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下面要讲的是一个留守儿童的不幸故事。
这是南方西部的一个边远山区小镇,它风景如画,山清水秀,平均海拔在一千二百米至一千五百米之间,那山间轻雾结合形成的白色飘带,在山谷中游动。清晨,晨雾带着山涧的宁静和新鲜的空气,给人们送来自然界的精气。傍晚,住户们的炊烟又给大山的万物增添了人间的活力。这天早上,该镇东头一栋陈旧的木板瓦房里传出了一个新生婴儿的啼哭声。不一会,这家户主燃放起迎接这个新生命到来的鞭炮,而点燃鞭炮的人是位年仅二十四五岁的青年。随着鞭炮纸屑满地飞舞,他自己也在空地上自转着,嘴里不停地大声喊道:“我当爸爸了,我当爸爸了。”这有后的喜悦,感染着整个家庭。除了这年轻人外,还有一对老人,他们更是高兴得热泪盈眶。老爷子笑着流下幸福的泪滴,自言自语道:“有后了,我们石家有后了。”一旁的老奶奶也开始忙着派工道:“老头子,你把自家几个老兄弟叫来吃个饭,喝几口喜酒,让大家也跟着高兴高兴。儿子,你到街上买些好菜好酒,我在家准备准备,中午咱们好好庆贺一下。”一个新的生命诞生,一个家庭洋溢的幸福,仿佛要把整个小镇带到过节的氛围之中。中午时辰,他们石家的叔叔伯伯、舅舅姨姨受邀后,能到的都到了,整整弄了四桌。宴席间,亲戚们个个讲祝福的话语,人人夸小生命,爷爷奶奶更是笑得合不拢嘴。初当父亲的年轻人一个劲地给来宾敬酒,因刚产子的母亲虽显虚弱,但望着身边襁褓的儿子,也沉浸在为人之母的欢乐之中。大家问:“取好名字了吗?”其父不好意思地说:“还没想好呢,还是由爷爷取吧。”这位爷爷,虽然从今天起为人之祖了,但年纪也不过才五十二三岁。他接过话题,趁着酒兴,稍稍想了想说:“就叫石文光吧。希望他将来有文化,光宗耀祖。小名呢,就叫石头吧。”大家听了,一个劲地说:“好,这名取得好,石头的爷爷有水平。”是啊,取名是艺术,是上辈人对下辈人的寄托与希望。
俗话说得好:“娃不愁长,只愁生。”转眼四个月过去了,这石文光长得又白又胖,很是让人喜爱。这石头的祖辈与父辈们则把这个小石头看作是“八斤宝”,整天围着他转。有一天,石头的父亲接到上海打工公司老板打来的电话,问他们夫妇是否能提前到公司来上班。小石头的父母现在还在上海打工,小两口为人实在,技术不错。男的在公司一个技术部门当把式,女的在公司搞质检,都深得老板的赏识与信任。他们小两口离开公司后,产品在质量上出了几次问题,客户退了两次货,使得公司蒙受了一些损失。老板一着急,亲自打电话,询问他们能否提前去上班,并承诺给他们加薪。接了电话,小两口一商量,决定同意提前回上海公司去上班。他们将决定告诉了父母,父母也没说什么,反正爷爷奶奶还年轻,在家无事,再加上小石头听话好带,不淘气,也就同意了。只是这当奶奶的心更细些,怕将来有个什么被媳妇怪罪下来不好受,便说:“你们去,好是好,只是这石头还小,怕有个什么的,不好给你们交代啊。”媳妇也很乖巧地说:“妈,您放心,您这么精明,又这么疼爱小石头,还会出什么事不成?再说,现在通信快捷,交通也发达,真要有什么,我们很快就能赶回来。”小石头的父亲接过话题,“我们在外赚钱,把家里的环境和生活改善一下,给文光和二老提供良好的生活保障,那不更好吗?还有,就凭我们现在这底子,怎么可能让石头接受良好的教育呢?”二老听了,后顾之忧减少了很多,老爷子就说:“行了,儿子,你们就放心去吧。我跟你妈身体好,会把石头管好的。”商量妥当后,第二天一早,年轻夫妇告别小儿,辞别父母,带着梦想,踏上了去上海的征途。
