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七讲
内容:干瘪之魔障何以攻克?

【通关指津】

一学生发来邮件向我倾诉,说自己的作文屡次被老师评点为“内容干瘪,空洞苍白,枯燥乏味,言之无物”,他为不能攻克这一魔障而苦恼,“烦请我百忙之中为他指点迷津”。作为老师,我没有理由拒绝这位诚恳而谦逊的学子,于是给他做了如下专题辅导

作文,最忌讳、最应该摆脱的是什么?那就是“言之无物”。

作文,最重要、最基本的要求是什么?那就是“言之有物”。

所谓“言之有物”,就是文章要有充实的内容,不说空话废话,不做无病呻吟;就是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让人读之有趣,思之有味。

反观当下,下笔绕弯子,行文兜圈子,结尾戴帽子,内容枯燥,干瘪贫乏,言之无物,却成了中学生作文的“常见病”“多发病”,这样的文章,让阅卷者啼笑皆非,大跌眼镜。面对这一“魔障”,假如不拿出实招攻克,不仅这些同学的作文只能在怪圈中游转,而且执教者导引学生作文的能耐将遭到质疑。

怎么办?我以为:走好三条路径,便可攻克“言之无物”之魔障,既让学生的作文迎来“出头之日”,也让教师导引学生作文的能耐得以彰显

路径一:用心体察生活,让腹中积材充盈。 每逢作文,尤其是高考作文,不少同学为何总是笔下无可写之人,无可叙之事,无可抒之情,无可议之理?他们为何在仓促匆忙之际或找来书报“借米下锅”,或背些佳作“改头换面”?他们所写的文章为何没有血肉、没有灵魂、没有生机,言之无物?其根源就在于这些同学不用心体察生活,不注重积贮素材,脑里“缺氧”,腹中“少货”,作文时自然“望题兴叹”,捉襟见肘,抓耳挠腮,东抄西借。

有道是:“有心处处皆生活”“胸藏万汇凭吞吐”。同学们只有跳出校园课堂的“茧房”,走进生活的“星辰大海”,充分发挥自己的“五觉”功能,透过自然万象和洋洋世相,发现生活的丰富蕴涵,感受平凡生命的不寻常价值,用心向多彩的生活淘觅素材。只有腹中积材充盈,作文才能信手拈来,“言之有物”。 请你品赏范例《落花枝头》:

落花静躺于大地的怀抱,那么坦然安宁,火红的花瓣在雨水中浸得发涨,将黑黑的泥土染成一片绯色。

昨天,也许她还在枝头为花蕊挡风遮雨,那艳丽的容貌,芬芳的呼吸,引来蜂蝶,传送花粉,孕育新生。

今天,新的生命开始生长了,为了让果实得到更多的阳光和养料,她毫不留恋枝头的繁华,在斜风细雨中翩然飘落。躺在地上的她,仍在翘望枝头,当看到萌生的果实替代了她原来的位置,依然显示着生命的美好,她放心了,落而无憾。她虽放心,却没有忘记自己的归宿;秋风秋雨中,她将自己与朴实的大地融为一体,又在准备滋养明年的花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花的这种无私品格,实在值得大书特书。

由此我想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一朵花,该开时,尽情绽放;该落时,坦然飘落,无论是俏立枝头,还是融入泥土,都不忘培育新生的使命。这样,我们的民族复兴伟业就会新陈代谢有序,永葆青春活力。

这段散文,虽是管中窥豹,但所见之斑,却也灿然成文,蔚为大观。作者把“孕育新生”作为辐射圈儿,由花“昨天”的俏立枝头写到花“今天”的翩然飘落;又由花的新陈代谢写到“我们的事业”的新陈代谢;再由花的“无私品格”写到人的“无私品格”;以花喻人,表达无论花开花落,“都不忘培育新生的使命”之主旨精神。

文章描述传神,抒情娴熟,议论精辟,让人耳目一新,具有诱人玩味的启示力、催人奋进的鼓舞力。试想,假如作者平素不用心体察生活,不重视材料积贮,“腹中”哪会有如此充盈的“货物”呢?笔下又哪有富有创意的表达呢?

