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策略销售是一种为了应对订单变化而产生的方法论,那么到底会有哪些订单变化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客户是怎么买东西的。
先让我们进入一个虚拟的会议室。这是客户的一个内部会议,他们要在会上决定选择哪家供应商。
现在,大家都在会议室落座了。
陈副总(主管信息化):“开始之前,先给各位领导介绍一下项目情况,集团从去年开始决定建立覆盖全集团的数字化系统,其中包括生产、采购、人力资源、销售、财务等部门。经过几个月的调查和评估,现在到了确定供应商的时候。”
王总经理:“各位,这次的数字化建设关系着我们未来五年的集团战略,董事长和我都非常重视。未来战略能否实现,取决于我们一直在做的流程再造项目的结果,而数字化又为流程提供了支撑。所以,我们今天的选择至关重要,是成为行业标杆还是成为行业笑柄,就看各位今天的决策了。”
陈副总:“前期我们找了多家供应商,在座的大部分领导也都听过它们的方案。经过第一轮筛选,还剩两家,一家是瑞和公司,另一家是飞捷公司。瑞和是行业老大,和我们合作差不多有15年了,虽然合作过程中有些磕磕绊绊,但是总体上还是很不错的。飞捷近年来崛起比较快,发展也不错,以前没合作过,不知道具体怎么样。”
李副总:“陈总,你说得太‘客气’了,什么叫磕磕绊绊?我们被瑞和害惨了,月底结不了账,仓库无法发货,客户对我们非常不满意。叫它的人来服务,承诺的2小时到,结果等了8小时也没到,到了也解决不了问题。”
陈副总:“这只是偶然现象,毕竟意外难免。”
刘副总:“从预算的角度出发,我比较支持瑞和,它这次给咱们的优惠力度比较大。飞捷还是贵了点,我认为首先要控制预算。”
杨副总:“我倒觉得不能仅仅考虑预算,飞捷的营销系统还是很有特色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对我们部门的帮助也会很大,而且还能帮我们做一些管理流程的优化,花钱不在多少,关键是有没有效果。”
徐副总:“我觉得这个项目也没那么着急,就像王总说的,这关系到未来五年的集团战略。现在看,我们的基础还比较薄弱,业务流程还没有固定下来,现在急着上软件,可能事倍功半。当然,这要看王总和董事长的想法。”
王总经理:“我不预设立场,还是要大家一起做决策。”
…………
这幕场景几乎出现在每个大单的决策过程中,它关乎着我们的命运。尽管决策过程不一定表现为会议的形式,也许是当面汇报,也许是书面报告,但结果都一样。只是作为销售人员,我们可能永远没有机会直接参与。
策略销售主要针对的是大单,涉及复杂采购,而复杂采购最本质的特点就是集体决策(小单或者To C(面向消费者)销售基本上都是个人决策)。除了我们在前面谈到的订单金额大导致参与采购的人多、人多导致意见多、意见多导致决策周期长,大单还有以下三个完全不同于小单的特点。
一是决策过程偏理性。虽然个体行为不可预测,但是集体很少冲动决策。什么是决策过程偏理性呢?就是客户的采购以预期利益(包括个人利益和组织利益)和获得预期利益的概率为决策依据。TO B采购更多是通过过程的理性来实现想要的结果。虽然其中也会包含感性成分,但仔细思考后不难发现,感性也是尚未被发现的理性,而理性则是经过萃取的感性。
二是两层决策。大单参与采购的人多,这一特点决定了大单由集体决策。集体决策并不是个人决策的简单叠加,而是指两层决策,先进行个人决策,再进行集体决策。也就是每个采购参与者先决定买谁家的产品(比如上文中,陈副总偏向瑞和,杨副总偏向飞捷),然后博弈一番,最后力量强的一方说了算。个人决策仍然适用《技能篇》里谈到的决策模型,但是集体决策要复杂很多。这是传统的顾问式销售没有涉及的领域。
三是存在集体决策带来的动态性,即变化。想想为什么会有变化?除了一些客观因素(如经济波动),还有多人博弈所带来的不稳定性。
策略销售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当订单出现变化,尤其是对自己不利的变化时,需要通过模型找出应对办法,我们将其称为策略。因为大单频繁变化,销售人员需要不断地制定策略。这就像一个足球教练,他会在比赛前制定策略,比如防守反击、两翼齐飞。但是比赛时他依然需要站在场边,根据比赛的变化随时调整策略,比如,失球后,马上调整为高位逼抢策略。
大单的偏理性决策让我们有了建立模型的可能,而两层决策则让我们不得不建立模型,因为决策过程太复杂了,经验不够用了,这决定了模型的必要性;大单的频繁变化决定了模型的重要性,因为变化如此频繁,必须有科学的算法,否则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建立策略销售模型的目的就是利用集体决策的规律性,掌控这种采购过程中的不稳定性,制定策略,采取行动,从而让自己始终处于相对有利的位置。
了解了大单的这些特点,我们再来看看客户做出采购决策会考虑哪些方面的问题,以便我们提炼订单的关键变量。只要能控制关键变量的变化,我们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订单。
管理学大师詹姆斯·G.马奇(James G.March)在《决策是如何产生的》一书中论述了采购决策涉及的四个问题。
1)有关“备选方案”的问题:明确哪些方案是可选的,如果只有一个方案可选,就不用决策了。
2)有关“期许”的问题:了解每个备选方案可能产生什么结果(组织利益),这个结果出现的概率有多大;买东西就是为了获得想要的结果,决策者要考虑方案产生的结果是否符合预期。
3)有关“偏好”的问题:了解每个备选方案可能产生的结果对决策者来说有多大价值(个人利益),即对个人的好处。
4)有关“决策规则”的问题:如何基于各个备选方案可能产生的结果,在这些方案中进行选择。
简而言之,对采购方来说,做出采购决策就是回答以下四个问题。
1)找哪些供应商提供方案?