可怜的小石头仅四个月就断了奶,好在这爷爷奶奶有精力,会调摆,小家伙长得也很不错。那红彤彤的脸蛋,黑黑的头发,浓浓的眉毛,圆溜溜的大眼,人见人爱。到了可进幼儿园的时候,爷爷奶奶仍不愿送,宁肯自己累一点,也不送。这儿子儿媳虽在电话里交代了多次,但仍不管用。小石头在二位老人的照看下,身体没得说,棒棒的。但也由于他们的溺爱,小石头养成了骄横的性格,什么事情不如意,就又哭又闹。这二老打是舍不得打,骂也难开这个口,只得事事顺着他。小石头的父母在上海,天高皇帝远。虽说通过努力打拼,夫妻俩赚了一些钱,在生活上给予了儿子许多,但这启蒙教育却失去了,他们很是后悔,不过这只是后话。石文光六岁时进了学校,上了小学一年级。因没有接受良好的幼儿教育,他一去还不适应,仍是我行我素,除了爷爷奶奶勉强还能管控他外,老师同学是毫无办法。上课不听讲,经常欺负弱小同学,同学们对他是敬而远之。这爷爷奶奶没少被老师请到学校,不是去领人,就是与石文光一起“开小灶”,接受老师的批评或是与孙子一起挨训诫。一个孩子刚入校就给人留下了“坏学生”的印象,无论对校方还是对学生,都是要命的,尤其是对小孩来说,将影响他的未来。到了小学三四年级,撒谎、逃学、用钱拉拢差生,形成自己的“小圈子”,已成家常便饭。特别是在五年级时,一次将一同学打伤,自己害怕不敢回家,在一家网吧躲了几天几夜。这可把爷爷奶奶急得不行,一个电话把远在上海打工的父母召回。他们回来后,几经周折,总算是找回了石头。可由于长年不在身边,虽说父母有情,但孩子无意,不是谈不下去,就是一顿打骂。暴风疾雨过后,父母伤心落泪,儿子内心充满了敌意。特别是稍有过激的时候,爷爷奶奶又出面袒护。一来二往,小石头心里就更加有恃无恐,最后还是长辈们妥协,以金钱与好言相劝,让他听话读书。石文光年纪虽小,但也学会了应付手段,表面上承诺,可父母走后,又“旧病复发”。特别是在网吧“逃难”的几天,让他找到了新的“避风港湾”,有玩、有吃、有住,还有网友可交。到了五年级下学期,石文光辍学,开始成了一名“专业网民”。而这一切,爷爷奶奶还蒙在鼓里,因为每天看到的是石头背着书包早出晚归,学校也没上门告状,还以为他变好了。谁又会想到,这石头开始吸毒了呢?
那次伤人“逃难”时,小石头结识了一名大他四五岁小名叫“雷雷”的小青年,他因在学校经常偷同学东西而被学校劝退两年了。雷雷以前也是留守儿童,一次父亲意外车祸,失去了一条腿,便回到了家乡。之后不久,父母离异,母亲离婚后改嫁他乡多年,再也没有音讯。对雷雷来讲,母亲仅是给了他生命的人,那种母子情随着他父母婚姻的破裂而早已丧失。父亲残疾后,意志消沉,整天就是个酒鬼,人也变得好吃懒做,就靠残疾人补贴和低保过日子。这钱一到手,十天半月便花个精光。有钱时,醉酒后就找儿子出气,无钱时,逼儿子外出弄钱,没有钱,回来后就是一顿挨打。雷雷初一辍学,成了这家网吧的打工仔。说是“打工”,其实是他天天赖在这里。老板拿这个小混混毫无办法,就让他早晚打扫卫生和值守夜班,除了包吃住外,每月还给他三五百元。那次与小石头不期而遇后,两人成了异姓兄弟,几乎天天形影不离。石头的到来给雷雷也带来了“收入”,因为石头每天都有十几元零用钱。自从他们结拜后,石头每天少不了分这雷兄一半钱。有一次,石头上网玩对抗游戏到半夜,因精力不支倒在电脑桌上睡着了。雷雷见后,把他摇醒说:“真没劲,我还只是刚开始,你就睡了,以后别跟我玩了。”小石头一听,急了,便说:“雷哥,我想玩,可眼睛不听使唤,它要闭,我也没办法呀。”雷雷趁机说:“我这里有种提神的东西,你吃了,保你几天都不想睡。”听说有这东西,石头迫不及待地问:“你还有吗?给我吃点,好陪你玩。”其实雷雷早就是吸毒者和贩毒人员了,只不过他与别人不同,他是靠贩养吸的吸毒人员。有了小石头这名长期“顾客”,他有些喜出望外,便卖着关子说:“什么,陪我玩?笑话,我自己玩得好好的,你走,不要你陪。”说着,还装着生气的样子拉起石头就要往外走。石头怎经得起这一吓,急忙打着自己的嘴说:“雷哥,刚才我说错话了。