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应链由直接或间接地满足顾客需求的各角色组成,供应链形象地描述了产品或原材料从供应商到制造商到分销商再到零售商直至顾客进行链条式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了商流、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传递。
任何一个供应链的主要目的都是在满足顾客需求的过程中为自己创造利润,实现供应链整体价值最大化。那么什么是供应链整体价值呢?我们观察图1-1展现的典型供应链就会发现,除了顾客是供应链的付费者之外,其他供应链参与者都是供应链的供应者,他们都要并只能从顾客支付的费用中分得收益。因此我们在顾客与所有供应者之间画一条虚线,这条虚线左侧的所有供应链活动会产生供应链成本,这条虚线右侧是最终需求者,他们的支付构成了供应链全部收益会产生供应链收益。供应链整体价值就是供应链收益和供应链总成本之间的差额,这个差额又被称为供应链盈余,供应链收益也被称为最终产品对顾客的价值(即顾客价值)。
图1-1 典型供应链
很显然,如果要实现供应链整体价值,就需要提高顾客价值和降低供应链成本,力求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达到响应水平的既定目标,提高供应链盈余。供应链盈余由物流和非物流两大因素驱动,如图1-2所示。物流驱动因素包括设施、运输和库存,非物流驱动因素又被称为跨职能驱动因素,包含信息、采购和定价等。
图1-2 供应链盈余的驱动因素
库存属于物流驱动因素,它不仅是实物概念,还是资金概念。从实物角度,库存是生产和仓储过程中的成品、半成品、零部件、原材料;从资金角度,库存是对资金的占用,是企业的存货资产。供应链的库存水平提高,就意味着占用的资金量变大,在每年资金总量一定的条件下,资金周转次数就会减少,可以理解为用了更多的资金满足同样的需求,资金收益率就会降低。因为库存被卖出之前都是成本,被卖出之后才会产生收益,因此库存水平越高,供应链成本就越高,供应链盈余就越低。相反的情况是供应链中的库存不足,顾客的部分需求将不能被满足,供应链就会丧失部分利润,顾客价值减少。因此,将供应链库存控制在合理水平以降低供应链成本是提高供应链盈余的重要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