这启示我们:生活是作文的“富矿”,做个用心之人,随时观察自然,了解社会,体悟人生,广泛收集优质“矿料”,不断朝腹中积存干货,作文时,“言之无物”的魔障自然销声匿迹,“言之有物”的锦绣就会扑面而来。

路径二:重视广读博览,为笔下有神蓄势。 元人程端礼有句箴言:“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读书分年日程》)这与我们熟知的杜甫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出一理。众所周知,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多是大千世界中自然美、生活美、人性美的艺术化总结和作家真情实感的铸炼,是作家用形象思维和炽烈情感对社会生活的精心加工,广读博览实际上是间接的生活积累。纵观那些笔下洋洋洒洒者,游刃有余者,笔酣墨畅者,无不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以丰富的文化知识“武装头脑”,充实腹内。

因此,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潜心书中,飞驰想象,让自己与作品中的人物进行面交对话,将自己的情感与作品中的情感来一番碰撞融通;对于书中的好词、佳句、精段等,要坚持做好凝缩、评点、类归、卡记等,用心、用意、用情地去摄取书中的营养,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常态化地蓄势,如此,不就可以“逸于作文”“下笔如有神”了吗 ?请看如下范例: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男儿刘备最爱哭。你不信?翻开《三国演义》,就只有刘备爱哭,能哭,会哭。他在刘表墓前一哭,哭得十万百姓死心塌地追随于他;他在长坂坡一哭,哭得名将赵云涕曰“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有什么大事小情,他只要一哭,诸葛先生的计策马上送到,把事情搞定;白帝托孤,更是千古之绝哭!正是刘备善于将哭进行到底,最终笼络了无数英雄豪杰,登上了皇帝宝座,成就了三足鼎立的佳话。(《刘备成功的诀窍》)

读书可以增广见闻,可以陶冶性情,可以成为作文的素材源头。该段文字,以充满智慧的眼光,论述“刘备成功”的“诀窍”之一“爱哭,能哭,会哭”,立意别致,见解新颖,作者谙熟《三国演义》,厚积巧用,使得笔下有神。

路径三:善于表达真情,使文章感乎人心。 作文贵出新,而真情又是出新的灵魂。文章本应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是作者人生经验、理想情趣、胸襟抱负等的反映;而不是拾人涕唾、鹦鹉学舌般的追随模仿,更不是简单的抄袭、拼凑、剪辑、组合的文字游戏。 基于此,做到“言之有物”,还要求作者在文中善于说真心话,写真实事,善于倾诉自己的喜悦、痛苦、困惑、惆怅,流露自己的心声,善于描画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成长的轨迹,表达自己对生活及生命的独特认识和独到理解;文章以真情出新,以真情铸魂,方能感乎人心,挥之难忘 。拈取《经典之窘》中的一段,以供同学们品味。

经典之窘,折射出社会的浮躁与功利心。人们宁愿用一小时看网络小说,亦不愿拿十分钟品读一首古诗。从媒体到众多人的内心,一切都是碎片化的,不求理解之深,但求“涉猎之广”。我们身边不是常有看似见多识博而深问则“三不知”的人吗?不是也常有跟着电视剧和古风歌曲去读名著、诵古诗的人吗?这些人虽嘴里咕哝着古词古语,内心却空虚无比。他们随意的一句评论,经典就不知又得戴上何种“罪名”,又将进入何种更深的窘境。

“经典之窘”因何?在作者看来,缘于“社会的浮躁与功利心”。正是在这种病态心理的驱使下,“众多人”热衷于网络和影视中的海量般的“碎片化”知识,而不愿静心品读经典,甚至动辄给经典强加“罪名”。作者心系中华文化经典,直击现实,针砭时弊,情理并茂,笔下“言之有物”,表达不乏新意,具有个性特色,给人以真实、鲜活、亮眼之感。

上述攻克内容空洞、“言之无物”魔障的三条路径,看似捷径,但并非朝夕可达;它需要同学们像每天吃饭穿衣那样持恒体察生活,广泛涉猎群书,留心日积月累,让自己腹中“存货”充盈,并善于用真情铸文,假以时日,才能顺达笔出“言之有物”佳作之目标。

【金题必练】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军队需要严明的纪律,才有战斗力;社会需要合理的道德行为规范,才能正常运转。另外,陈规陋习又会成为社会发展的阻力,新思想、新科学的产生正是建立在打破过时的规矩的基础上的。“规矩”时刻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它是社会生活中一定的标准、法则等。

你对“规矩”有怎样的理解和认识? 请以“规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参与“语文专题学习”优秀习作评选 。可以编述故事,亦可以发表议论;自拟题目,自定立意,明确文体;不得抄袭或套作;不少于800字。

【命题把脉】

“规矩”,是一个富有思辨、含义丰多的话题。什么是规矩?什么是传统?什么是束缚?什么是创新?因人而异,见仁见智;时代不同,理解有别。

不管是家庭规矩,抑或社会规矩;不管是古代规矩,抑或现代规矩;不管是国内规矩,抑或国外规矩;我们都应“择善而从,不善而改”,即对于好规矩,我们得保留,对于坏规矩,我们须打破;有些规矩不能没有,有些规矩需要革除。

