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的体育与健康学科国家级教学名师
*全国模范教师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首批入选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培训专家
*首届全国双十佳中学体育教师
*“十三五”“十四五”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专家
*北京市体育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北京市海淀区名师工作站体育学科导师组组长
*北京市海淀区初中体育学科总督学
*连续多年担任北京市海淀区体育学考总考务长
*北京市八一学校体育与健康学科首席教师、体育中心主任、教研组组长
彩虹是我追求的人生图腾,这不仅是因为我的名字中有见证父母爱情的“虹”字,更有我对人生的“虹”愿。我希望每名学生的求学如彩虹,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我希望每名学生的生活像彩虹,经历酸甜苦辣,风雨过后绚丽璀璨;我希望我的课堂像彩虹般斑斓,辉映着雨后的天空;我希望自己的内心如彩虹般宏大,阅尽世间万物,积淀优雅从容。多年来,遵循这样的教育追求,我在体育教育的路上,不断求索,倾心树人,不断推动体育回归教育本质;立足课堂,持续构建体育学科优质课程体系;拓展空间,积极探索体育教学的多元融合与数字赋能。
正如名字里的“虹”一般,我希望自己和学生一起,享受体育的回馈,追逐生命的彩虹。
我们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确保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培育青少年的体育爱好,同时深化体教融合,聚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促进体育协同育人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在感受到一名体育教师的无上光荣和崇高使命的同时,我也更加坚定了在体育教师生涯中形成的教育理念,即:体育既要做运动、强身体,又要做教育;教师既要教知识、教技能,又要教精神;学生不仅要学专长、学技巧,也要学生活。体育是育体、育智、育心、育魂的教育方式,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
1.让体育成为滋养身心的田园
作为北京市八一学校的一名体育教师,我将体育人的信念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同时融入体育教学中。我始终牢记自己身为一名体育教师的初心,基于“育人至上”“军魂铸人”的原则,我确立了让体育教育符合学校办学理念、激发学生身心能量的工作定位,追求“让体育精神流淌在八一师生的身体里,伴随并影响其一生”的工作目标。
体育教育对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底线思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体育教育要面向人人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站在体育是基础性工程这一高度,推动体育回归“面向人人”。多年来,我秉承“阳光体育”的教育理念,追求体育的公平性、普惠性和包容性,让体育如阳光一般照耀每一颗心、温暖每一个生命,使每名学生都能更加喜欢体育,在运动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收获成长。
体育教育要面向人人,但很多时候体育工作的关注点更多聚焦在那些体质薄弱的学生身上。我们不要因为关注塔尖上那一点亮光,而把塔下面所有的因素都忽略掉。教好自己的每一名学生,对每一名学生高度负责,这是我们教师的责任。
作为体育教研组组长,我和体育组成员着力打破体育学科限制,更好地突出学校办学优势,打造体育学科课程体系和育人方式,促进体育学科可持续、内涵式、包容性发展。
1.塑造课程体系,铺就提升学科质量的“跑道”
锚定“身心健康、体魄健勇、身姿健拔、人格健全”的体育培养目标,围绕体育学科的校本标准,学校构建了由“身心与气质”课程群和“军魂铸人”教育活动共同组成的体育育人体系。
“身心与气质”课程群分为三类:一是基础类课程,以义务教育学科课程为主,夯实学生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基础;二是拓展类课程,以校本选修课程为主,扩展学生的运动技能和体育视野;三是挑战类课程,以学科社团课程为主,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我们遵循“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高中体育专项化”原则,推进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
