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八讲
语言:一经“美容”即亮煞全文

【通关指津】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语言若没有文采,就不会流传久远。同学们要想语言有文采,那就得学会为语言“美容”;语言一经“美容”,全文即亮煞起来

不过,我这里说的为语言“美容”,不是比赛谁的文字更神、更飘忽、更“天女散花”,也不是轻浮地“大开绣口”、举办“奢华语言展览会”,而是为更好地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因而在作文时讲究遣词造句、美化润饰语言,使之如靓妆仕女,文采闪耀,给作文筑起一道亮煞的风景线。

同学们会问:如何为语言“美容”呢?老师乐于分享几个特效手段。

特效手段一:吸纳丰富词语。 而丰富词语的得来,要靠日积月累,要靠磨杵成针的功夫。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中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他表达的基本观点是:只有弹过千百首曲调的人才能懂得音乐,只有看过千百柄宝剑的人才能懂得兵器。由此可以推论出:只有读过千百篇文章的人才能懂得作文。 因此,同学们要经常阅读中外名著、报纸杂志、时文精粹、范文佳作,对其中优美、精辟、机警、深沉的词语,要像海绵吸水那样尽可能地吸纳。这样,记忆仓库里积贮的词语与日递增,作文时遣词造句就绰绰有余,也就容易写出准确生动、富于表现力的文字 。请欣赏如下范例:

欢乐少年时,我们甩开了双腿,漫山遍野地奔跑,有时高卷了裤腿,在清浅可见的小河里打水仗,摸鱼虾。玩疯了一天,累了困了,倚在老人们的怀里,慢慢地睡着了,梦里有青青的山,绿绿的水,飘飘的云霞,细细的雨丝,还有童年的小伙伴,可爱的“夜莺”“小红帽”“白雪公主”“神笔马良”……这一切的一切,好像生活中本来就该有的。

“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我们登山,高诵“一行白鹭上青天”“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我们下水,吟哦“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也来点“逝者如斯夫”的感慨;我们观察星空,信口道出“天街夜色凉如水”;我们三五结伴,踏青郊游,“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我们挥洒着青春的亮丽,走在路上,会激情歌唱“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这时,我们的心头会涌起无限的温馨。(《我想找回少年时》)

这两段文字,词语生动传神,文采灿若锦绣。作者用“甩开”“奔跑”“高卷”“打”“摸”等词语,活画出少年生活的无忧无虑、欢乐美好;信手拈来古今诗文名句,形象地表达对生活对人生的认识。这些无不透露出作者的语言功力。若没有平时的广读博览,没有厚实的阅读积淀,临场挥毫是难以显出如此文笔风采的。同学们应从这里悟出多读名篇佳作、吸纳丰富词语的好处。

特效手段二:灵活搭配句式。 现代汉语的句式丰富多彩,各具特点:短句短小精悍,节奏紧凑;长句严密意丰,语流贯通;整句形式对称,庄重和谐;散句灵动自然,错落有致。此外,还有肯定句和否定句、主动句和被动句、常式句和变式句等。 有经验的同学,常常将整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文言句式与白话句式等交错编排,灵活搭配,因而大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达到了“言之有文”的佳境 。拈取一例,以供品赏。

有人说:一生最幸福的时光,是青年;因为年青的我们敢于搏击长空,乐于挑战自我。的确,年青的定义是尝试,幸福的定义是挑战。幸福对于年青的人们,便是一个棱角突出的三角形,一个最最锐利的形状。年青的我们可以泪雨滂沱,也可以仰天大笑;可以笑谈朝代更迭,也可以静对苍穹变幻;可以用激情去撞击珠穆朗玛峰,也可以用理智将自我与社会磨合。

年轻的我们少不了激情、偏执、狂热,但伴随着岁月的流逝,时间的洗礼,我们逐渐步入成熟。在重金属般的沸腾中,我们学会了自我审视;在歧路迷茫的寻找中,我们学会了自我把握;在对天长啸的激情中,我们明白了复杂的社会是自己的人生舞台;在跌倒了爬起来的挣扎中,我们明白了幻想和着理智才能经受风吹雨打、享受雨露阳光。年轻的幸福便是敢于展示属于自己的锐利,敢于追逐那些可能无法实现的梦。(《青春的性格》)

