柯察金的钢铁般的意志和对祖国事业的无限忠诚;读《鲁滨孙漂流记》,我钦佩主人公在绝境中求生存、挑战生命极限的非凡勇力和超常智慧……
被文学具体化了的生存形式与生活态度,如细雨,如飞花,浸湿生活,铺就诗意的岁月,我站在文学的门口,暮雨晨风阵阵飞来,让我走得坚强且诗意。
站在文学的门口,终究只是欣赏文学别样的乾坤。我知道,终将有一日,我会走进文学的殿堂,用自己手中的笔勾勒出生命别样的风貌。
【法眼赏鉴】
这是一篇善于为作文上“保险”、扣题点题一贯到底的散文精品。
开头,作者以铺排的手法,让“站在文学的门口”这一关键句反复出现,凸显文章主旨而无啰唆之痕。文采华美,魅力四射。
行文过程中,作者时时不忘扣题、点题,唱响“站在文学的门口”这一主旋律,联想和想象穿过时空隧道,思如泉涌,引领读者一起欣赏文学里别样的乾坤,用一份敬畏的心情去聆听、去观看、去收获;徜徉于文学的海洋,体味艺术的灵魂与生命,领略作品飘散出的生活哲思。作者将思绪化作一江春水,流入文学门内的世界,信手拈来,纵情挥洒,感悟真切,议论生辉;其积淀深厚,思路清晰,运笔从容,语言典雅,读来怡情、增智、长技。
结尾,先用“站在文学的门口,终究只是欣赏文学别样的乾坤”一句,总结全文,呼应文首;接着又用“我知道,终将有一日,我会走进文学的殿堂,用自己手中的笔勾勒出生命别样的风貌”一语,表明心志,升华题旨,使文章境界“更上一层楼”。从作者对文学的热爱和语文素养来看,其走进文学殿堂乃指日可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