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做一名精神上气象万千的体育教师
——北京市体育名师任海江的体育教学特色

名师档案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清华附小”)体育教研室主任、特级教师、全国十佳小学体育教师、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市骨干教师、海淀区兼职教研员、北京冬奥会单板和自由式滑雪障碍追逐项目国内技术官员;先后获得国家级、市级体育教学评优活动一等奖,市级基本功大赛一等奖;主持中国教育学会重点课题1项、市区级规划课题4项,3项教学科研成果获得市区级一等奖;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课程·教材·教法》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作为主编、副主编参与出版7本教材,20余篇论文获得国家级、市级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一等奖;多次担任教育部“国培计划”体育骨干教师培训专家、中国教师研修网培训专家等。

一、教学、教研特色

追问一:怎样让体育课离学生更近一点?

好动、爱玩是学生的天性,生动有趣的体育课可以使他们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其中。在国家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的当下,各学校都在不折不扣地落实相关文件要求,不断提高体育课的质量。在追求高质量体育课的路上,我们还不时会听到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声音,这种声音萦绕在我的耳边。从2011年开始,清华附小就实行每周5节体育课。怎样才能让学生从心底喜欢上体育课,对体育课感兴趣,跑着来上我们的体育课呢?在我看来,要提升自身的专业自信和专业技能,不断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自我。只有这样,体育课才能离学生更近一点。

追问二:怎样让体育离学生的需求更近一点?

体育不仅事关学生的体质健康,还事关健全人格和锤炼意志,这是对体育本源和教育本质的回归。学生对体育的需求是与生俱来的,然而,如何让学生从有自然的体育需求转变为有运动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并树立“终生体育”的意识,却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我们不仅要引导他们学练运动技能,还要使他们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作用;不仅要引导他们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还要让他们学会在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不仅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他们的运动兴趣,还要想办法让他们保持兴趣,养成自觉锻炼的意识和习惯。这不就是以体育人的探索吗?曾经,我也将下课当成自己上课的终点,忘记了体育真正的目标。随着自己的不断成长,我逐渐认识到,体育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体育让学生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能够让他们有勇气、体力和毅力面对未来的挑战。作为一名体育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对体育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引导需求、创造需求。只有呵护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体育乐趣,才能让体育离学生的需求更近一点。

追问三:怎样让体育的育人价值离学生更近一点?

学校体育的育人对象是学生,必须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我们应该遵循学生成长的阶段性与连续性,发展符合他们成长规律的体育育人路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无体育不清华。从周诒春校长“造就一完全人格之教育”,到蒋南翔校长“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再到新时代体育价值内涵的不断丰富,清华附小的体育育人传统已经传承百年,这样的体育传统也不断激励着我前行。我一直把曾任清华附小校长的体育教育家马约翰先生当作我的偶像,立志传承他的精神。我始终坚信“体育运动的教育价值,不只限于运动场上,而且能够影响整个社会”。这就是体育迁移价值的作用。

让体育的育人价值离学生更近一点,需要我们体育教师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运用“学科+”的思维,把体育当作最好的教育学,把体育作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将体育融入其他教育之中,完成体育育人的不断进化。在窦桂梅校长的带领下,我和团队不断成长,也不断在超越中去探索新的体育育人的可能。

二、以体育人的五个坚持

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面对建设体育强国的使命,我一直认为教育要从身体开始,儿童今天在运动场的状态,决定着中华民族明天的精神状态。为此,近20年来,我坚持让儿童站立运动场正中央,以体育德、以体育智、以体育心、以体育人。

【坚持一】终身学习:把学习当作最好的保养

无论教师怎么学习,也追赶不上时代和儿童的变化。如果我们不学习,就更不能跟上“成长进行时的儿童”。在清华附小近20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渐渐发现,自己的知识、素养还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学生需求。怎么办?等待?安于现状?都不行。于是我做出了重返校园的决定,我报考了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攻读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的博士学位。现在我一边教学,一边学习,在教学闲暇,我不断读书充实自己,阅读带给了我诸多教益。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不仅要有知识上的进步,还要有身体上的进步,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学生的榜样。我每周坚持体育基本功和身体素质练习,坚持用运动改善身体的状态,至今我已经完成了8场马拉松比赛。我深知:学习是最好的保养,人不是“不合格”才学习,而是通过学习不断成长,实现人生价值。