这段言辞丰富亮丽的文字,不求逻辑推理的严密,却以文采飞扬的铺陈见长。作者将整句与散句穿插,整齐而富于变化;长句与短句结合,形成参差错落、起伏有致、回合自然的韵律美。

特效手段三:善用修辞手法。 有人说:修辞是作文的魔水,是语言亮丽的外衣。运用修辞手法,首先要知晓每种修辞手法的特点: 对偶句整齐明快,朗朗上口;排比句内容广博,气势磅礴;反问句观点鲜明,铿锵有力;比拟句描绘形象,可丰富语言内涵,增加文化底蕴。古来写作高手,都善用修辞手法,使文采跃动于字里行间,以雄健的笔势赢得读者的叫好 。举佳段一例:

那什么是不幸呢?我以为,没路的时候,死等,这是不幸;有路的时候,瞎走,这也是不幸。没钱的时候,装阔,这是不幸;有钱之后,挥霍,这也是不幸。没能耐的时候,穷横,这是不幸;有能耐之后,胡来,这也是不幸。整天嚷嚷自己不幸,却又丝毫不去改变什么,这是不幸;自己已经很不幸了,却还麻木不自悟,这是更大的不幸。一句话,凡是不好好活着、不努力活好,才是人生真正的不幸。(《幸与不幸》)

这段文字摆脱了一般议论语言干瘪拖沓的弊病,先用一设问悬疑,继而构置一串比照式排比释疑,铺陈了生活中的种种不幸;启发读者:只有“好好活着”“努力活好”,才能避免人生中的诸多不幸。作者善用修辞手法,讲究遣词造句,既有语言凝练之美,又具行文气势之美。读来悦目、怡情、长智。

特效手段四:厚实生活阅历。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 的确如此。人生的阅历丰富,胸中的文墨便充足;生活的积淀厚实,鲜活的语言便容易喷薄而出。长于作文的同学,往往凭着丰厚的生活积累,运笔自如,挥洒成篇,且行文于关键处有警策,于形象中见哲理,于质朴中见深刻,于含蓄中蕴真意,给读者留下足够的想象和联想空间 。比如《金秋惹人醉》中有这么一段:

露从今夜白。秋天的眸子,这般圆!晶莹中折射着七彩,透明中叠印着丰姿,纯净里飘逸着辉煌。流霞,被赤橙黄绿青蓝紫包装;山里,被赤橙黄绿青蓝紫尽染。七色构成的韵致,在洒,在滴,在泻,在淌;它们从坠着石榴、柿子、栗子的枝头上滴下来,从挂着扁豆、丝瓜、葡萄的藤蔓上滴下来,从结着稻谷、高粱、玉米的穗子上滴下来。如果说,春天是水粉画,夏天是国画,那么金秋一定是油画了!

作者“精骛八极,心游万仞”(陆机《文赋》),驰骋联想和想象,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有机运用,长句、短句、整句、散句等有机穿插,把金秋写得有声有色,具体可感,悦目醉心。读着这溢满浓郁生活气息的语言,眼前仿佛呈现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秋景画,给人以诗情画意般的美感享受。

特效手段五:打磨润饰语言。 王安石有句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集》)它充分道出了获得“奇崛语言”之不易。由于思维具有相当大的流动性和变幻性,它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的时候,难免有缺少新意、“文不逮意”的部分,这就需要打磨、润饰、加工、完善。 打磨润饰语言时,既要考虑行文与题目、观点与材料的关系,又要考虑取与舍、详与略的关系,还要考虑先与后、总与分的关系等 。请看《友谊真伪亮眼辨》修改加工前后的一段:

【原稿】谈到友谊,我忆起一个故事:一天,两个好朋友走在森林里,突然出现一头熊,其中一个人迅速爬到树上,而另一个不会爬树,他却置之不理,还好树下那个人机智地装死,熊过去,闻了闻,对着他的耳朵似乎说了什么,等熊走后,树上那个人下来问树下那个人,熊对你说了什么,树下那个人对他说,“患难见真情”。

