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改为“健全社会主义法治”。
从“制”到“治”一字之变,反映法治建设从法律体系向囊括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的法治体系全面提升。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十年来,通过宪法修正案,制定民法典、外商投资法、国家安全法、监察法等法律,修改立法法、国防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完善。
2021年8月17日,江西芦溪县宣风镇珠亭村人民调解员阳昌绍(中)为珠亭村的百姓宣讲民法典知识。(新华社记者胡晨欢摄)
“徒法不能以自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公正司法。
“100-1=0”——“一个错案的负面影响足以摧毁九十九个公正裁判积累起来的良好形象。执法司法中万分之一的失误,对当事人就是百分之百的伤害。”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振聋发聩。
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呼格吉勒图案、聂树斌案、张文中案等一批冤错案被依法纠正,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守住防范冤错案底线;司法责任制改革“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出台规定防止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批条子”“打招呼”……一系列举措环环相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基不断夯实。
以法为纲,崇法善治。
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健全,法治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进一步发挥。
国家博物馆有一件特殊收藏品——109枚来自天津滨海新区的红色公章。简政放权改革以来,天津滨海新区将分散在18个单位的216项审批职责归至一个部门,实现“一颗印章管审批”,原有109枚公章就此封存。
从“109”变成“1”背后,是以法治方式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促进高质量发展。
2014年11月15日,国家博物馆工作人员搬走天津滨海新区109枚封存审批公章。(新华社发 付文超摄)
制定“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厘清政府权力边界;加强产权司法保护,营造风清气正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政府行为全面纳入法治轨道,激活了市场主体活力,激发了经济社会发展动能。
加强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法治保障;健全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法律制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立法执法,制定实施乡村振兴促进法……支持重大改革,护航国家发展,一系列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的实施推进都有法治的保障。
全面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十年间,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动法治中国建设迈向良法善治的更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