【坚持二】课程创生:把课程作为通向学生身心健康的跑道

清华附小一直传承着清华大学体育传统和马约翰体育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从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出发,学校提出“儿童站立学校正中央”的教育哲学。那作为体育教师的我为什么不能让“儿童站立运动场正中央”呢?在学校的带动下,我和体育团队一起开始研究和构建清华附小的体育课程体系。

清华附小一直把体育作为学校的核心课程,在学校整体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我和体育团队经过多次研讨、实践,构建了横纵联合、内外统一的体育课程体系。横向指的是全天候“1+X体育课程”,突出“全面个性和个性全面相结合”,以运动专长形成、强健体魄练成、健全人格养成为核心。全天候“1+X体育课程”由“三个一”构成,即每天一节体育课、一个健身大课间、一节体育自主选修课。在每周5节的体育课中,有3节国家学科课程、1节足球特色课和1节自主选修课。每天的健身大课间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运动菜单”,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项目、借用器材,体育教师分项指导。自主选修课采用的是走班制,共有11个项目供学生选择。此外,我们在四年级开展了人人必修的游泳课。

纵向学段“三进阶”指的是低学段的启程课程,重兴趣和习惯;中学段的知行课程,重技能和方法;高学段的修远课程,重团队和特长。围绕着“三进阶”的核心理念,我带领团队编制了《成志体育三进阶手册》,在课程教学、课外活动、特色社团等方面制定了连续、有进阶的目标和内容。

在建设体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困难,也产生了很多困惑,什么是真正的体育价值,怎样将价值落细、落实、落小,怎样体现活动的进阶和关联,怎样进行有效的评估和指导……一切都从零开始,除了自己阅读大量资料以外,离不开团队的帮助、专家的点拨、领导的支持,他们帮助我从大量的教学经验中提炼出了有价值的成果,例如课堂教学的四动、四性,贯穿全年的马约翰杯系列主题比赛,将过程数据、关键事件与榜样引领相结合的评价指标等,我也越发认识到“课程就是通向学生身心健康的跑道”。

【坚持三】教学研究:把高质量写在每一天的操场上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更是学生成长的最佳领域。立足鲜活的课堂实践研究,我一直实现着自我超越。近20年的教学研究让我形成了“严而趣、实而新”的教学风格,并在每节课中实施“教、学、练、赛、评”的体育教学模式。借助“问题驱动、情境调动、工具撬动、平台互动”的课堂动力系统,“智慧操场、智能手环”的数智赋能系统,用“有趣、创新、严谨、扎实”的课堂教学,让学生们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我不断寻找着体育课程蕴含的教育价值,尤其是在了解了核心素养的内涵之后,我开始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意义。在教研活动中,我接触到了深度学习、单元整体教学、大概念等很多新理念,将这些理念和实际教学相结合之后,我发现以前的教学存在着碎片化的问题。怎样才能让零散的教学内容形成结构化的主题教学,让知识技能与生活实践相关联呢?我先在体操课上进行了尝试,把体操技巧内容拓展成了逃生自救主题内容。例如,在体操教学“前滚翻起立—单腿前滑成纵叉”一课中,我把多种体操技能融入生活中的逃生自救场景,让学生消除了对纵叉的恐惧感,培养学生遇事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与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当危险来临时,学生能够快速做出自我保护动作,保证自身安全。渐渐地,学生对体操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对于学生而言,“有趣的学就是玩,有趣的玩就是学”。因此,体育课一定要“有趣、好玩”。正如我组织的“小足球运球游戏”,就创设了“我与足球交朋友”的情境,让学生很快对足球游戏产生了兴趣。我通过“模仿动物(小马、小螃蟹、小蛇)运球”“你运我追”“我是小小射手王”等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初步体验和学习足球运球的基本动作和游戏方法,感受学习足球的乐趣。同时,借助生动、活泼的口诀“要和足球成朋友,就用脚背触碰它,一脚支撑,一脚运,朋友和你永不离”帮助学生记忆动作要点。就这样,学生们越来越喜欢我的体育课。在课堂中,我帮助学生掌握了多样化的运动技能,建立了良好的运动习惯,让他们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建立了自信,在终身体育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我也感受到,体育不仅是教授技能,还要看到学生身体的发展,更要看到体育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

