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变成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

孩子都会被老师问未来的志向。想想我小时候,也就傻不愣登地回答:“长大了,想当个科学家!”

不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嗯,不想当写字人:小学写作文,翻来覆去,写了草稿还得誊抄(我们语文老师的要求,为了以后有上级老师来参观时,显得好看些),太累了!

现在我当然没能成为一个科学家。这点兴趣在初三物理课做受力分析、画电路图时,已经消磨殆尽。讽刺的是,我还真成了一个写字人。

偶尔和朋友聊起这个话题,大家会像发现“哎呀!我们小时候喜欢过同一个女明星”似的,羞赧又兴奋地承认,他们也想过当科学家。为什么呢?嗯,因为小时候的我们感觉科学家无所不能!我说,我萌生了想当科学家的理想,是因为漫画,《机器猫》里各类神奇的机器、《铁臂阿童木》里制造阿童木的博士、《阿拉蕾》里制造阿拉蕾的天才博士则卷千兵卫……朋友们拍着大腿嚷:“一样一样!”

现在想来,少年立志时纯出于兴趣。至于科学家实际是怎么回事呢,不知道。喊出那个理想时,所抱持的,可以说是理想,也可以说是无知。虽然孩子的无知,通常是可以被原谅的。

上大学之前,我在无锡家里,时常和我爸看篮球赛。我们偶尔会吐槽“解说怎么连这个球员都不认识”“话太多了”“这里胡说八道嘛”。当时我认真地跟我爸说:“将来有一天,我做了解说,一定不能这样子。”2008年,我机缘巧合,在一个频道做比赛解说嘉宾,然后发现许多事并非我想的那么简单:挂耳机的位置会影响音量;解说过程中语速会不自觉地变快;音量不能过高或过低;直播前一晚睡前不能喝水,不然次日会黑眼圈;有些话是解说过程里不能说的;有些笑话是不能讲的……我有一次看录像,听到了自己的解说,感觉奇奇怪怪的:唉,以前真是太敢自吹自擂了。

我有个朋友,许多年前,提起相亲就杀气腾腾,提起结婚就火冲顶梁,喝了两杯酒,就会红着脸,用酒杯底敲着桌子说:“哪怕死也不跟父母妥协!最讨厌做爸爸了!!”现在,他朋友圈里有很多带着妻子、孩子和父母出去游玩的照片。私下吃饭时,他用很温柔的语气说:“孩子这个东西,真的,很奇怪,明明不好看,但真有了,就喜欢得很呢……”

凡写过文章的人,多少都有类似的念头。回看少时写的许多东西,大概都觉得,还是不让人看见为好。不写文章的人,大概在过年过节时,听亲戚回忆少年往事,也会尴尬得顾左右而言他:“那时说的做的都是些什么呀!”

“人总会变成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这句话流行时,多少带着青春流逝、初心消散、理想凋零的哀婉气息,伴着梦纷纷碎灭的声音。但并不是所有没实现的少年理想,都很有价值。人最后成为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并且放弃一些理想,可能并不是那么坏的事。

毕竟少年时自己讨厌某种形态,也许并不一定是因为那种形态市侩庸碌,还因为少年时自己对现实世界一无所知,而且不太肯去换位思考他人的难处;一个人放弃少年时的理想,也许并不一定是因为自己没有热血和勇气,而是意识到了自己少年时的无知和狭隘,有勇气去否决自己了。

许多人会倾向于无限美化过去:少年时做的梦、犯的错,都是珍贵的;哪怕初恋是个人渣,也是个美好的人渣,因为是初恋嘛;母校再差劲也不许人说,因为是青春嘛……但大多数人的青春,其实没自己想象中美好。万事皆有尺度,理想主义和狂妄,可能只有一线之隔;许多所谓少年纯真的情怀,也可能只是以自我为中心在吹牛,这在成年世界也不罕见。

众生都在被世间如流水的万事推动,大多数人其实并没那么多的选择。人会变成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多少也是因为许多不得已:自己的欲望、亲人的要求、朋友的期待。不希望自己在意的人(包括自己)难受。长大后的自己未必因为沾染了红尘就变俗了,也许只是见识了更多;就像曾经的自己,并不一定因为青春年少就是对的,也许只是因为无知。少年时有许多梦想是好事,成年后还为曾经的梦想努力奋斗的人都很勇敢;但也没必要为每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买单,或因为梦想实现不了就深自哀怨。

所以少年时的理想可能很美好,也可能很无聊。是否值得坚守,颇值得年长后回头思量。毕竟,我们那么珍视的、曾经年少的自己,可能很纯真很善良,也可能只是个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恋的、无知又狂妄的、有理想却并不知道自己的理想意味着什么的熊孩子。 goRvCaZwq5km8fa4fyGNH4ROwOYEdAdCh8+emBAg7sEkwbKzPVpxoriFjDPeXgN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