你卖点那东西给我好吗?我不想回去,也不敢回去,你就让我在这里吧。”看着石头期盼的目光,雷雷心里高兴极了,便松手说:“哥是跟你闹着玩的,来,二十元一粒,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石头马上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百元大票给他说:“买一粒,我试试,好了再买。”雷雷真是个黑心人,高出人家一倍的价,这还是结拜的兄弟。当然,石头并不知实价,交了钱,拿了一粒就含在了嘴里后又回到了他原来的座位上。就这样,石头十一岁多便开始吸毒了。打那以后,石头的钱源源不断地进了雷雷的腰包。石头的爷爷奶奶觉得有些不对劲,半年多的时间,石头可是花了几千块,总说买这买那的,但什么也没见到。有天,石头爷爷将孙子叫住,手里拿根木棍问:“石头,今天你要不给爷爷说实话,以后别想再拿一分钱。”如今的石头可不是两年前的小孩子了,一吓唬就什么都说出来。这次,石头不光是一个字没交代,还硬气地说:“不给就不给,我打工去。”说着,挣脱爷爷的手,石头再次离家了。这爷爷呢,也被气得不行,心想,你赌气就赌气,我看你离了家怎么个活法?到时不还得乖乖回来呢,也就不像以前那样,又是电话又是找。石头挣脱爷爷的手后,来到了雷哥那里说:“雷哥,今天与爷爷闹翻了,没拿到钱,也回去不了。你就让我跟你干吧,做啥都行。”雷雷见状,先安慰他说:“好了,老弟,有哥了,跟着哥,包你有吃有喝。”说着,把石头带到了老板提供给他的房里,两人喝起酒吸起毒来。过了一段时间,这石头没钱给,老板给的工资又少,还管两个人,日子过得紧紧张张。有一天,雷雷对小石头说:“你不是想跟哥干事吗?那好,今天你穿上学生服去给邻县某地送包东西,回来后给你一千元。”这石头一听,有这么多钱,二话没说,背着装货的书包就直奔车站了。可这人刚到车站,派出所民警就将他带到了办公室,让他把书包的东西拿出来。这石头虽说调皮,常挨老师和父母及爷爷奶奶的批评与打骂,但被警察叫去问话,这还真是头一遭。进去后不知所措,老实地将东西交了出来。民警当他的面打开包裹说:“这是什么,你知道吗?”石头一个劲地摇头:“警察叔叔,我真不知道这是什么。不过,雷哥给我吃过,它很提神的。”警察说:“告诉你吧,这是毒品。你今天是帮毒贩子贩运毒品,知道吗?这是犯罪。”石文光听了,吓得大哭起来。
当石文光的爷爷奶奶接到派出所送达的强制隔离戒毒的通知书后,二老乱作一团。奶奶哭着喊着,嘴里一个劲地说着“怎么得了,怎么向他父母交代”。爷爷急忙给儿子打电话,告诉他此事,让他立即回来。石文光被送到了未成年人戒毒所,这里的民警仔细阅读了他的整个案卷后才知道,石文光年纪虽小,但这已是第二次戒毒了。第一次因太小,十二岁,让社区管控帮助戒毒。社区交由爷爷奶奶看管,可爷爷奶奶根本没把这事放在心上,也没把石头吸毒一事告诉儿子和儿媳。加之溺爱和管控乏力,小石头仍在雷雷处鬼混,继续吸毒并发展到传递毒品,事情逐步严重。来到所里,民警第一时间与他进行了第一次谈话。谈话时,民警态度很严肃但语气却很平和,见他小便与他拉家常,询问一些生活习惯,喜欢吃什么,有什么爱好和特长等基本情况。石头倒还比较配合,问什么答什么。但问起家里都有谁,最喜欢谁和想谁时,石文光却满脸木讷地望着民警,不知如何回答。民警见他这副模样,便关心地说:“没关系,我们会很好地关心你的。你今后就叫我陈老师或陈叔叔,叫她刘老师或刘阿姨。我们是帮助你戒毒和学习的指导老师,不管遇到什么事,找我们都行。但有一点,你必须服从纪律,听从管理,做得到吗?”石文光点了点头,算是入所后的第一次表态。