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我正努力成为新一代学习型、研究型、学者型教师。我也一直提醒自己,研究要从课堂中来,再回到课堂中去,去破解教与学的难题,要把过去的“教研”转向今日的“科研”理念实践。一句话,“要用研究的方式工作”。

【坚持四】全面发展:把体育教师塑造成学生的榜样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体育教师也要一专多能、全面发展,成为学生心中的体育榜样。除了是体育教师之外,我还是学校健美操社团的负责人。自从大学毕业来到清华附小,我就组建了健美操社团,一点一滴精心培养,看着孩子们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区级到市级再到国家级比赛的冠军,最后登上了世界大赛的舞台。

我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健美操队员,他们都有各自的发展,但无一例外,都将健美操视为生活的一部分。看到学生因为我的努力而找到了他们喜欢的运动项目,并通过这项运动获得了更多的机会和成长,我就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体育教师的价值所在。我还将健美操社团发展的经验推广到了足球、冰球和武术等其他社团,和体育组的其他教师一起,努力为每名学生的体育成长提供可能。现在清华附小已经有14个体育社团,每名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

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我作为技术官员,承担了执裁单板和自由式滑雪障碍追逐项目的任务。参与奥运会是每个体育人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我准备了3年。在北京冬奥会40多天的工作中,我不仅学到了新的知识,更深刻感受到了体育的力量和奥林匹克精神。回到学校后,我把这段难忘的经历分享给了学生,把收获的感悟融入体育课堂中,带领他们一同感受祖国的繁荣强大,感受体育的精神力量,让他们认识到:只要不断努力,梦想终会成为现实。

【坚持五】辐射引领:把团队的发展当作自觉的责任

2011年9月,我成了清华附小马约翰体育教研室的负责人,带领体育团队打造“志向引领”教研文化,打造“两组一站”“四定三有”的立体化教研,开展精准培训,探索、构建清华附小“1+X体育课程”,把校园足球打造成学校的品牌项目,在全校推行体育自主选修课。从每天清早的晨练微课堂、上午的健身大课间,再到下午的体育社团训练,我和团队成员每天早出晚归,力求把每一件事做到完美。作为体育团队的领头人,做好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是我的主要职责之一。我制定了定期教研制度,要求人人上过关课、人人会说课、人人练基本功,努力让每一位体育教师都能成为清华附小体育的代言人。

为了更科学地指导学生的体育活动以及开展体育课堂教学,2017年,学校引入运动手环,跟踪记录学生的运动数据。“一人一数、一人一策”,我和团队成员一起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的运动处方。在落实“双减”工作中,我们通过科技赋能,利用智慧操场、运动手环数据科学分析,精准施策,让“双减”政策的要求,最终化作学生的成长。

我不断践行公益情怀,先后到四川、甘肃、贵州等地区送课,与当地体育教师进行交流和学习;10余次为“国培计划”全国骨干教师、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校长及教师做经验报告,进行教学展示;20余次在市、区级教研活动、青年教师培训中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和经验分享。

回顾自己多年的成长,我深刻地体会到,要不断学习,把学习作为体育人的精神必修课;立足课堂,把课堂当作体育育人的主阵地;相信团队,在与团队和学校共同成长中实现个人价值;追求卓越,正如奥林匹克的格言: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体育人就是要不断挑战、不断超越。

我是教体育的,我是教人学体育的,我是用体育教人的。我将继续带着学生站立运动场正中央,在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自白

我的教育理念: 儿童站立运动场正中央。

我的教学主张: 把高质量写在每一天的操场上。

对我影响最深的一个人: 我的父亲。

我心目中理想的体育教师是什么样的: 敬业、博爱、儒雅。

我上过最满意的一节体育课:“ 小足球运球游戏”。

我写过最满意的教学论文: 《“双减”背景下学校体育的现实挑战、实践路径与案例解析》。

我取得优秀成果的主要经验和体会: 坚持比能力更重要。

我的业余爱好: 打网球。

我想对年轻体育教师说的话: 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IVl6GSvNETUUyD/Rqi0i/kDC/9wyql2Oa8ChjQ7DXVlyywqH9gqVJ2bztTuzz++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