原稿不足之处有四:一是不注意叙述角度,是从“他”的角度还是从“朋友的”角度叙述材料,作者并未考虑好,因此叙述有些乱;二是未能顾及行文与题目、材料与观点的关系,题目是“友谊真伪亮眼辨”,而行文并没有紧紧扣住“朋友间的情谊”来表达;三是不会突出关键词,叙述过程中几乎见不到“朋友”“友谊”这类关键性字眼儿;四是用词欠准确妥帖,比如“置之不理”意思是放在一边,不予理睬,形容态度冷淡;可改为“置之不管”。

【改稿】谈到友谊,我忆起一个故事:一天,他和朋友走在森林里。朋友信誓旦旦地对他说:“你有了困难,我会帮助你的。”他很感动,庆幸自己交了一个好朋友。他们走着走着,突然遇到了一头熊。大黑熊露出狰狞的面目,直奔过来。朋友迅速爬到树上躲起来,把诺言忘到了九霄云外。他不会爬树,情急之下,只好躺在地上装死,他听说熊是不吃死人的。果然,熊走到他跟前,嗅了嗅,好像对着他的耳朵说什么。熊走了,朋友从树上下来,问他:“熊对你说了啥?”他说:“熊告诉我,关键时刻离开你的朋友,不要相信他的话。”

与原稿相较,改稿经过打磨润饰,表达效果显著增强,具有如下亮点。

①叙述角度明确了:“他”叙述自己亲历的一件“朋友”在关键时刻违背诺言的故事。②逻辑链条完整了:朋友由“信誓旦旦”到熊来时抛弃“他”不管。③行文题目扣合了:改稿“关键时刻离开你的朋友,不要相信他的话”,较原稿“患难见真情”更切题,更有针对性。④材料观点一致了:“关键时刻离开你的”不是真正的朋友,这样的“朋友”毫无“友谊”可言。⑤标志词语突出了:“他和朋友走……”“朋友信誓旦旦……”“庆幸自己交了一个好朋友”“朋友迅速……”“朋友从……”。⑥遣词造句讲究了:删掉了“置之不理”一词,把“闻一闻”改成“嗅一嗅”,更合于熊的行为特征。

有人说:文章不厌百回改,佳作俱从改中来。此乃内行话。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大都不是一挥而就的,而是经过了“艰辛”的修润过程才臻于“奇崛”境界的。 《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巴尔扎克写作,少则改五六次,多则改十五六次;海明威把《永别了,武器》的最后一页修改了三十几遍才满意。于此可见打磨润饰语言的重要性。

正如音乐借助旋律节奏、绘画借助线条色彩展现其艺术魅力一样,作文通过语言的“美容”,能把人、物、事、理抒写得形象鲜明,淋漓尽致,能使全篇文采闪耀,富有神韵 人们读着这样亮煞的文章,自然会兴趣盎然,美不胜收。这样的文章也必然因“言之有文”而“行之久远”

【金题必练】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学校组织春游活动,活动的主题为 :“生机盎然的大自然,充满着生命的律动;丰富多彩的大自然,透射出诱人的美丽;于一朵花里看世界,于一片叶中悟人生。” 作为春游活动的参加者,春天的大自然给你带来哪些启示和思悟 ?请你就此写一篇文章,可以绘景抒情,可以发表议论;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得抄袭或套作;不少于800字。

【命题把脉】

古往今来,优美的大自然陶冶了多少文人诗家的情怀,引发出多少神思飞越的篇章;大自然真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宝藏;走进大自然,处处有生命的律动;大自然丰富多样的美的形态,赏心悦目。

这道作文命题,意在引导同学们走出四角见方的狭小天地,扑入春天的大自然的广袤怀抱,去感受“生命的律动”,去领略“诱人的美丽”;透过春日的一花一叶,去“看世界”“悟人生”。