2.教学反思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助推器”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旨在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改进教学。
多年来,我坚持在反思中前行,常在课余时间积累教学笔记,撰写教学心得近50万字,养成了“学—察—思—践—研”的教学反思习惯。
我也将这些教学反思应用于教学与教研实践。一个简单的保护帮助小手法就能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单杠时的恐惧心理;一个自制的小教具就能帮助学生没有顾虑地完成支撑跳跃动作;画一条简单的线就能帮助学生认清起跨点位置,改掉“跳栏”的毛病。这些小妙招蕴含着大智慧,给学生带来很多惊喜。
凭借多年的课堂观察和经验积累,我出版了专著《彩虹跑道》,主编3部、参编10余部体育教学参考用书,并参加了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教科书的编写;数篇论文获得国家级、市区级一等奖,在国家级期刊发表文章30余篇。真实、鲜活的课堂素材和不断进行的教学反思,为这些学术成果提供了源头活水。
3.提升教师能力,练就驾驭课堂的“法宝”
专业基本功是体育教师的“门面功夫”,这是从事体育教学工作必备的特质。作为教师,最怕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要想保持自己在课堂上的主动性,让学生信服,不是靠说教,而是靠自身过硬的专业基本功。35年来,我从未脱离过一线课堂,被评为北京市体育特级教师后,我感觉到身上的担子更重了。深入课堂才会有体育教师的视角,才会有自己的教学感悟。几年来,我上的市、区级公开课、研究课累计达50余节,但是我仍保持着每周16节以上的课时量,前几年最高达到每周20节。这些日常的教学积累,为我凝聚了强大的后发动力。
2021年,我入选了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成为国家级教学名师以来,我更觉得应该持续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同时带动身边的教师一起向前走,志同方能不孤,众行方能致远。自担任北京市海淀区名师工作站体育学科导师组组长以来,我凭借学科组在教学中的打磨,在近三届导师、学员中培养了6名特级教师、10名正高级教师。
我深知,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事业。这就是教育的魅力,更是传承的力量。我的师父索玉华老师告诉我:“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也会把“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的优秀传统继续传承下去,传给我的徒弟们。我愿意和我的团队一起,在体育教育的科学大道上携手前行。
我所在的海淀区是北京市学生数量最多的区县,保证顺利完成全区四、六、八年级区统测,以及高三体育学考、初三体育现场考试是区教委领导和全体考务教师的神圣使命。多年从事海淀区体育学考总考务长工作,我养成了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的工作态度,关爱学生、家长,提升了全面组织协调的能力,培养了强烈的责任心和勇于担当的精神。结合多年的工作经历,我梳理出:问题出在考场上、根源出在课堂上,只有以考促研,才能形成以研促教、以教促考的良性循环。体育考试的指挥棒才能真正引领学生、家长理解体育考试改革的社会内涵,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这是体育教师的职责,也是学校的义务,更是家长、社会的责任。
北京中考体育改革后,四、六、八年级的体测成绩作为过程性考核计入中考体育总成绩,在分数的背后,我们看到了教育观念的变化,那就是更加关注每一名学生的体质健康。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体育学科的改革也在大步向前推进。我感受到海淀区体育学科改革的“大体量”“大手笔”,更看到了北京市教委挥毫泼墨下体育教育的“大举措”“大步伐”,我们对体育教育的未来充满期待。
案例一
体操课程不仅是一种体育教学,更是一种全面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教育过程。中学体操课程是增强学生健康与自信的重要课程之一。在我指导高一年级学生学习体操“双杠支撑摆动成骑撑—前进一次—前摆挺身下”内容时,有个体形偏大的芸芸同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对自己很不自信,同学们都有说有笑,她却总是低着头静静地、远远地躲在其他同学身后,尤其是在练习前摆挺身下时,她说什么都不敢做。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找了她的几个小伙伴,用上了“欲擒故纵法”,在低双杠上玩起了支撑摆动跳下的追逐游戏。开始的时候我让小伙伴们都让着她一点,让她能先赢几场。几场追逐游戏玩下来,我和她的小伙伴们说:“不要再让着她了,让她追你们!”结果她的小伙伴们却使劲摇头说:“老师,我们真没有刻意让着她,是她变快了!”