2)每个方案为组织带来的价值是什么,获得该价值的概率有多大?3)每个方案给参与采购的决策者带来的个人好处是什么?
4)用什么方法遴选出最好的方案?
以此为基础,再结合销售工作,适当扩展一下,我认为采购方无非要回答以下八个问题。
●买不买?
●买什么?
●买谁的?
●怎样评估?
●谁来评估?
●什么时候买?
●花多少钱买合适?
●买给谁?
谁能影响这八个问题的答案,谁就能拿到订单。其实,所有销售策略都是为了影响这八个问题的答案,而策略销售模型的变量也几乎都在这八个问题里。
为了批量生产策略,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模型。尽管模型未必能完全模拟现实世界,毕竟会有意外,但是一个正确的模型应能反映现实世界的基本规律。如果我们能模拟出订单的运作机理,那么对拿下订单来说将意义重大。
要建立模型,首先要确定模型的各个变量。就像SWOT分析模型一样,需要先确定四个变量:优势、劣势、机会、威胁。有了这些变量,销售人员才能根据变量去收集和梳理信息。有了信息,才能输出策略。
确定变量,换种说法就是确定我们要得到哪些信息才能完全理解一个订单。这是一个看似很容易,实际上非常困难的事情。说它容易,是因为几乎每家公司都有一张项目表(又称订单表、客户表),用于描述一个订单要收集的信息;说它困难,是因为很少有公司能正确地描述这些信息,因而也很难给出正确的策略。
不能完全理解订单,就意味着做很多订单都是依靠“黑箱效应”:做成就是“搞定人”了,没做成就是“没搞定人”。这样做订单没有过程,只有结果;没有改进,只有重复。而要完全理解一个订单,又何其艰难。
由于建立模型要遵循一个原则 ——必须可以以此模型为依据制定策略,进而影响客户的采购决策 ,因此类似兴趣爱好之类的将不作为变量,因为它们对大单的影响微乎其微。
其次,我们还要对各个变量进行分类,以便确定分析订单的顺序。读过《孙子兵法》的人可能都清楚,《孙子兵法》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宏观考量道、天、地、将、法这五件事;中观考虑整体布局、指挥系统、后勤系统;微观考虑军形、火攻、行军等。宏观决定打不打,中观决定朝哪里打,微观决定怎么打。
与此类似,策略销售模型也将变量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以此为依据,我们一共找到了六大变量:理想订单、我方资源、单一采购目标、采购流程、竞争对手、采购影响者。其中,有些变量下面还有子变量。
宏观层面的变量有两个:理想订单和我方资源。这两个变量基本决定了要不要做订单,做了之后要不要半路撤出,以及对切入点的选择。
1)理想订单:即对客户和订单进行总体评价,以确定要不要做订单或者要不要半路撤出。
2)我方资源:即我方投入的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和时间资源。策略销售不仅要评估客户和竞争对手,更要评估自己,先要看自己的本钱够不够打这场仗。
中观层面的变量有三个,分别是单一采购目标、采购流程和竞争对手。
1)单一采购目标(single purchase objective,简称SPO):包括使用范围、客户期望、签约时间以及客户预算。站在客户的角度看,采购目标就是买给谁、买什么、花多少钱买合适、什么时候买。
2)采购流程:采购流程分为五个阶段,即订单之前、需求形成、方案评估、采购决策、签约之后,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策略。
3)竞争对手:包括对竞争对手的研究和与竞争对手的位置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讲,这决定了要不要进入,进入后怎么打击。对客户而言,竞争对手也是为其提供可选方案的供应商。
微观层面只有一个变量:采购影响者。这也是六个变量中最为复杂的一个。
采购影响者是销售人员每天最频繁使用的变量。它包括采购角色、影响程度、结果与个人的赢、政治结构、覆盖程度、采购意愿、协作程度七个方面的内容。
如果说“理想订单”是销售人员与本次采购项目的一场对话,“我方资源”是销售人员与自己公司的一场对话,“单一采购目标”是销售人员与客户采购目标的一场对话,“采购流程”是销售人员与客户采购决策过程的一场对话,“竞争对手”是销售人员与竞争对手的一场对话,“采购影响者”是销售人员与参与采购决策的人的一场对话,那么策略销售就是销售人员与订单的一场对话。通过这一场场对话,销售人员可以全面厘清订单信息,为后续制定销售策略打下基础。
可能你会问,为什么是这些变量,而不是其他变量?原因很简单,客户怎么买,你就怎么卖。所谓销售,就是通过影响客户的采购行为拿下订单。而上述变量基本涵盖了影响客户采购行为的所有关键要素,所以是恰当且全面的。
可能你会发现有些你经常说到的要素没有被列入,如需求、性格等。之所以没有列入,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这些因素藏在了某些要素的后面,如需求藏在了客户期望后面;二是有些因素不涉及策略,或者说不重要,如客户的性格是强势还是温和,这对订单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我曾听过一位老师讲课,他在讲对采购影响者的分析时提出了一个问题:要想“搞定”一个人,到底要了解这个人的什么信息?
这位老师说要全方位地了解一个人,从九型人格到兴趣爱好,从学术背景到社会关系,能了解到的都要了解。他还推荐了一张包含66个选项的表格,但其中大部分选项背后都没有策略,或者没有真正管用的策略。这样的表格不仅会增加销售人员的工作量,而且根本无法落地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