几天后,发生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这让管教民警大为震惊。探访日到了,民警考虑到石头小,经请示所领导特意安排他爷爷奶奶和父母到民警办公室会见。可当民警把他们安顿好,叫石文光来会见时,他大声地怒吼道:“我不认识他们,我不见!”说着,他和衣倒在床上用被子捂着大哭起来。去叫他的民警做了许久的工作也无济于事,只得带着迷惑来到办公室对他的家人说:“石头不愿见你们。”一听这话,奶奶与母亲先是哭了起来,继而开始埋怨起各自的男人。奶奶先怪爷爷:“你这死老头,让你管严点,你就只是打骂,这下可好,连我们都不认。”说着说着,奶奶又大哭起来。母亲则冲自己的男人哭喊道:“你还我儿子,你还我儿子。”两个男人只能是在两个女人的怨骂声中忍气吞声地望着民警。见状,民警陈老师打起了圆场:“四位先别相互埋怨了好不好?喝口茶,我们一起来分析下石头的心理。依我看,今天石头不愿来见你们,倒是件好事……”一听说是好事,这当奶奶的迫切地打断陈老师的话问:“怎么个好法?”陈老师说:“他不愿见,有两种可能,一是羞愧不好见,二是怨恨你们没教管好。但依我看,后一种心理因素多些。尽管如此,只要能做好工作,打开心结,相信石头就会认你们这些亲人的。但这得要求你们与我们很好地配合。”他们听了,停止了相互埋怨与哭泣,一个劲地点头说:“我们一定配合,一定配合。”这时,刘老师说:“近段时间,我们会密切关注他,首先帮助他安全度过急性脱瘾期,并了解他的心理活动,找出他怨恨你们的原因,然后我们再对症下药,慢慢修复你们之间的亲情。这段时间,不急于与他见面,但要与我们保持电话联系。如果好转,在征得他同意后,你们也可先通电话。总之,你们要相信我们会做好工作的。今天你们先回,像现在双方的这种情绪,不见面可能会有益些。”他们听了这番话,只是问了这急性脱瘾期会不会有什么危险、需要他们做些什么等。当听了民警的讲解后,他们将信将疑地离开了办公室,结束了石文光来所后的第一次探访。
半个月过后,石文光平安度过急性脱瘾期。经所部医生检查与测试,他的各项生理指数恢复正常。这期间,戒毒所民警对他是无微不至地关怀。生活上,早上是一个鸡蛋加稀饭馒头或包子,中午和晚上保证一荤一素一汤。早晨四十分钟锻炼时间,上午两节文化与法律课,下午午睡后一小时康复训练,晚上收看两小时电视或写学习心得。这种规律性的生活,使得石头脸上有了少年的红晕光泽。心理上进行疏导,特别是针对其偏执心理进行了一些人格矫正教育,这使他逐渐接受老师和周围人群,融入集体之中,情感上不再敌视与拒绝大家对他的关爱。这半月中,因抵抗力低,患了重感冒,刘老师把他视同自己的儿女一般,连续三天从家中烧鸡汤、做营养餐送到床头。此外,刘老师与他拉家常,嘘寒问暖,给予情感关怀,让他体验母爱的温暖,石头这时也时不时地露出了稚嫩的笑容。同时,他也流露出想念自己妈妈的情绪,他说刘老师如果是自己的妈妈该多好呀。而这一切,被刘警官看在了心里。急性脱瘾期后,石头转入康复教育区,开始了正规学习教育的戒毒生活,一切严格按照作息时间进行学习与生活。特别是行为矫正课,对以前放荡不羁的人来讲,这关比急性脱瘾期还要难过。有天因不服同戒同学班长的管理,石文光被叫到了办公室。陈老师对他进行了严厉批评:“石文光同学,你现在既是一名戒毒人员,也是六寝室的集体成员之一,应该服从管理,讲究公德。你不叠被子,乱丢乱扔,影响室容,让大家一起跟你受罚扣分,这对吗?大家当然对你不满呀。你换位思考下,如果别人的行为影响到你的进步,你会满意吗?”石文光略带羞愧地说:“那自然是不满的。”陈老师说:“你现在连这种最起码的纪律要求都做不到,将来你会遵纪守法从德吗?吸毒是违法行为,你将来能否不吸,戒掉毒品,我是怀疑的。”石头听了陈老师这番话,一言不发地望着他。