审题的难度不大,可写的东西也很多;且文体的选用也比较自由, 记叙文、议论文、抒情文 均可;但是,要写出新意,写得有文采,并不容易。

同学们可借鉴上述几种特效手段,勇于锻炼,花点心思为自己的作文语言“美容”,力求文采斐然,亮煞夺目

【学霸范文】

自然·生命·美

偶然望向窗外,那一片片轻舞的桐叶,浸透柔软的阳光,像一块块精致的水晶,晕染出迷离的光华。这才惊觉,春天已悄然摊开了它柔暖的手掌。

烟花季,疏影随风。

阳光细纱般从梧桐的枝丫间溢下,呈现出斑驳的阴影。抬头,天空覆盖着深浅不一的温暖色层,清澈明朗。光线变换角度,形成一片如水逸动的蓝色光谱。缕缕云丝,宛如芦花绽开的柔絮,卷来,舒去,一切都显得静谧平和。恍惚记得去年冬天,这株梧桐还是光秃秃的,阳光过处,留下的只是大片大片单调的影子,而就在不经意间,竟长出了如此多的小巧的叶儿,蕴裹着生命初始的方向。桐影稀疏,风起,记录下生命的灵动,于它,必然是一种欣喜!

莺飞时,芳菲清明。

“草长莺飞二月天。”郊外的野草,已然发芽生长,田畴的小麦正抖擞精神返青。人们的心灵便从迟缓的状态中苏醒过来,一种痒痒的感觉从躯体中往外流泄。放了学的孩子们,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了深湛的空中。门前的玉兰,静然绽放,纯粹鲜亮,宛若诗人的梦呓。午后的阳光,依恋般地停滞在那抹纯白之上,隐约了花朵的轮廓,微微透明。指尖小心地拂过那片片花瓣,拭去其上细细的尘埃,心中悠然安宁。

乍暖日,萱芷朦胧。

湖心亭,藤蔓泛出微浅的绿,几簇新叶在和暖的风中颤动。生命的琴弦缓缓弹拨,漫溢出细细碎碎的声响。湖面上的薄冰已然消融,留下一池碧波,远处的杨柳朦胧温暖,笼上一层淡绿的轻纱,柔软的枝条掠过平静的湖面,撩拂出一纹纹涟漪,渲染了澄蓝天空的影儿。深呼吸,恍惚感受到水精灵苏醒的气息。湖边的丛丛萱芷,黛青与嫩绿融合得恰到好处,覆盖了冬末残余的雪迹,展现出生命内在的美丽。

阳春至,欣欣向荣。

大自然在新的轮回之中,又树起了新的生命之幡;在氤氲着草木清凉的空气中,去碰触,去倾听,去欣赏,去感知那轻微的生命的萌动,感知每一个生命为了那一瞬的灿烂而付出的一次次努力与坚持,以及它们缤纷的异彩。这些色调浓淡不一的生命,拼合成多姿多彩、生机盎然的大自然,只需一点点的留意,你便会发现:生命,是自然之美;生命,是自然之美最崇高的表达。

【法眼赏鉴】

“少年文章多绚烂。”这是读完这篇作文之后的总体感受和评赞。

本文是写景散文,又是抒情美文,阅读这样的文章,如品橄榄,如啜香茗,沁人肺腑,回味绵长,不觉沉浸于遐想之中。

特色之一是:布局精巧,文脉清晰。作者写“春天已悄然摊开了它柔暖的手掌”,敏锐地捕捉春至时特有的物象,从“烟花季”“莺飞时”“乍暖日”“阳春至”四个节点上着笔,绘声绘色地再现了暖春的富有魔力的画面,生动形象地诠释了“自然”“生命”“ ”三者之间的关系,蕴含着“生命,是自然之美;生命,是自然之美最崇高的表达”的理趣。

特色之二是:锦心绣口,书卷气浓。作者善于驱遣文字,长于为语言“美容”,辞采华茂,熠熠生辉,读来朗朗上口,“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譬如“烟花季,疏影随风”“莺飞时,芳菲清明”“乍暖日,萱芷朦胧”“阳春至,欣欣向荣”,既见作者炼句之过硬功,又见其浓厚的书卷气。再譬如“缕缕云丝,宛如芦花绽开的柔絮,卷来,舒去,一切都显得静谧平和”等,都有着散文诗般的意蕴,令人咀嚼再三而意犹未尽。 ReXiJmUiirU6z0sXSMoPVPSogEfjRSsbp7BxkyGYUtpmC6Wf2r4ga8lfEvW3do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