日子一长,我们也能看到她脸上的笑容了,还能听到她因为追到了对手而发出快乐的笑声。针对芸芸同学这样上肢绝对力量不弱,而相对力量较弱的学生,我还自编了俯撑竞赛游戏,让学生一只手俯撑、另一只手猜拳,看谁能在赢的情况下,迅速拍到对方的肩膀,对方则要边俯撑边快速躲闪。这个游戏既锻炼了学生的腰腹和上肢力量,又锻炼了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
在这之后,在小伙伴们的鼓励下,芸芸同学能够完成用皮筋斜拉、降低高度和难度的前摆挺身下动作了,也能够完成简单的成套双杠动作,她特别高兴,还在之后的课上主动承担了保护和帮助同学的任务。当然,有时候她还是会拉住同学,要求和人家玩一下支撑摆动跳下的追逐游戏,享受快速完成跳下后能追到对手的乐趣。同学们都说:“芸芸变了,变得比以前开朗多了。”
像芸芸同学这样由怕运动转变为爱运动的学生在我们学校还有很多。高二年级开始学习单杠后,高二(1)班的淼淼同学这样写道:上了几节体育课,我们开始学习单杠了,看黄老师做着挺轻松的,但实际上一点都不容易,每次练习时总会担心自己掉下来,不过在经历了那艰难的第一次之后,我倒是很神奇地越做越轻松了,我想大概是因为体验之后才感到并没有想象中的难。其实生活中其他很多事情也是一样的,看似困难,但是只要敢于尝试,就一定能克服障碍,取得成功。
案例二
体育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要从宏观上树立大体育的整体观,将体育与思政课程、社会实践等进行融合。2017年,我有幸参加了在厦门举办的全国中小学体育名师创意课堂现场教学观摩研讨会,与福建厦门初二年级女生一起完成了一堂“田径耐久跑”的教学实践课。耐久跑是体育教学中最普通也是最困难的内容。如何让学生尽快融入课堂?切入点在哪里?我思考良久,初步确定以定向跑为载体进行耐久跑教学,并与地理、历史老师研讨,希望把一些地理、历史和人文知识融入体育课堂。最终,我通过定向地图介绍了丝绸之路全貌,将学生分为4个小组进行耐久跑练习,依次轮换,记录各组所跑圈数。在轮换间隙,我还介绍呼吸方法“一至三步一呼,一至三步一吸”,并融入“极点”及“第二次呼吸”知识,鼓励学生尽力完成任务。同时,我利用不同伴奏音乐的节拍调控学生跑的节奏,利用音乐的时间长短控制学生的练习时间,用激昂的曲调鼓励学生,利用“一带一路”的相关文化知识对学生进行历史文化的熏陶,并搜集新疆吐鲁番、福建厦门这两座历史名城的风土人情进行“穿越”教学。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以小组探究、小组合作等形式完成学习任务。最后在放松部分,我和学生们一起唱起了一首动听的《鼓浪屿之歌》,和学生们度过了一堂酣畅淋漓、令人难忘的耐久跑教学课。下课了,学生们围着我久久不愿散去,作为纪念,我们照了一张合影。几年过去了,我再看那张照片,还可以从照片中那一张张笑脸感受到当时学生们的兴奋与热情。一堂生动的学科融合课,给师生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案例三
2017届毕业生小菲,现在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她在发给我的信息中写了如下内容。
“在八一田径队的两年半时间里,个人成绩并不优秀的我同大家一样享受着队里丰富的资源和训练。每每回想起‘魔鬼小跳’、十种脑洞大开的跳跃练习都会使我嘴角上扬。在您身边的那几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您没有一直以枯燥单调的训练来令我恐惧体育,而是以一种循循善诱的方法来让我‘动脑子’,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
“即使在进入大学以后,我奔跑的脚步仍然没有停止过,每天跑步的习惯一直延续至今。大学里每次越野跑、校园马拉松,我从未缺席。以前的经历让我爱上了跨栏、跳远时飞跃的快感。而在八一学校,是您让我真正爱上了奔跑,让我发觉很多看起来枯燥甚至是令人疲惫的任务的乐趣并认真完成。我想,这并不仅仅是您在体育方面对我的影响。”
“体育生活化”就是在学生们的心中埋下热爱体育、热爱运动的种子,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运动方式,让体育成为他们美好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成为伴随他们一生的礼物,让他们的生活因为体育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案例四
现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的小龚同学这样记录着他的足球故事。
“我在球赛确认单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我之前一直觉得自己挺不勇敢的,尤其是在体育方面,很多体育比赛,我都是能不上就不上、能躲就躲,生怕自己表现不佳、丢脸。但是后来我才真正发现,其实成绩不好并不丢脸,丢脸的是自己连亮剑的勇气都没有。这次足球赛,说实话我心里挺虚的,我怕因为我的失误而让全班输掉比赛。希望明天在球场上,我能找到勇气。无论明天的结果如何,我都要为自己的班级全力以赴。”