陈老师说:“在我的管区,是绝不允许这种事情发生的。所以,我决定要关你禁闭。时间长短,根据你的认错态度来定。”听说要关他禁闭,石头吓得快哭了起来:“陈老师,我认错,我改,我回班里做检讨,不关我行不?”陈老师说:“你错在哪里?”石文光说:“我没有按寝室管理制度要求去做,还不服从班长管理,以后保证再也不犯了。”陈老师听了说:“念你初犯,年纪小,态度还好,那这次就不关你。但这笔账记在这里,如下次再犯,加倍处罚。今天晚上点评时,在全队检讨。回去后,写好检查交给我看看。”石头听了犯难地说:“陈老师,我不会写。”“不会写?这是理由吗?你父母为了你,外出打工,拼命赚钱,供你读书,你不学好,花了父母的血汗钱不说,居然还怪父母不尽责,不认父母,现在知道连检讨都不会写吧。”石头听了这一席话,眼泪流了下来。见状,陈老师说:“那你说,我帮你写。但从今天起,你要比别人少休息两小时,由刘老师给你补习文化课。”石文光听了说保证往后一定好好学习。从这以后,大队对石文光开始增加了文化补习课,并要求石头离开戒毒所前,文化达到小学六年级的水平。
这年冬天,连续下了两场大雪,使得天气变得异常寒冷。未成年强制隔离戒毒所采取了许多措施,来确保大家温暖过冬。那天,陈老师带着这些未成年的戒毒人员在室内进行康复训练,列队时,他双眼紧紧盯着石头的脚,看了又看。石头不知自己又犯了什么错,内心紧张起来。可整个训练结束,陈老师没有批评他半句,反而是非常和蔼地问他冷不冷,学习好不好,使得石头内心暖暖的。第二天一早起床时,寝室长将一双崭新的棉鞋递到石头手上说:“这是陈老师特意买了让我转交给你的。”石头接过鞋,打开一看,除了鞋外,还有两双新袜子,石头的眼泪一下子掉了下来。这些年,自己很少得到这种及时的关爱。早饭后,刘老师把大家召集到教室,先是文化课,给大家讲了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她声情并茂地讲解着,使大家深深地同情着那位被冻死在雪地里的小姑娘,以此唤醒这群未成年人的良知。随后,刘老师又给大家讲解了一篇《堆雪人》的散文。大家望着窗外天空飞舞的雪花和地上厚厚的积雪,这心呀早已跑到了教室外。刘老师看出了大家的心思,对大家说:“今天给大家讲这两篇课文,就是要大家比较,同样的天,但人是两种不同的结局,为什么?这就是今天的作业,明天上课时大家都得上台朗读自己的作业。现在我宣布室外游戏课的规定。”一宣布完,大家就有序地来到操场按照分组,开始了堆雪人比赛。石文光与刘老师一组,二十多分钟过去后,七个小雪人堆了起来。陈老师来当评判员,他点评了其他六个雪人后,来到了石头与刘老师堆的雪人前对大家说,“你们看这雪人逼真吗?”这一问,其他同学都看了看雪人,又看了看石头,异口同声地说:“像石头。”石头这下才发现他们堆的雪人的确与大家的不一样,头部完全是按人的面相雕刻出来的,真的非常像自己。这下石头激动地扑到了刘老师的怀里问:“我能叫您声妈妈吗?”刘老师被石头这突如其来的行为所感动,点着头说:“能,能。”石头这时轻轻地叫了两声“妈妈”,刘老师也轻轻地应声“唉、唉”。听了呼唤声,大家都鼓起了掌来,跟着一起大声喊道:“刘——妈——妈。”刘老师也被这场景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唉、唉。我热切地希望孩子们在这里不仅要戒掉毒,而且还希望你们身体好、学习好,将来能像正常的孩子回到你们的家,回到你们的父母身边,回到社会,好不好?”这群未成年的孩子们用洪亮的声音答道:“好,我们一定做到。”听了这个回答,刘老师转身问身边的石文光:“你能像接受我一样,接受你妈妈、爸爸和爷爷奶奶吗?”石文光听了刘老师的问话,望着刘警官说:“刘妈妈,我错了。我能见他们吗?”