审题时,同学们的思路像广角镜似的打开了,腹中的“存货”自能泉涌而出,笔下自能做到“言之有物”,文章自能因内容厚实饱满而招人喜爱

根据命题者“可以编述故事,亦可以发表议论”的提示,擅长叙事的同学,可写一篇 记叙文 ,长于议论的同学,可来一篇 议论文

【学霸范文】

狗浮人世

我缩在门廊的角落里,懒懒地数着天幕上的星星,尽量不去听窗内的争吵,倒也还算是惬意。我把头搁在地板上,把舌头轻轻地咬住,把耳朵垂在眼睛上——虽然我知道这个样子很丑,但是管他呢,又没人管我。突然“嘭”的一声,这家小孩甩门走了出来,打断了我惺忪的睡意。我半眯着眼从门缝里瞧去,孩子的爸爸一脸失败的怒容,衰颓地坐在昏黄的灯下,嘴里恨恨地说:“这孩子怎么一点没规矩!”我刚想笑他,突然后背被人重重地踢了一脚,我一下子翻倒在墙根。“这是谁家的狗啊?这么没规矩?!”我心想这小孩也太不像话,有气也别往我身上撒啊。我呜呜地叫着,耷拉着耳朵慢慢走了。我知道,别人家的狗不能趴在自家的门前,这是规矩。

毕竟我也是条很规矩的狗。我懂得在厕所里拉屎尿,在饭盆里进餐饮,见到陌生人就叫两声,心情好了和主人握握手。可以说我很出色,因为我总是小心翼翼、察言观色、循规蹈矩地做着一条狗。

直到有一天,我因为没有狗户口而被牵走!主人恋恋不舍地捧起我的头:“我也没办法啊,这是规矩呀!”也罢,我想我从此能浪迹天涯,笑傲江湖,无拘无束地享受一番狗生了。可现实总是不太如意,即使我是“令狗冲”,也得先解决粮食问题。我东游西逛好不容易找到一块骨头,看准位置,刚要下口,突然脖子猛地软下去,我的脸立刻就亲吻了大地。“臭小子,你也不看看这是谁的地盘儿!懂不懂规矩?!”我硬撑着,很努力地想抬头,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到嘴的骨头从鼻子底下被夺走。出师不利,我的雄心壮志一下子受到沉重的打击。独闯江湖,让我本以为只有骨头和美梦的世界变得复杂而凶险。刚刚从人的规矩里走出来的我,又不得不去适应狗的规矩。我突然明白“规矩”是不可逃避的,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生存下来的一个前提。

好在狗总是比较容易满足,于是规矩也相对简单,我常常可以选择一个我甘心去服从的规矩,于是规矩便不再是烦人的条条框框,而成为一种生活的方式。我常常拿自己和人作比,这样让我觉得自己像是浮在人世,静静地用好奇的眼睛宽容地看着这座繁忙而累人的城市。我饱饱地一觉醒来,看着人来人往,行色匆匆,落寞且满足地生活在自己无意编织的规矩网中。

也许这些人自认为很适应目前的生活,习惯到失去选择“规矩”的警觉,却常为陷入不称心的规矩而愁容满面。想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很伟大,而人类会因此而无地自容;我猜这不是因为人自己看不懂自己的缘故,而仅仅是由于我只是一只浮在人世的狗。

【法眼赏鉴】

喜读本文数遍,仍感意犹未尽。文章如同一道“金牌菜”,让你的眼睛不忍离开,让你的味蕾陡然大增,让你吃完流连忘返。其佳妙何在?

一是构思新颖,联想丰富,想象奇特,处处紧扣“规矩”这一中心词,采用拟人手法,将自己设想为一条“浪迹天涯,笑傲江湖”的狗,以狗的眼光来审视人的世界,展现出人世间名目繁多的规矩——简单的与复杂的,合理的与不合理的,文明的与霸道的;由此表达出自己对种种“规矩”的独特认识;真可谓“人所未言,我独言之”。

二是思路流畅,文气贯注,按照思绪的自然流程展开,极具吸引力;作者观察深刻,积淀厚重,腹中“货”充,言之有物;不论写人抑或状物,都惟妙惟肖,笔下充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语言幽默,富有张力,才学尽显;读之妙语解颐,思之理趣横生。

三是标题简练形象,蕴含丰富,非常抢眼,乍看“狗浮人世”,顿生好奇,等看完了全篇,则禁不住竖起拇指称赞。 la/WFwBP/Mf/Vh0uRuCB5uy2LRn8+mejU4o1E6BnAR/zzFVvtcafYdb9RXQ+MUp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