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谁让你最好欺负呢?

李碧华某小说里,某长辈在外头受了气,回家打自家小孩,打得格外发狠:不是不知道小孩未必该打,但一来自己心里也存着怨气要发泄,二来也只有小孩可打。小孩是指定怒气发泄点嘛。打着打着,自怜自伤自卑全出来了:我也是堂堂一表,干吗要伏低做小忍气吞声!加力打!

也知道自己够卑劣,简直恨不得甩自己两耳光,可是这点情绪,全撒在孩子身上了,于是打孩子更起劲了……

另一处,《霸王别姬》里,关师傅教导弟子,就靠狠打。一人出错,全体挨打,“打通堂”。他边打边骂,怨孩子们没出息,怨孩子们不争气,同时告诉他们,就是要打才能成器。

可是打着打着,关师傅自己的怨气也起来了,“想当初,自己也是个好角儿啊”。虽然这不关孩子们啥事,但关师傅手下打得越发狠了。

鲁迅先生曾说:“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怯者确是只敢向更弱者撒泼。

但若想深一点:没有多少人天然是怯者。怯者也多半经历过规训。他们在一个不那么讲理的环境下,吃过亏,挨过打,知道谁惹得,谁惹不得。久而久之,他们自然会懂得欺软怕硬。

鲁迅先生自己就写过阿Q了:口讷的他便骂,软弱的他便打,到处碰壁,只好去欺负小尼姑。为什么欺负小尼姑呢?是因为人受了气,总得找地方发泄一下;小尼姑不一定招惹了阿Q,但是好欺负啊……

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里,有个混球二强子。他的老婆死了,女儿被卖了,自己有辆车也经营不好,卖了。最后逼女儿卖身。他是要脸的,清醒时也觉得自己很混蛋,很想抽自己几个嘴巴,只好逼自己喝酒。喝醉了,就理直气壮去打压女儿。这时抽自己嘴巴的力气,都用来压榨女儿了。

大概,许多循环是这样形成的:

最初,一个好好的人。吃过亏了,知道有人惹得,有人惹不得。于是谄媚自己惹不得的,怒视自己惹得起的。

这些人慢慢形成了欺软怕硬的习惯:冤有头债有主,但不去管自己的正牌仇人,却只在视野范围内,搜索自己可以欺负的人,比如阿Q欺负小尼姑。

实在没人能欺负了,就像二强子想到了自己的女儿,李碧华小说里父亲发现了自己的孩子:打孩子天经地义嘛!当然,打着打着,也难免觉得自己有问题,觉得自己实在是个混蛋,自伤自卑,自叹“咱当年也是个角儿啊”,然后把这份平时会拿来自甩耳光的戾气,发泄在孩子身上,打得更狠了些。事后呢,找补找补:“打你是为了你好!”

孩子用皮肉之痛与心灵的绝望记住了:可以找个借口去打无力反抗的对象,可以打完之后找补一句“都是为了你好”。他们知道要谄媚一些自己惹不起的人以免挨打,可以怒视自己惹得起的发泄心中的戾气。于是新一个循环开始。

当然,也有很多坚强善良的孩子,选择将这份苦咽在了心底,不去施加于旁人。但那点痛苦并没流逝。只有在被提起来时,他们才隐约发觉:

曾经是那么疼过的。 JmNf753TkBKFKSVVN/ldwQ3iVbWZHz/GmmKPjVFhLGRZs3R/GDNmgUSvYlWyafs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