石文光对刘老师请求说,他希望自己的父母和爷爷奶奶来所看望他,他自己有好多话要对他们说。为此,刘老师专程到了小石头出生的那个小山镇进行家访,并把石头想见他们的想法告诉了他们。当他们听到这个消息时,全家人都是千恩万谢。自从石文光送到少年强戒所后,他的父母也辞掉了在上海的那份工作,守在家里,随时等候所里通知后到所去看望儿子。当听到儿子想见他们了,石头的母亲一下子大哭了起来。哭过后,又恨不得生出一双翅膀,立即飞到石头的身边……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到了春末,高墙内外,花香袭人。一天临近中午,陈、刘二位老师来到了石头寝室对大家说:“今天,是石文光同学的生日,中午我们一起为他过生日好不好?”这一问,问得大家高兴极了,小小的房间里炸开了锅。因这个寝室要单独吃午餐,就没去集体餐厅。等集体餐开完后,他们十人在两位老师的带领下到一间小餐厅吃生日餐。他们有序地落座,马上被桌上的食物吸引。桌子中央是一个十二厘米的大蛋糕,周围有红烧鳊鱼、清蒸整鸡、小炒牛肉、回锅肉香干、西红柿炒鸡蛋、红枣肚片汤等十个菜,还有两大瓶饮料,丰盛的食物看起来很诱人。陈老师给每个孩子倒好饮料后,刘老师说:“今天是石文光同学十五岁的生日,也是他脱离少年进入青年期的生日,我国古时称为‘舞象之年’。我们在这里为他庆贺,就是告诉大家,他是一位具有一定法定责任能力的人了。希望石文光同学从今天起,做人做事,要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同时,我们希望他从此戒掉毒瘾,早日成为一名‘正常人’,回归社会,回到自己的亲人身边。我提议一起把‘生日歌’送给他。”午餐在欢歌笑语中结束了,石头在当天的“心灵寄语”写了这样一小段话:“今天是我有生以来最难忘的一天。好多年了,没有过个有蛋糕、有这么多人一起热闹的生日了。陈老师和刘老师是那么和蔼可亲,同学们又是那么热情可爱,这个生日是一辈子都难忘的。放心吧,我一定会好好干的,早日把毒戒掉的。”这天后,石头像是变了个人似的,什么都干得比别人出色,连续几月都拿满分奖。他获得了一个半月的减期奖励,马上进入诊断评估转到回归适应区了。当我听到这一消息,也为他高兴着。九月下旬的一天,刘老师打电话告诉我说:“石头今天解除强戒转社区戒毒,你来吗?”听了这消息,我马上应声道:“来,一定来。”到了所里,石头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已到了办公室,正和两位老师交谈着,我没去打扰他们,只是静静地在另一间队长办公室坐了下来。不一会儿,石头被民警带到另一间办公室门口,石头站在那里向内打着报告。陈老师听到石头的报告说:“请进。”石头进门,一看自己的父母和爷爷奶奶都来接自己,眼泪一下子滚落了下来。他扑通地跪到了地上,大声喊着:“爸、妈、爷爷、奶奶,我错了,我对不起你们。”石头的亲人们看到石头跪下,马上过来扶起石头,他们抱着哭成了一团。我知道,这哭声里,有悲愤与感激交加着,也有自责与反思共存。这时在场的老师们谁也没有去打破这一场面,有的只是认为,这团聚,它来得迟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