体育的魅力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如何去练,更是教会学生如何勇敢地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八一学校的“身心与气质”课程群和“军魂铸人”教育活动为八一学子奠定了牢固的体育基础。“军魂铸人”教育活动,包括专题学习和主题实践两部分,使学生在知行合一中提升道德意识:一是铸技能,二是铸视野,三是铸精神。作为北京市“足球传统学校”,我们将“校园足球”打造成十二年一贯的精品课程,构建了涵盖足球基础、专业拓展、职业提升三个层次的校园足球课程体系,形成了人人都参与、班班有球队、年级有联赛的校园足球文化氛围。
案例五
几年前我到某地支教,去之前就听当地的教师们说,因为学校的体育场地太小,没有办法上好体育课,体育教师经常“病倒”。我到了那儿一看,发现只有一个小小的篮球场,但每个班都有近90人,确实给体育课的开展造成了困难。当地的教师们问我上什么内容,我问他们器材室里有什么,他们说:“有几块小垫子,还有一些短跳绳,差不多够两人一根。”我说:“那好,咱们就上跳绳课。”
这节课的第一部分是把跳绳当作各种点标,我先让学生们绕着不同的点标跑起来。我拿出了一个小音箱,音乐一放,学生们可兴奋了,跑得特别带劲。这节课的第二部分是跳绳练习比赛。我把学生分成若干个组,进行一对一的单人比赛、一带一的双人比赛、两人摇绳一人跳的三人比赛、跟着童谣一起小组合作的花样跳绳比赛。在全班学生一起大喊“小熊小熊快点跑出去”的愉快时光中,这节体育课结束了,学生们满头大汗,比赛竟难分胜负。下课了,学生们还不愿意散去,一部分女生围着我问东问西,望着她们额头上的汗水和红扑扑的脸颊,我问她们累不累,她们先是重重地点点头,然后又突然使劲地摇头说:“不累不累!”接着害羞地对我说:“老师,我们还想上跳绳课,跳绳太好玩了!”
听了学生们的话,我的心里五味杂陈,这也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小场地不能是没有体育课的理由,小环境不能是丢失热爱的借口,小局面更不能是没有情怀的代名词。作为老教师,培训时我要告诉教师们:教师的基本功是驾驭课堂的“法宝”,同时要知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只有苦练教师内功,打开眼界,打开胸襟,打开悟性,才能有效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技能和业务素养。
多年来,我坚持参加各种形式的支教活动,足迹遍布多地。支教活动不仅是一种教育支持,也是一种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更是对自己心灵的洗涤。
回归到教育,体育新课标提出:要积极探索与适当增加“体育选项走班制”和“体育俱乐部制”的教学组织形式,形成一校多品、一生一长的体育教学改革实效。2024年,北京市中考体育现场考试改革从“8选3”变为“22选4”。这次改革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让学生能从中找到自己适合和擅长的项目,感受运动的快乐。
体育多元化发展不仅是学校体育发展所需,更是社会所需,家庭所需。
体教融合之路,主要体现两个“突破”:一是突破体育学科边界,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二是突破学校边界,集家庭、学校、科研机构、体育场馆等优质资源,建立共享体系,搭建体教共融、家校共育平台,推动全社会参与体育教育。
随着数字赋能,线上课程、远程教学、线上健身、云上赛事、虚拟运动等将成为体育教育新样态。我们期待数字技术能为学校体育教育插上隐形的翅膀,打开一片新天地,助力学生身心飞扬,去追逐彩虹般的梦想,拥有彩虹一样的韶华。
新时代赋予了我们建设体育强国的使命。我希望体育教育能让每一名学生爱上运动,让体育成为他们生命中那抹最耀眼和亮丽的彩虹;我希望实施彩虹般的体育教育,能带给学生希望和美好;我更希望自己践行彩虹般的教育使命,与大家一起,坚守育人初心,躬耕教育沃土,坚定地走在建设体育强国的征程上!
我的教学名言: 体育是育体、育智、育心、育魂的教育。
我的教学主张: 体育既要做运动、强身体,也要做教育;教师既要教知识、教技能,也要教精神;学生不仅要学专长、学技巧,也要学生活。
对我影响最深的一个人: 对我影响很深的人有很多,我想第一个应该是我的母亲,一名坚守岗位直至退休的普通体育教师。她当年因坐骨神经痛无法正常上课,只能跪在垫子上给学生上课的情景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
我心目中理想的体育教师是什么样的: 有爱心,能引导学生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有文化底蕴,能理解体育的力量;有激情,能感染学生进行锻炼;有技能,能带领学生学习;善沟通且肯吃苦,能承受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
我取得优秀成果的主要经验和体会: 坚持就是胜利。
自我评价性格特点: 豁达、随性。
我的业余爱好: 旅行、看书、发呆,与家人在一起。
我想对年轻体育教师说的话: 选择做体育教师,就是选择了一种人生态度。